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年会上的交流发言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来源: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5日

  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最近,教育部等七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

  从上海的情况看,自2006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经历了启动、探索、创新、跨越的发展过程,目前,上海已经基本形成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总体框架。通过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社区管理和社会治理,增强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推动了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改善了市民的人文素养和文明程度,为城市的和谐稳定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面对上海城市未来的转型发展,以及市民多元的终身学习

  需求,我们对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理念也越来越清晰:学习型城市应该是一个推动市民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具备更加完备的教育服务体系的城市,更应该是一个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全体市民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城市。学习,不仅可以改变社会成员,也可以改变整座城市。

  基于这样的认识,上海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整体布局、顶层设计和体系架构,更注重形成各方合力、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教育转型,积极探索"先一步、高一层"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新格局,以满足全体市民终身学习的不同需求,努力营造一个"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市民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凝聚共识,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推进的工作合力

  (一)形成共同支持终身教育事业发展的改革合力

  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本市从政府层面组建了由20个相关委办单位构成的"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集聚全市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力量,协调多部门资源,为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起了全市学习型社会建设宏观规划、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的领导架构。

  (二)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建设合力

  在上海市学习促进委的领导下,各成员单位发挥各自职能优势,一方面市妇联、市级机关党工委、市总工会等单位着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另一方面相关单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项目,比如:市环保局组织开展的"百万市民学环保";市经信委等部门主推的"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市妇联着力推进的"百万家庭学上网、百万家庭学礼仪"等项目。市学促办还与相关单位联手开展了诸多项目,比如与市总工会、市妇联合作开展的"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与宣传部联手开展的"社区教育优质文化资源配送"等,这些大型学习活动围绕提升市民科学生活、终身学习的主线,共同推进了本市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工作。

  (三)形成多种渠道共同投入的发展合力

  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由市民个人、全社会以及各级政府共同投入终身教育的格局。各级政府对终身教育的投入七年来也在逐年增长,目前人均投入可达20元左右,在全国居于首位。

  案例一

  在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由上海市市级机关工作党委、市学促办负责统筹全市学习型机关创建工作,发挥党政机关的示范带头作用。2009年市委召开了学习型机关建设推进大会,明确了创建工作的领导体制,即通过多年创建实践,形成了党组(党委)第一责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分工明确,上下齐抓共管,机关党员干部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市级机关党工委在推进中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目标导向、规划先行。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2011-2015年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机关)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总体目标、基本要求、保障措施、运行机制和组织领导;二是注重调查研究、强化督查。根据年度创建工作任务,选取若干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创建工作的良好态势;三是注重培育典型、宣传推广。先后制作了专题片《学习型机关启航》、《超越-市级机关十佳学习型党员》、《服务型党支部风采巡礼》,出版《团队学习导航》、《上海市机关学习型党员实录》、《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实例》,总结了91个优秀工作项目、109个党支部、95名学习型党员的经验做法,为创建工作起到了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作用;四是注重经验总结,整体提升。每年召开全市学习型机关建设大会,总结创建工作经验,组织大会交流,提出深化方向和落实要求,使创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市级机关党工委还积极探索形成了适合机关创建的工作机制和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创建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一是建立工作评估机制。制定了《上海市学习型机关创建评估暂行规定》,建立了《上海市学习型机关创建评估指标体系》,每两年开展一次工作评估。到目前为止,共表彰了345个学习型机关、260个创建达标单位。二是建立成果转化机制。各机关注重把学习转化为学习力、工作力,及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项目,转化为政策措施,较好地推动了中心工作的完成。三是建立内在激励机制。把学习激励与干部培养使用有机结合,如市高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上海海关等单位建立了逢晋必考制度,使"会学习、善思考、有能力、肯实干"的机关干部受表彰得重用,形成了学习型机关创建的良性循环。

