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年会上的交流发言


安徽省马鞍山市建设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

来源: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5日

  马鞍山建市于1956年10月,位于安徽省最东部,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马鞍山市是安徽省最早做出建设学习型城市决定的城市之一。多年来马鞍山市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发展"的方针,把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让文化、科学、技术的成果惠及全体市民,让终身学习成为全市社会的广泛共识。经过近十年的创建洗礼,如今的马鞍山市,终身教育体系已见雏形,有效的载体、科学的机制业已建立,各具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开始迸发活力,学习、创新、发展的氛围日渐浓厚。马鞍山在学习型城市创建过程中通过形成一个共识,确立三项保障,推进五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完善七大举措,构建了在中部欠发达省份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新模式。

  一、马鞍山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特色与创新

  (一)创新特色,打造覆盖全市的网络教育平台

  1.倾力打造马鞍山市民终身学习平台

  2012年3月,马鞍山市民终身学习平台(www.masstudy.cn)全面建成并开放使用,一个不设门槛、免费开放的资源窗口,一个优秀的网上虚拟学校,一个自助式的网络"学习超市"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功效,目前新平台注册居民人数已达3万5千余人,总点击量已达到348万人次,最高日访问量达8000多人次。"学习平台"通过购买和自主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5T以上资源量,近5000门课程,上万讲视频课件,并且保持30%的年课程更新量。同时,依托"学习平台"开展了"全域马鞍山,市情知多少"、"社区教育网络志愿者招募"、"发现母爱,缔造孩子"母亲教育活动、"网络学习之星"评选、"我最喜爱的网络学习课程"等各类学习活动,累计参与市民达数万人。

  2.建设专题网站,满足社会大众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构建差异化的学习网站集群是我市终身教育的一大特色,目前拥有"中国家庭教育网、三农服务网、老年大学网、社区教育网、职业与成人教育网、干部在线学习网"等六大专题学习网站。这六大网站为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提供差别化的学习资源与服务。其中干部在线教育中心目前注册人数已达10368人,日点击量在2000人次以上,成为我市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途径。

  3.建设移动学习平台,适应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社区教育移动学习平台是我市正在建设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内容,是集社区宣传、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具有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课程、社区招募、社区调研、流动人员管理、数据统计等主要功能,为社区领导、各级管理人员、社区教师和社区学员提供了一种便捷、现代化的管理和沟通工具,使社区学校的各项工作更加系统化、流程化,迅速提升社区学校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水平。

  (二)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点面结合的社区教育体系

  1.建设三级社区院校网络

  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载体建设是关键,借鉴发达地区和国家的经验以及多年的基层探索,我们认为建设功能完备、体系健全的社区学院系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环和重要保证。因此马鞍山市2012年启动了社区学院建设工程,积极构建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切实解决市社区大学、区(县)社区学院有人、有钱、有章、有房"四有"问题。

  一是制定下发专门文件,要求各区县将各级社区学院(学校)建设工作列为本年度重点工作,纳入本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

  二是将通过我市承担的"教育部社区教育推进计划子项目"推进社区学院体系建设,会同三区教育主管部门,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以项目实施推进各级社区学院建设;

  三是制定标准,规范建设。市终身教育指导中心牵头制定了《马鞍山市社区学院建设标准(试行)》,对社区学院(学校)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建设标准、工作职责予以明确,使社区学院(学校)建设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四是加大经费投入。经过积极争取,今年市财政编列了终身教育专项经费,对区县社区学院建设予以重点扶持,对城区三区社区学院建设给予60万元资金补助,各区进行1:1资金配套,有力的促进了社区学院(学校)建设。

  按照计划,到2015年实现市区层面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全覆盖。

  2.加强县级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建设

  建设"县级现代远程教育中心"是构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服务系的重要一环。相较市区而言,县域"地域广人分散",在这里开展现代远程教育,通过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价值更突出,作用更加明显。

