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年会上的交流发言

——西安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探索

来源: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5日

  西安市作为周秦汉唐十三朝古都,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建设开放、学习、创新、包容的学习型社会是城市复兴的应有之义。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中,传承薪火、文化复兴是西安最丰富的城市记忆,科教兴市、启智创新是西安最独特的城市特质,容今纳古、化育文明是西安最美丽的城市风格,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是西安最宏伟的城市梦想。

  一、城市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建都。现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交汇碰撞,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拥有普通高校49所,在校大学生63.22万人。科研技术机构300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行业测试中心44个,两院院士45 人。

  二、机制先行--西安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石

  (一)组织保障

  2005年7月,西安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西安市建设学习型城市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学习风气浓厚、终身教育体系比较完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型城市"。为此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为领导小组组长、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领导和组织部、宣传部为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共21个成员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二)目标要求

  《西安市建设学习型城市规划纲要》从全市发展战略的全局高度,提出用5年时间,在全市构建学习型城市的基本构架,创建六大类学习型组织,初步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西安建成学习风气浓厚、终身教育体系比较完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型城市。

  (三)制度体系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机关、企业、社区、村镇、家庭为抓手,提高团队学习力;举办"西安读书月", 搭建漂流书屋,推介阅读书目,交流阅读心得,营造全民阅读风尚;构建起以市委中心组学习讲座为龙头,市民大讲堂、巡回讲师团、道德讲堂为基础的全民学习网络体系;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提升市民科学文化卫生素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培育市民文明出行等行为;整合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创建学习型城市合力。

  (四)机制保障

  为了保证有人管、有落实、有经费,专门成立西安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配备工作人员5人。全市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都相应成立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学习型城市工作专职联络员1人。市学习办每年行政经费20万元,具体活动由各级财政另行投入。中心组学习经费80万元,市级干部教育培训经费每年800万元以上,旅游、民政、文化、科技等全市每年用于学习型城市建设资金数千万元以上。

  三、终身教育--西安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支撑

  终身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不同人群和不同需求,主要有:

  (一)普通教育

  一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推进新建幼儿园建设,投资6250万元用于60所新建公办园学前教育设施设备。开展全市学前教育机构骨干体系创建及考核评估,对235所幼儿园进行评估和等级认定,拨发奖补资金3200万元。全市现有幼儿园1239所,入园难问题基本解决。二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编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启动139所义务段标准化学校建设,全市现有义务教育中小学1581所,在校学生781378人,在校职工50269人,初中毕业升学率93%。三是重视发展特殊教育。现有8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师生1744人。工读学校1所,在校师生111人。四是特色发展高中教育。现有普通高中172所。加大普通高中骨干体系建设,市高中示范校(13所)占全省总数的37 %,省标学校(105所)占全省总数的36 %。探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开展"春笋计划"实验,陕师大附中等9所学校被命名为国家级普通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学科基地。

  (二)职业教育

  全市现有职业高中77所,在校学生67969人。有国家级重点学校2所;省级重点学校9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4所,市级重点学校10所。各类职业学校开设有加工制造、信息技术、商贸与旅游、医药卫生等十三大类专业,基本涵盖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各区县职教中心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高等教育

  我市高校林立,高教资源丰富。拥有普通高校49所、在校大学生63.22万人。对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拉动作用明显。合并组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以西安广播电视大学为核心的继续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要手段、学历与非学历相结合的办学系统。初步建立了以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和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为核心,以证书培训、系统行业培训及政府培训相结合的非学历教育体系。本科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并存的发展格局。国家开放大学西安分部的成立,西安开放大学的筹建必将为我市下一步继续教育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四)党员干部教育

  我市干部教育创新机制,构建"一体两翼"新格局,即以党校(行政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为主体,重点培养培训市管干部、处级、青年干部、党外干部等主体班次,年培训规模数千余人次。承担外省市党校、有关部门委托培训学员5000余人次。拥有学习型组织、领导力、和谐团队、心理调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精品培训项目。两翼,即利用西安文理学院培训西安市处级以上干部传统文化专题,提高干部人文素养,另一翼即利用西安电大远程教育优势开展干部教育网络培训,提高干部信息化素养。

  (五)社区教育

  西安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组建西安社区大学,这标志着我市的社区教育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为西安市创建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西安社区大学以网络为载体,以海量的课程资源、多样的"网络工作坊"、细腻的"西安每一天"等栏目展现在市民面前。课程资源内容丰富,灵活便捷,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市民大课堂"栏目整合了社会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汇集了不同领域的名师大家,真正实现了"社区教育课程超市"。西安社区大学网站每天的点击数在3千以上,点击量将近160万人次,已经步入全国125家社区教育门户网站前10强。

  (六)终身教育

  现已搭建起党员干部在职培训、脱产培训、学历教育、挂职锻炼、远程教育等教育服务体系和平台。各级老年大学、青少年宫、文化站、科技馆等特色教育蓬勃发展,各级市民大讲堂、科普、文化、养生等市民教育平台逐步完善,成人继续教育、职业发展培训、资格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日渐完善,搭建起了我市比较完备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四、学习型党组织--西安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示范

  按照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要求,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党委中心组为带动,形成引领学习型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完善机制

