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年会上的交流发言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来源: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5日

大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做出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部署。我市顺应时代要求更新发展理念,完善学习机制,创新学习模式,将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大兴学习之风,培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学习文化,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为推动重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创建学习型城市,政府主导是前提。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发挥政府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加强制度建设。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确立了"夯实基础、强化创新、突出重点、支撑发展"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思路,提出了从组织领导、管理体制、促进机制、经费投入到考核激励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二)加强统筹管理。为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全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各区县也建立健全了相应的指导协调工作机构,负责推进本地区学习型区县建设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部门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新格局。

  (三)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职责,加强对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建立学习型城市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制度,实行目标管理,把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绩效作为一把手及主管领导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全市上下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与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活动结合起来,定期组织考核评比,确保工作落实。

  二、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科教强市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基本构建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相互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的终身教育体系。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以来,全市投入近150亿元,全面改造中小学危旧房,建成寄宿制学校2100多所,利用城市优势资源实施"双百工程",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着力解决农村青少年入学难问题。通过对口帮扶、学校联姻、捆绑发展,转移培训等多种方式,健全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机制,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2012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7%,"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到95%。

  (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现有中职学校221所,高职学院38所,在校中高职学生73万人。培养体系加快贯通,顺利启动了6所学术型本科院校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试点,并获教育部好评。产教结合走向深入,围绕我市"6+1"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专业。全市中职学校现开设有18大类168个专业,高职院校现开设专业点1227个。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9:50.5:41.6,中职学校对应的专业结构为7:52:41,基本实现重点专业对重点产业的全覆盖。组织职业院校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总成绩连续五年保持中西部第一。

  (三)高等教育持续发展。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能力。大力开展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建设,深入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增强高等教育支撑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高校学生就业创业。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重庆开放大学建设,搭建市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目前,全市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近9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5%。

  (四)继续教育蓬勃发展。深入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等,提升公务员的执政能力和城乡居民的职业技能。利用重庆电视台和互联网络,线上线下开展早教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干部远程培训等,推进继续教育发展,适应学习型城市建设需要。全市每年开展技能型人才培训达300多万人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60多万人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公务员130余万人次。

  (五)社区教育特色发展。结合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人口聚集特点,采取"统筹规划、典型示范、梯度推进、区域互动"等策略,大力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完善社区教育政策,推动国家级和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和实验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示范区2个、国家级实验区1个;市级示范区7个、市级实验区3个。将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作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连续5年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终身学习活动。2013年,全市500万人次参与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连续三年获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优秀协调组织奖。

  三、大力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

  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细胞。我市坚持将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认真制定、落实了一系列规划和工作意见。同时,广泛建立高度柔性、有机、扁平、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确保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良性运转。

  (一)创建学习型机关。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围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创设学习载体,健全学习制度,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学习能力,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机关。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促进机关学习氛围的形成。各级党组织充分利用党建资源,组织党员学习科学理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鼓励、支持机关工作人员参加提高履职水平的学习培训,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机关工作人员。近3年,全市各级党组织共编发各类学校资料1500万份,全市共举办形势报告会26000余场、专题形势教育课32万余次。

  (二)创建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各企事业单位结合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效能提高等要求,积极开展员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活动,引导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树立崇尚创新、积极进取的工作观。推进团队学习,使团队成员知识共享,思想沟通,形成默契合作的团队精神。推进单位组织变革,调动员工积极性,挖掘人的内在潜能,形成与时俱进、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人际和谐的组织文化,大力提升单位的创造活力和竞争力。

  (三)创建学习型社团。各类社团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内容、任务,发挥民间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独特功能,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团的活动,在增强功能、拓展领域、提高水平方面,不断加强社团组织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学习和生活需求,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和谐重庆建设。

  (四)创建区域性学习型组织。统筹乡镇(街道)、村(社区)教育、文化和科技等方面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保证经费投入,加强教育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内终身学习的服务体系,为居民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学习的重点,引导市民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行为方式。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市上下以梦想社区课堂、梦想公开课堂、梦想流动课堂为载体,深入开展"梦想课堂"教育活动,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100%。渝中区率先制订了学习型社区标准,并开展学习型社区评估。