  二、整合资源,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一)整合相关职能部门优势资源

  为进一步丰富市民学习内容,创新终身学习方式,搭建市民体验式、互动式自主学习新平台,上海整合了有关高校、委办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部分区县教育局(社区学院)等优质公共文化和教育资源,依托现有场地、设施设备,于2013年6月启动了首批"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建设,分别为:红色文化、科普教育、文化艺术、智慧生活、海派文化、服饰文化、陶艺创作和创意手工。体验基地的资源整合呈现出"因地制宜、模式多样"的特点,形成"辐射-拓展"式资源联动。目前,八大体验基地共下设78个体验站点,196个体验项目,全年共开展近百次的专题体验活动,截至2014年9月,参与体验基地学习活动的市民总计达到60.1万人次。

  (二)整合各类社会组织资源

  本市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活力,整合各类社会组织资源,如成人教育协会、老年教育协会、社区教育协会、终身教育研究会等社会组织从不同角度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积极探索;"女子教育联盟(女子大学)"、"高校培训联盟"、"社区教育工作者沙龙"、"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校长合作组织""老年大学联盟"等民间组织从不同层面积极创新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方法;数字化先行区自发组建"数字化资源建设联盟",加强资源集约化建设的研究,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全市在线课程数达到6000多门,为"人人、时时、处处"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整合各类网络学习资源

  依托"上海学习网"融合各类学习网站,进一步完善远程学习网络和终身教育资源库建设,汇聚各类应用服务与学习资源,面向全体市民,包括中老年人、中小学生家长、职场人员,农民工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等,形成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终身学习与服务体系。目前,上海学习网融合各区县学习网站,初步实现了学习资源的互联互通。最新统计显示:网站点击量1.4亿;网站注册人数130万;网站课程15000门(包括区县互联互通共享课程);选课人次621万次,其中超过10000人选择的课程数为105门,最高的是《中华养生宝典》有89万人选择;课程访问量1730万次,其中超过10000人次浏览的课程数为239门,最高的是《中华养生宝典》有232万人次。

  案例二

  "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文化艺术体验基地"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人才培训交流中心承办,主要发挥四大功能,即:统筹文化信息、促进资源共享;筛选优势项目、突出教育体验等。作为市级层面统筹文化系统教育体验资源的基地,其下设15个体验站点,每个体验站点都设立了以体验式学习和艺术化赏析为一体的体验项目,旨在倡导市民走近艺术、乐于终身学习的文化素养。该基地有两方面工作值得关注:

  一是在统筹文化教育活动信息。组织基地和N个体验站点一体的组团式建构模式,为市民提供文化艺术体验资源。汇总各站点文化艺术体验信息汇编成册,整合发布信息渠道,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现场派发等多渠道,向市民传递文化艺术体验课程及活动信息。

  二是统筹协调管理职能。文化艺术体验基地对于体验项目和体验活动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负责人管理、过程管理和第三方评估。基地与各体验站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制定《三年工作计划》、签署《文化艺术体验基地站点合作协议》,扶持、鼓励和规范体验项目。

  文化艺术体验基地积极探寻新形势下的市民终身教育新模式,引导各体验站点切实发挥公共教育职能,为市民发现学习兴趣、主动参与终身学习创造有效途径和方法。目前,基地的所有体验项目分为三大类,即常规性体验项目、专题体验项目和提高型体验项目。截止到今年9月上海市民文化艺术体验基地共计接待市民142648人次,其中老年人群约58562人次,约占总人数的41%,中青年47527人次,约占33%,其余为青少年儿童,达到36595人次,且更喜欢参与常规普及型的学习体验项目的市民人数最多。

  三、促进转型,探索新型多样的市民终身学习模式

  根据《意见》中提出的"发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提高社会成员素质以及满足终身学习需求中的核心和骨干作用"的要求,我们力图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传统成人学校和独立设置成人高校(业余大学)等三类继续教育模式的转型。

  (一)高校的转型与发展

  聚集了各类优质的教育资源(场地资源、课程资源、人力资源等),而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向社会辐射,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表现。上海高校继续教育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已形成二方面特点:一是培训项目多元化。尤以"双证制"培养模式下开展职业资格(技能)等各类证书培训为主,培训项目反映出高校特色和行业特征,如:复旦大学的中组部干部培训基地、财大以会计为主的各类管理类证书培训、金融学院的金融分析师培训、华师大和上师大的教师培训,同济的建筑和艺术设计培训,电力学院的电力系统人员培训等;二是建立了较完善的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体系。继续教育学院不仅是办学的实体,也是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归口管理部门,承担对非学历教育的管理工作,形成了一整套非学历教育的管理制度,确保非学历教育培训质量不断提升。