  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纳入市委目标考核任务,作为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西安市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旁听和督查工作制度,定期检查考评,纳入领导班子建设目标管理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体系。编撰《西安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简报》,交流经验成果。培训学习型党组织骨干人员,提高团队学习、行动学习、个人学习的学习力。

  (二)引领示范

  市委形成学习例会制,每年组织集体学习讲座和讨论交流10余次,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等问题,特聘全国知名专家,讲理论、传经验、谋策略,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市政府组织专题调研,召开理论务虚会,撰写调研文章等,主要领导学习体会文章被《人民日报》、《求是》等刊登。在市委中心组学习带动下,全市各级党委都把坚持学习作为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当前工作的抓手,开展开放式学习交流、封闭式强化学习等活动。

  (三)强化科研

  深化理论研究,为西安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市财政每年为西安市社科基金投入近百万元,资助围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课题立项研究。每两年对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评选出一大批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精品成果。紧贴前沿,整合资源,邀请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举办世园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城市精神与形象推广、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文化遗产保护等重大课题开展专题研讨,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用性对策建议。

  五、共同学习--西安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格局

  市直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市妇联牵头创建学习型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家庭,市民政局、市文化局、市教育局及各区县负责创建学习型社区、村镇和校园,全市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推进、持续学习的良好格局。

  (一)学习型机关

  按照系统学习、全员学习、共享知识、终身学习的要求,健全系统学习体制机制,争做学习型干部。主要特点有:一是明确远景目标,搭建融合机关的文化系统、改进机关交流的循环系统、跨处室学习的组织结构、促进创新的知识再造系统、改进工作学习方式的技术支撑系统,实现学习与工作充分融合。二是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坚持学习,机关学习制度健全,保障措施得力,把学习和工作绩效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形成了良好的正向激励。三是创新学习载体,推进机关文化建设,建立行为和视觉识别,组织文体活动,开展好书推介、读书沙龙、讲座等全员读书活动,实施岗位培训、学历教育、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

  (二)学习型企业

  创建学习型企业,一是提出共同愿景;二是建立保障激励机制,促进学习有序发展;三是加强策划,创新方法,提升学习吸引力;四是严密组织,以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学习型社区

  创建学习型社区,重在创建兴趣学习圈,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以学习促文明助和谐。新城区西光社区坚持处处是学习场所,打造"五分钟学习圈",将同一楼宇、小区、楼道等区域内的人员组织起来,采取"休闲交流学、茶余饭后学、邻里互助学",开展楼道读书会,编印《西光社区报》,推出宣传栏、黑板报。以"学习活动好、教育后代好、家庭关系好"为载体,激发带动了社区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四)学习型校园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排头兵。通过培养学习兴趣、反思学习行为、构建全新知识体系、营造团队学习氛围、建设学习网络、创新学习载体等,形成了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的浓厚氛围。

  六、特色和创新--西安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成效

  (一)重文尚德氛围更加浓厚

  西安市委中心组系列学习讲座,从1995年开始,每年举办10场以上,迄今已累计百余场。由市委主要领导亲自主持,人员涵盖市级各大班子、各区县、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内容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授课者来自中央部门领导、相关领域一流专家学者,编印发放《中共西安市委中心组系列学习讲座十年精要》、《市委中心组系列学习讲座》万余册产生广泛影响。在市委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下,各区县报告会定期开展形成制度,各开发区、各部门报告会广泛开展坚持不断,市民科普讲座、公民科学素质讲座、健康知识讲座、文明礼仪讲座等各级市民大讲堂如火如荼。各级市民大讲堂始终坚持在有意义、有吸引力上做文章,在促进市民思想解放、提升市民学习力和创造力上下功夫,在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软实力求提升,仅去年,就举办各级各类市民大讲堂近3000场,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营造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打造城市文化软品牌

  通过举办"西安读书月",推进全民阅读活动,自2006年起,以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先后以"传递知识·共享快乐"、"知识改变命运·携手共创和谐"、"学习·创新·发展"、为主题,举办西安读书月。经过连年推广,"西安读书月"参与单位不断增多,已成为市民群众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热情参与的一件文化盛事,产生了越来越强的品牌影响力。

  (三)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为促进西安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开展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探索出了一条新路。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从2011年起,用2-3年的时间,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合作共生机制为手段,强化学区长学校示范引领、输出办学理念,共享师资资源、教学与管理方法、教育教学资源,减少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推动全市基础教育高水平、内涵式均衡发展。一是开展改革试点。我市新城、碑林、莲湖、雁塔4个区开展了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由283所学校组建成为72个大学区,经过近几年的实施,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学校办学体制正在由封闭走向开放,广大师生逐步实现了从"学校人"到"学区人"的转变。2013年,此项改革已在全市全面实施。二是开展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社会违规举办"奥数班"并与民办学校"小升初"挂钩,群众反应强烈,省、市领导高度重视。我们研究出台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改革办法。以小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为主,结合全市统一素质评价标准,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招收新生。从根本上斩断了"奥数班"违规办学利益链,有力遏制了"奥数班"乱象,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学无止境,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没有终点。我们将继续以学习为动力,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中国梦"现实愿景,以各类学习型组织为支撑,以创新发展为手段,以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最高标准,海纳百川,勇于超越,进一步凝聚全市人民智慧力量,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美丽西安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