  (五)创建学习型区县。把学习型区县建设纳入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学习型区县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环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区域全面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学习和创建工作理念,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整合区域教育和学习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学习网络和创建模式,逐步培育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激发区域创造力,增强区域凝聚力,全面提高区域持续竞争力。

  四、大力拓展学习型城市建设载体

  (一)建立学习网络。整合相关远程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资源,推动建设以网络、卫星和电视等为载体的新型重庆开放大学,搭建远程、开放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宽领域、接地气、全覆盖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的教育支撑。依托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建立全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和区县、街镇、社区三级办学服务网络,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社区教育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成人学校940所,社区学院13所,社区学校110余所。

  (二)搭建学习平台。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发挥广播、影视、数字传媒等技术优势,优化完善天网(广播电视)和地网(互联网)融合互动的重庆市终身学习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发网络学习资源,大力发展各种数字化的远程教育,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城乡居民的终身学习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和条件。建设"重庆干部网络学院"和"重庆终身学习网",发挥网络学习在全民终身学习中的独特作用。目前"重庆干部网络学院"平台在线课件3230件,学员人数超过15.5万人,累计访问学习次数达1300万次。同时,每月定期对各参训单位的学习情况进行通报,通报结果与各单位年度考核挂钩。"重庆终身学习网"注册用户数已近10万人,累计点击量超过100万次。

  (三)打造文化品牌。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城市繁荣和精神文化发展,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构筑良好的文化氛围。努力传承巴渝文化,弘扬抗战文化,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构建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学习文化,提振城市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近年来,重庆先后涌现了渝中区解放碑CBD音乐会、520邻居节、三峡大讲堂、市民大讲堂等终身学习品牌。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社区学校艺术团成员编排的节目《辣嫂子》,在全国社区音乐展播中获得"2011年中国社区音乐展播一等奖",并被推荐到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ISME)。

  五、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保障

  (一)加大经费投入。加大财政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投入,坚持把终身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终身教育投入机制。加强城市公共文化、图书、电视、网络、旅游、环境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为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宜居环境。近3年来,全市共投入社区文化设施和成人教育培训经费16.54亿元,渝中区人均社区教育经费达到8元,沙坪坝区、江北区人均社区教育经费达到6元。

  (二)加强队伍建设。制定有利于高端人才集聚的政策,改善城市的人才结构和人口素质。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大力开展新市民教育培训,提高新市民素质和技能,帮助他们融合城市生活。根据城市老年化发展进程,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品质。推动人人崇尚学习、尊重知识社会氛围的形成,激发全体市民的学习热情,把城市的人才队伍建设与市民素质提升有机结合起来。近两年共培训社区骨干管理人员320余名和教师200余名,社区教育志愿者1万余人次。

  (三)加强宣传引导。广泛深入地宣传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意义,提高市民终身学习意识,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创新氛围。制作专题节目,宣传和表彰学习型城市建设先进典型,推介个人和组织终身学习的经验。倡导"知识铸就未来,学习改变命运"的理念,形成市民终身学习的共识和价值追求,营造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舆论氛围,提高市民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自觉性。近3年来,全市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报道学习型城市建设达到354篇次。

  (四)加强督导考核。建立完善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考核评估和表彰奖励机制。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建立健全有利于公平竞争的人才培养与选拔的用人制度,突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提职、晋级、评优等工作中的评价作用。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技术职称、技能等级体系,探索社会化的评审办法,构建督导、考核、评价体系,促进人的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发展,动力来自于知识,发展的优势来自于较高的平均知识水平,应对挑战的能力来自于知识创新,保持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来自全体市民知识结构的快速更新。与国内外中心城市相比,重庆在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工作显得相对滞后,如何在更多地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需要;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部门和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发挥学习型城市建设合力推进的统筹作用;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科技手段,创新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让更多市民足不出户就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技能技术等方面,还需要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措施,以适应重庆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面对未来,重庆将紧紧抓住"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年会在渝召开的契机,认真贯彻《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努力学习、借鉴兄弟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先进经验,从重庆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多元投入的学习型城市保障机制;调整教育结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全体市民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各类继续教育,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创建新型开放大学,创新学习型城市的载体;建立质量保障认证机制,搭建具有区域特色、适应市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为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