  (二)传统成人学校的转型与发展

  上海传统的乡镇成人学校均已成功转型为成人学校、社区学校和老年学校等三校合一的运行模式,学校基本实行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管理体制,不仅承担着"燎原计划"、"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等传统农业技术、职业技能培训,还同时承担了相关行业企业的委托培训项目,更成为区域内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普及文化知识、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功能。

  (三)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的转型与发展

  本市独立设置成人高校(业余大学)为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充分体现作为政府主办的成人高校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性,已发展成为立足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形成成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等"三教融通"办学模式,从专注成人学历教育的单一局面,转型为既承担继续教育功能,又承担社区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职能的多重工作格局,成为了区域性终身教育指导和服务的公共平台。各校积极围绕"聚焦内涵,提高质量"的办学宗旨,探索符合成人学生学习特点的人才培养途径。在新媒体时代,各校发挥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优势,在以信息技术拓展市民个性化学习方式方面探索出了许多新方法:比如静安区建立的网校,通过统一网络教学配置,共建共享资源,把网校建设成为"随时随地的课堂,随请随到的老师";又比如徐汇区漕河泾街道社区学校利用网络建设"云教室",形成了"大教室联动小课堂"的"云端学习模式"。

  案例三

  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不断发挥长宁全国数字化先行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学院转型发展,建立并完善了区域成人高校的发展机制,促进了区域成人高校的多元、高效、可持续发展。一是从学历教育为重向各类教育并重转型,成为区域人才的培养中心和基地。在做精学历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社区教育、强化教育培训、拓展文化教育,主动对接区域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把学院建设成为提供各类教育服务的区域人才培养中心和基地。二是从独立办学机构向建设终身教育体系转型,打造市民终身学习的保障体系。通过"学在数字长宁"网、搭建"区街一体化"数字学习平台、开发移动学习等形式,分享课程,打通各类教育互通的立交桥;通过架构从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居民教学点-睦邻学习点的四级网络,把教育服务送进社区、送进楼宇、送进社会组织。三是从单一办学向建设教育平台转型,成为教育研发、孵化、服务平台。形成终身教育的研发平台,学院近年来分别挂牌成立了"上海市教科院成人教育科研基地"、"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长宁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立了"长宁教育服务业指导中心"、"长宁市民学习中心"等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长宁市民学习中心是基于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管理等新科技方式推动终身学习模式改革的一个新举措。其主不仅承担了"两新"组织党建中心、教育服务业指导中心、终身教育指导中心、学分银行等多项功能,更可以为市民提供学习、服务、体验、展示的平台。市民中心建设的i-服饰体验中心、数字科普影院、汉学中心、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等基于新科技的学习体验方式,通过开放式的体验互动,为市民及国际人士提供了更直观、更直接、更具象的学习、培训服务。

  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需要激发社会活力,整合各类公共资源,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推动、持续创新的格局。唯此,才能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个市民的终身发展"的根本目标。

  上海市学习型机关建设案例

  多年来,上海市市级机关工作党委扎实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积极发挥党政机关的示范带头作用。下面分四个方面汇报:

  一、完善领导体制构建工作格局

  2003年,我们完成了学习型组织的"机关化"的理论准备,开始了学习型机关建设的实践探索。2009年市委召开了学习型机关建设推进大会,明确了创建工作的领导体制,即在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市市级机关工作党委、市学促办负责统筹全市创建工作。通过多年创建实践,形成了党组(党委)第一责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分工明确,上下齐抓共管,机关党员干部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我们的创建工作受到了中组部的充分肯定,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组织工作条例》的重要内容。