  制定了《马鞍山市县级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建设标准(试行)》,要求各县根据标准制定本级"中心"建设方案,规范建设;同时,市财政在年度终身教育经费中编列了"县级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建设专项经费,给予项目建设资金支持,投入将达到近200万元。同时成立项目组,对建设工作进行跟踪监控,确保使之发挥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功效,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成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和"动力源"。

  3.加强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

  马鞍山市将"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列为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拟定下发了《马鞍山市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标准(试行)》,明确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功能定位,将其作为社区居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基地,综合素养教育提升的基地,巩固文明城市建设成果的阵地和优质学习资源的集散超市。

  "雨山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已成为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数字教育公共服务示范工程示范点",至今已接受市民数字化学习和各类培训155期,培训人次达1.34余万人,初步探索出了一套依托"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平台和教学资源面向雨山区干部、居民和重点人群,基于网络"一站式"的学习与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按计划,我市将以每年2-3个的建设力度推进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任务,到2015年底,在全市建成10个以上数字化学习中心(站点)。

  4.谋划启动特色社区教育基地建设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城市特点、社区现有资源及硬件基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社区教育基地。我们对相关建设工作多次召开工作例会进行研究商讨,并实地考察了大连、成都、上海等地建设经验,目前正在草拟相关建设规划,在全市社区中摸底调研并进行申报,经过后期考核验收后,将给予相应建设资金配套。

  (三)培育品牌,营造"全民尚学、乐学"的社会氛围

  马鞍山市在工作中一直注重以特色品牌活动为抓手推动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创新载体,让居民群众真正参与活动,真正感受到效果,得到实惠。

  一是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达到聚焦效应,形成市级层面的活动热潮。我市从2010年开始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将"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作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宣传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平台。2010年和2011年我市连续荣获全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优秀组织奖。成为安徽省唯一获得该项殊荣的城市。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工作高度重视,市四大班子领导连续三届出席开幕式。2012年活动周全市各单位、各县区和街道社区将开展各级各类活动300余项241项,参与活动人数达十万余人。

  二是开展特色评选活动,激发基层工作热情,促进各类型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水平。2011年开展了"优秀学习活动品牌"评选活动,得到了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各县区、各大系统和单位认真组织、积极发动、踊跃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学习活动品牌。共评选出"干部在线学习"、"江东人文讲坛"等16个全市"优秀学习活动品牌"。开展了马鞍山市"终身学习口号"评选活动,共征集到"马鞍山市全民终身学习"宣传口号1200余条,参与人数达600多人。这些特色活动扩大了社区教育的影响,有力的推动了工作,群众反响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是开展学习交流评比活动,促进了个体学习,激发人们通过学习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近年来,举办各类读书交流、主题论坛、摄影比赛和技能比武活动。如在社区开展"社区读书演讲比赛"活动,"创业技能秀"活动,"学习型家庭"评比等,这些评比活动激发了人们内心对于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无限憧憬,也创造了主动学习、善于创新、健康向上、积极和谐的团体氛围和精神风貌,传达出"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氛围。

  (四)多点联动,构建服务市民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制定规划、确定目标、分层推进,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满足市民接受各类教育的需求。到2015年,基本形成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互为补充、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国民终身教育体系。

  一是加快学校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延长青少年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到2015年,高标准普及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15年教育。学龄段人口40%以上接受高等教育。

  二是统筹协调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使进入社会的新增劳动力得到全面良好的职业培训。到2015年,社会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5年以上。

  三是健全公民接受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使历届未升入全日制学校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普遍接受多种形式、不同年限的成人继续教育。到2015年,全市各行业从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20%以上。

  四是形成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建立以职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职业资格认定等为主的行业教育体系,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和职业能力。到2015年,全市各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50%。

  五是推动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引导各街道、社区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党员远程教育站、基层党校、市民学校、人口学校、老年大学、科普学校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全市中小学运动场馆向社区开放,开放率达100%,各级公共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也免费向社区开放,为市民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学习场所,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优质资源。此外我们还注重调动和发挥民间投资、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将其纳入资源整合体系,逐步建立起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成人教育培训网络。

