北京朝阳社区教育探索启示录:重在“化人”

来源: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02日

   这个时代最大的背景是城市化进程

  全国政协委员艾克拜尔·米吉提: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在新常态下,我认为以后真正的发展动力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因为城市建设已经到了极致。今后的发展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关键看怎么破这个题。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杨农:对这个时代,我们可以说好多东西,如我们处在汽车时代、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等等,但到底哪个更本质?我认为处在城市化时代对我们的影响是最大的。中国的城市化有什么特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追求城市化、现代化的历史。但是我们之前走得很挫折,今天走得很急切,我们的城市化是行政化加经济发展的过程,打个比方,可能别人是足月自然产,我们是不足月剖宫产,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带来新的问题。如当地农民被上了楼而人的精神不能同步上楼的问题,现有的户籍制度造成的农民工处于城市边缘的问题等等。

  从单位人到社区人

  ——社区应该成为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李成贵:搞好社区教育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战略任务。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我们更要建设起科学有活力的社区。以前,我们都是单位人,上世纪80年代改革以后,单位体制越来越削弱了,大家开始研究社区,社区也逐渐成为现在社会治理的重要单元之一。我们必须建设科学、有活力的社区,这才能推动整个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杨农:单位人与社区人的区别是什么,单位某种程度强调服从即“他治”,而社区更多强调成员自治,明确这点后,政府就不能包办一切,要注意发挥社区的自治功能。古语“社稷”中的“社”指的是土地神,有土地就有祭祀,祭祀就是当时的精神活动,祭祀这种精神活动演变到现在,还有社火、社戏,主要是娱乐功能了。可见没有精神活动不叫社,只是房子,上下班,回来吃饭睡觉,没有精神纽带。只有蕴含了精神文化,这样的社区才是活的社区,健全的社区。所以,社区应该是三个共同体的概念:生活、文化和精神共同体。希望南磨房乡继续通过社区教育打造社区精神共同体,这也应是社区教育所承担的普遍的功能。

  身体上楼易,思想上楼难

  ——社区教育要致力于减少冲突,让农民成为文明市民

  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孙毓敏:农民上楼后,手里尽管有了钱,可是与原来的生活方式脱离,不能再过出门种菜摘菜的生活,他们感到精神失落。而社区教育的开展让老百姓感觉日子有奔头了,精神不空虚,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全国政协委员李成贵:我了解到,2010年我来市农委时,北京市农民有280万,现在是250万,仅去年一年就减少7万人。农民去哪儿了?有一部分转为了城市居民,但在转居后,适应成了很大一个问题。我听过一个笑话,山东有一个老板挣了大钱,给村里很多人盖了楼房、别墅。过了一段时间,有农民找到他说,你还得给我们建一个公共厕所,因为在家里上厕所很不习惯。看,这就是在转居过程中的文化冲突,这需要社区教育对此给予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艾克拜尔·米吉提:住进楼房的同时,生活成本就上去了,而且便利失去了,肯定不愉快。这个不愉快怎么解决,这是个双向的问题,一是社会的发育程度,二是农民自身的脱胎换骨程度。但是中国有一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就要靠几代人的教化,这是社区教育今后要承载的职责。即让农民转化成市民,习惯城市的生活方式。再此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管理者的观念也需要从传统的命令式、强制性管理转变为服务于已经市民化的农民,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从社区教育的实施,我看到了南磨房乡的管理者管理方式正在转变。城市在拓展以后,大家由于拆迁、离退休等因素,不同背景的人到城乡结合部生活,他们带来了新的需求。我们要关心的是,他们新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吗,解决了吗?现在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已经融入城市,农民已经变为市民,还有从城市中心地带拆迁或购房搬出来的市民,另外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对他们的管理,不能继续简单粗暴,要多一点民主、人文、温柔的东西。所以,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是化人,而化人首先应该化管理者。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刘谦:欧洲伟大的思想家齐美尔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异乡人”概念,很像今天的流动人口,只是已经不流动了。很多人口学的数据表明,他们正慢慢地沉淀在城市里。他说的异乡人,“他们漂泊在这里,他们不完全属于这个地方,可是他就在你我的身边,而且就是长久地停留在那里”,这个状态倒是像描述我们所谓的“流动人口”。实际上,我们要把其当做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历史片段,看到这么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在社区的聚集与发展的问题,也必须面对其带来的管理成本、人口与环境的压力,放在历史长河中看,今天的流动人口问题,只是一个历史的片段,他们早晚要沉淀下来。社区教育所做的就是在这样的冲突和融合中尽量地减少大家的阵痛感,让痛苦感不要那么强烈。

  当你置身国外,置身在咖喱等味道中,你会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和进城的农民有相似的文化基因。比如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我们大家的烹饪方法基本一致,这是城乡融合的基础。但大家之间也有很多差异,这不仅表现在户籍制度上的差异,还包括目前人们处在产业链位置上的差异、文化气息的差异等等,这都是需要通过社区教育弥合和沟通的内容。

  不仅厚民生,还要启民智

  ——社区教育让学习型社会获得重要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李成贵:搞好社区教育是人的现代化的需要,是提升全民道德水准和科技文化素养的需要。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物质文明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我们的道德文明并没有同步提升。或者说,我们在厚民生这一块做得比较好,但在启民智方面却没有同步跟进,也因此,在道德文明方面,存在部分问题。当然,解决这个问题是整个系统的事情,但社区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关口。社区教育走的是群众路线,亲民便捷,为我们的居民提供便利的教育资源,对居民来说,增强了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所以应该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社区教育能提升居民技能,让其生活幸福、开心,这个很重要。此外,社会还应多提供一些公共资源、公共服务,这样城市市民便不会每天天还没黑,就盼着天黑去跳广场舞。不是说不好,但不推荐大家只干这一件事,社区应该有多元化的学习及更多有意义的充实活动。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杨农:现实确实存在道德滑坡问题。社会有了巨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在诚信、道德,在人跟人之间的互信上还不够。一些人经常把这些问题简单归咎于体制,其实我们自己就是体制的一部分,我们得从现实的事做起,纠正弊端,让体制越来越好,我们也越来越好。北京朝阳南磨房乡乃至朝阳区的社区教育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为了最终实现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目标,我们要构建一个终身教育的体系。中央从十六大以来便提出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是一个重要抓手。在我们国家目前这种状况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要靠学习型社会支撑,因为学习是促进社会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和基础。从南磨房乡这样一个案例,我看到社区教育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般来说终身教育体系大体分成这么几个领域:学校教育又称正规教育,用于培养青少年;职业培训又称非正规教育,主要面向成人学习各种技能;社区教育又称非正式学习,主要针对于生活在社区的居民。只有这三块的学习都非常完善了,才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整个体系建设里薄弱的环节。现在,我们大家都在提公民意识教育,社区教育是途径之一。因为学校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未来合格公民,而社区教育当然也为青少年服务,但更多是服务于成年公民,所以它更直接地服务于市民素质及市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