  二、着眼长远发展加强统筹谋划

  学习型机关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在推进中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目标导向、规划先行。我们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2011-2015年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机关)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总体目标、基本要求、保障措施、运行机制和组织领导,确保创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的深化推进。二是注重调查研究、强化督查。我们根据年度创建工作任务,选取若干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先后走访300多个基层机关和近1000个机关处室,基本了解了创建现状和薄弱环节,共商整改落实方案,形成了创建工作的良好态势。三是注重培育典型、宣传推广。我们积极选树典型、培育典型,发挥典型的引路作用。先后制作了专题片《学习型机关启航》、《超越-市级机关十佳学习型党员》、《服务型党支部风采巡礼》,并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四是注重经验总结,整体提升。我委每年召开学习型机关建设大会,总结创建工作经验,组织大会交流,提出深化方向和落实要求,使创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出版《团队学习导航》、《上海市机关学习型党员实录》、《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实例》,总结了91个优秀工作项目、109个党支部、95名学习型党员的经验做法,为创建工作起到了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作用。

  三、开展创建活动拓展创建深度

  学习型机关建设要设计符合机关特点的活动载体,并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推进。一是丰富学习内容。以夯实学习基础、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动力为目标,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学习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诸多内容,学习方式也呈现多元化。如学习小组、青年论坛、成长计划、悦读品鉴、在线学习等。二是推进创争活动。从2010年起,我们积极推进创建学习型党支部、争当学习型党员活动,先后制定了加强市级机关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和学习型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使创建的要求落实到机关最基础的组织细胞和党员个体。三是实施品牌策略。我们强化学习品牌意识,发挥学习品牌的示范带动效应。如市审计局财政处坚持每年组织"创意论坛",使该学习品牌历久弥新。

  四、立足长效常态创新工作机制

  在工作中,我们积极探索适用有效的创建工作机制,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提高创建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一是建立工作评估机制。我委制定了《上海市学习型机关创建评估暂行规定》,建立了《上海市学习型机关创建评估指标体系》,每两年开展一次工作评估,使创建工作推进有方向,评估有标准。到目前为止,共表彰了345个学习型机关、260个创建达标单位。二是建立成果转化机制。这是机关创建的一大特色,也是领导重视支持对创建工作关键所在。各机关注重把学习转化为学习力、工作力,及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项目,转化为政策措施,较好地推动了中心工作的完成。三是建立内在激励机制。各机关注重激发干部内在学习动力,把学习激励与干部培养使用有机结合,如市高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上海海关等单位建立了逢晋必考制度,使"会学习、善思考、有能力、肯实干"的机关干部受表彰得重用,形成了学习型机关创建的良性循环。四是建立创建联动机制。我们结合机关特点,明确了机关党委、党支部、党员三个创建主体,并分别建立导向标准,有效地指导基层"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创建工作形成了联创、联建、联动的工作机制。

  上海市民文化艺术体验基地案例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人才培训交流中心是由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牌的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文化艺术体验基地。

  文化艺术体验基地作为八大基地之一,于2013年6月正式挂牌,下设15个体验站点。各体验站点都设立了以体验式学习和艺术化赏析为一体的体验项目,旨在倡导市民乐于终身学习,通过走进场馆、走近艺术,修身养性,提升市民文化素养。

  文化艺术体验基地工作主要分为四大块:统筹文化信息、促进资源共享;筛选优势项目、突出文化体验;落实文教结合、倡导终身学习;科学组织实施、精细流程管理。

  在统筹文化信息、促进资源共享方面,一是采用"1加N"的建构模式。"1+N"是指一个基地和N个体验站点一体的组团式建构模式,通过"站点联动、项目组合、机制互联、资源共享"的工作方法为市民提供文化艺术体验资源。

  文化艺术体验基地下设的体验站点分为三类:展览场馆类、剧院剧场类、科研机构类,共计15家,具体名单如图所示,包括:中华艺术宫、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东方艺术中心、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中国画院等一批国际知名的文化场所。

  二是多渠道发布信息,丰富市民体验艺术新途径。汇总各站点文化艺术体验信息汇编成册,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现场派发等多渠道,向市民派送。信息汇总及发布的流程主要包括:收集站点体验信息、设计精美体验手册、持续发布体验信息、多渠道接收预约报名、满足市民体验需求等五个环节。