  (五)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寓学于文"

  2011年6月,我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列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事业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是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我市按照"全域马鞍山"的理念,以城乡文化设施为骨干,以流动文化服务为补充,完善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形成以大型文化设施为点,以城市广场、游园为线,以15分钟路程为半径的现代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圈。市县区图书馆已全面覆盖,全市共有市、县、区公共图书馆7座,社会拥有的图书馆(室)319个。其中马鞍山市图书馆为"国家一级馆"。市及各县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全面建成,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博物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全市共有国有、民营各类博物馆11座。文化馆实现了市县区全覆盖,全市共有文化馆7个。其中马鞍山市文化馆、花山区文化馆、雨山区文化馆、当涂县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影剧院布局日趋合理,全市共有运营的数字影院7家,放映厅29个,放映屏幕29块,座位数3690个,马鞍山大剧院软硬件均达到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水平。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面建成,2012年底,全市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建成,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全面超过《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要求。其中博望镇综合文化站占地面积6876.58平方米,建筑面积3120平方米,为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2011年,全市所属472个行政村全面建成农家书屋,提前一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家书屋村级全覆盖。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我市积极发掘文化资源,设计文化活动,创新服务载体,坚持以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为龙头,以城市广场、剧院、社区和农村乡镇为平台,以专业院团和民间文艺团体为依托,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已连续举办24届,活动规模、影响日益扩大。市民在诗歌节活动中培养了文化兴趣,提高了文化情操,马鞍山也因此获得"中国诗城"的美誉。"江南之花"群众文化节已连续举办27届,活动展现的"千人同唱一支歌,万人同和一首曲"的群众文化盛况在省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文化部授予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群星(服务)奖。马鞍山音乐节已成功举办5届,成为马鞍山高雅艺术的代表性品牌。周末大舞台自2010年推出后,深受群众欢迎。周末大舞台以搭建群众舞台、培育群众文化队伍、发掘群众文化能人为宗旨,每次活动历时数月,数百节目演出,数千演员登台,数十万观众参与,影响广泛。

  (六)挖掘本土素材,志愿精神唱响学习旋律

  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依托马鞍山文明网建立全市志愿者信息库,完善网上注册系统,市区近8万名志愿者实名登记注册。"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全面展开。部署开展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志愿服务活动,印发实施方案,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广大志愿者积极响应,热情参与交通协勤、文明创建、环保宣传、义务植树、心理咨询、帮扶空巢老人和留守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等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有生力量。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不断涌现。裴春梅当选2012年中央文明办"全国优秀志愿者",汪志超等7名志愿者、爱心方舟协会等4个志愿服务组织和"美丽诗城"环保行动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安徽省"我最感动的江淮志愿服务优秀典型"称号。志愿服务宣传力度空前。市文明办印制6000份"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宣传画公开张贴,市主要新闻媒体开设"身边的雷锋"专栏,报道优秀志愿者先进事迹和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刊播志愿服务公益广告,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和感染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挖掘本土学习素材,把学习落到实处。我市通过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不断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一是通过自办《马鞍山社区教育》杂志,及时发布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理论政策信息,总结经验,宣传典型。二是加大本土课程开发力度,推出若干市民学习读本。目前已经编写印发了《马鞍山市区教育知识读本》、《马鞍山市民礼仪手册》等本土教材。其中《马鞍山市民礼仪手册》得到时任市委书记郑为文同志的批示,在《马鞍山日报》连载。三是总结经验,提炼模式。定期推出身边的学习典型、开发"跟着课本游马鞍山"旅游线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上街头、进社区、进家庭、进头脑等活动。

  二、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

  (一)推进社区教育体系建设,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

  (二)加强基础工作,推动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有序开展

  (三)加强示范创建工作,推动区域社区教育再上新台阶

  (四)完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终身教育服务能力

  (五)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不同人群的教育培训工作

  (六)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七)开展理论研究和课程建设,推广终身教育成果

  (八)加强目标考核,完善社区(终身)教育督导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