  我们非常重视体验手册的设计工作,为避免审美疲劳,每一期手册我们都进行了差异化设计,2014年基于文化体验站点增多的情况,我们将原有的季度刊升级为现在月刊。

  在文化艺术体验项目筛选环节,我们注重项目的内涵、意义、体验形式及效果评估。综合考量上述因素,我们筛选出名画临摹、艺术沙龙、演出观摩、展览导赏、艺术公开课、文化志愿者体验日、名家解析、亲子家庭日、艺术普及讲堂等极具文化特色的优势项目。

  文化艺术体验基地积极探寻新形势下的终身教育新模式,通过契合文化艺术特点的课题研究,引导各体验站点切实发挥公共教育职能,寻找市民乐于终身学习,主动融入终身学习的发展之路。12月12日在文化艺术体验基地的指导下,基地的体验站点之一喜马拉雅美术馆发起承办首届美术馆公共教育论坛,旨在宣扬公共文化场馆的公共教育职能,届时也欢迎大家关注。

  文化艺术体验基地对于体验项目和体验活动都有不同的管理体系,体验项目管理包括:负责人管理、过程管理和第三方评估。体验活动的运作流程包括事前预约、现场体验和终身学习。

  本着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基地与各体验站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制定《三年工作计划》、签署《文化艺术体验基地站点合作协议》。扶持、鼓励优秀体验项目,规范新体验站点加入门槛,为体验基地的良性发展和持续推进保驾护航。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要求,文化艺术体验基地委托上海教育评估协会科学制定评估指标,每年对文化艺术体验站点、全部体验项目开展综合评估。

  工作成效:截止到今年9月上海市民文化艺术体验基地共计接待市民142684人次,其中老年人群约58562人次仍占较大比重,中青年47527人次、青少年儿童36595人次。普及项目的接待量远超提高型文化艺术体验项目。目前体验活动的形式划分主要分为常规性体验活动33%、专题体验活动37%、及其他(体验日)体验活动30%。常规性体验活动是指各站点每月或每周定期向市民开放的常规性文化艺术体验活动比如艺术普及讲堂、志愿者体验日等。专题性体验活动是指根据某一主题、主旨由体验基地牵头协调组织的专题性联动活动,如文化艺术体验周、站点项目宣传推介会等。其他(体验日)体验活动是指由站点自发组织的不定期的文化艺术体验活动,如周年馆庆、开馆试音会等等。

  体验基地工作已在上海市民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体验基地站点挂牌当天,全市各大文化艺术场馆及相关机构均委托代表前来观礼,体验站点的主要负责人全部到场。专题活动举办现场法国驻上海总领事亲赴现场致贺词,主题展览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上海交响乐团的开馆试音会,现场座无虚席。针对残疾人、家庭亲子及普通市民的名家讲坛都深受各个阶层市民的喜爱和推崇。

  以下让我们跟着照片走进上海市民文化艺术体验之旅:儿童游园会、名画鉴赏、剪纸手工、市民互动、文化志愿者服务、艺术普及讲座及亲子互动日。

  上海市社区学院深化转型发展案例

  长宁区社区学院院长张东平

  随着《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出台,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不断发挥长宁全国数字化先行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各类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通过学院转型发展,建立并完善了区域成人高校的发展机制,促进了区域成人高校的多元、高效、可持续发展。学院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从学历教育为重向各类教育并重转型,成为区域人才的培养中心和基地。

  社区学院在办学思想上,更加突出为区域培养各类人才服务、为学习型城区建设服务的理念。在做精学历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社区教育、强化教育培训、拓展文化教育,主动对接区域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把学院建设成为提供各类教育服务的区域人才培养中心和基地。

  二是从独立办学机构向建设终身教育体系转型,打造市民终身学习的保障体系。

  社区学院不仅要继续成为成人高校办学实体,更要成为面向全体市民终身学习的保障系统和支持服务平台。学院主动对接区域居民终身学习的多元需求,支持课件、教学资源开发,配合政府做好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学在数字长宁"网、搭建"区街一体化"数字学习平台、开发移动学习等形式,分享课程,打通各类教育互通的立交桥;通过架构从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居民教学点-睦邻学习点的四级网络,把教育服务送进社区、送进楼宇、送进社会组织。

  三是从单一办学向建设教育平台转型,成为教育研发、孵化、服务平台。

  在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服务的同时,注重发挥教育研发功能,形成终身教育的研发平台,上海市教科院成人教育科研基地在学院挂牌,成立了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长宁研究所;二是完善支持服务体系,建立了长宁教育服务业指导中心,打造国内外优质教育培训机构集聚的产业园区,通过"校区+园区"的管理模式,发挥集聚辐射、服务指导、培育孵化等功能;三是调整相关功能配套,建立长宁市民学习中心,服务市民终身学习。

  根据这三大功能定位,我院的主要工作分四大板块:深化社区教育、强化教育培训、拓展文化教育、做精学历教育。

  学院深化转型发展的一大特色是作为探索和尝试,创建了长宁市民学习中心,这是我院践行"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区建设目标的一大创举,也是展示学习型城区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下面我具体介绍它的各项功能:

  长宁市民学习中心,主要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域":服务区间、学习交流展示区间、体验中心,为市民提供学习、服务、体验、展示的平台。

  服务区间集聚两新党建家园、教育服务业指导中心、终身教育指导中心、学分银行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为市民提供教育服务便利。

  两新党建家园由教育党员服务中心、凝聚力工程教育分会、教育志愿者服务中心组成。是民非机构党建工作的指导站、党组织的孵化器、服务群众的实践点、园区组织资源共享平台和园区党员的温馨家园。

  终身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是长宁区终身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设立于该中心的服务窗口,作为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具体操作机构,服务窗口集终身教育展示、体验、联络、发行、咨询等功能为一体,探索成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及终身教育工作的新型载体。

  市民学习中心还设立了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长宁分校便民窗口,帮助市民更好地认识学分银行功能,引起学习兴趣,窗口还可以帮助市民进行学习注册、了解各项学习服务。

  教育服务业指导中心窗口,为单位和个人提供民办非学历机构备案、变更业务、教育评估、行政受理、教育行政审核反馈、社团反馈等多项办事服务,提供"一门式"的便捷教育服务指导。

  学习交流展示区间,设有创意地图,以及教育信息查询系统,同时可开展各类学习、展示活动,以此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创意地图将全区所有国民教育、终身教育、民非教育机构信息在区域地图上一一标注,方便市民检索、了解需求教学机构的分布和详细信息。教育信息查询系统详细提供了全区社区教育机构的信息,市民可以具体检索各街镇社区学校网页,便捷快速地寻找到感兴趣的学习资源。

  交流展示区还与各街镇社区学校建立了网络实时连线系统,居民可以在市民学习中心和各所社区学校进行在线交流,并同步学习特色课程,实现处处可学的目标。

  体验中心包括i-服饰体验中心、数字科普影院、汉学中心、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通过开放式的体验互动区间,为市民及国际人士更好地学习、培训、体验服务。

  i-服饰体验中心是长宁区承建的全国社区教育"i-服饰"实验室的网下体验区间,引入虚拟影像、人机体感互动、3D打印、IMAX影音设备等最新技术,供市民现场体验。网上平台(www.i-fushi.org)定位为服饰文化交流学习的综合网站,开设了服饰新闻动态、文化知识在线课程学习、搭配作品展示竞赛、3D体感互动试衣、专家在线指导等栏目。长宁区还启动了全国首届社区服饰搭配作品展,该活动已被纳入本市第十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赛事。

  数字科普影院与上海沪杏图书馆进行了联通,居民除了可以体验优质的终身学习声像设施外,还可以点播5000多门与沪杏图书馆同步的科普声像课程。科普影院还将定期排片制定公共放映课程,吸引居民前来观看体验。

  汉学中心引进了美和汉语培训机构,是国家汉办指定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官方培训机构。汉学中心将针对有需求的外籍人士,提供各类培训、服务。根据长宁国际城区的特色,为市民及国际人士更好地学习、培训搭建平台。

  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将打造摄影和城市文化品牌。工作室将充分发挥名人效应,为社区提供摄影指导服务,开办多场摄影讲座,培养社区摄影骨干,推荐、指导社区摄影优秀团队、优秀课程。通过整理20多万张底片,举办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城市发展影像展,推进摄影文化在长宁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