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疆教师莫一明:南疆社区教育的育种者

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25日

135515575_14689830062941n.jpg

图为莫一明接受新华网采访。

  一个物理老师,一个援疆干部,历时三年,在南疆巴楚,靠着坚持与努力,带头建立起十几个社区学校,构建了一套社区教育新模式。

135515575_14689832324981n.jpg

这个人就是上海市第八批援疆干部莫一明。

  在他援疆的三年多时间里,南疆巴楚县的社区学校,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截止到2016年7月,巴楚县巴楚镇的13个社区,社区学校覆盖率已达80%。这使得上海援疆教师莫一明在当地备受推崇,他的事迹常常见诸媒体,巴楚的社区学校也成为各团体争相考察学习的热点。

  寻找症结 筹划教育“小而美”模式

  巴楚县大部分家庭对教育不够重视,教育压力较大。教育问题症结在哪里?上海援疆团队调研分析后认为,一方面该地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另一方面,教育模式单一,尤其在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单独要靠一条腿支撑一张桌子,难免会出问题。莫一明指出,虽然当地也有课外活动中心,比如,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但是由于巴楚县面积很大,这些场所能服务的周围人群非常有限,这种大而全的校外教育资源很难真正辐射到孩子们身上。

  早在第七批上海市援疆团队入疆后,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巴楚分指就筹划在当地建立“社区教育点”,依托社区开展教育,用一种“小而美”的模式助力孩子成长。

  2013年10月,作为第八批上海市援疆团队中的一员,原为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劳部主任莫一明,由于做社区教育轻车熟路,接下了这项任务,开始了他在巴楚为期三年的“社区学校”的建设之路。

135515575_14689834066201n.jpg

在巴楚县的社区学校,莫一明向孩子们展示3D打印技术。

  万事开头难 社区教育在巴楚起步

  2013年,巴楚当地居民对社区教育还不太了解,莫一明担心这种教育模式会“水土不服”。

  “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任何方向性,首先是把这件事情宣传出去。” 莫一明率先在巴楚县各县直机关进行宣传动员。当时县里的妇联、团委、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部基层办好多家单位他都去过,从这些单位里他组织了一个近20个人左右的宣传工作小组。这个工作小组成员既是社区教育的宣传员,同时也是社区教育示范点首批学生的家长。

  经过调研、现场勘查,莫一明决定将当地一个工业园区社区内的社区文化站改建为第一个社区教育示范点。从项目选址、设计装修、设备安装到监督施工,事无巨细,莫一明一一亲力亲为。那个时候他还兼有巴楚二中的教学任务,为了确保质量和工期,他的课余生活完全扑在了社区教育示范点上。

  2013年9月开工到10月中旬,短短一个半月,南疆首个社区教育示范点改建就位。整个社区学校包括电子阅览室、舞蹈房等,同时开设了四个主题活动室:乐高创新活动室、创意制作工坊(软陶、纸艺、吸管创意制作等)、数码影像工作室(摄影、视音频多媒体制作、3D建模与打印等)、亲子阅读体验馆。

  第一个示范点启动后,开展的如软陶制作、乐高积木、亲子阅读、电脑入门等活动,受到社区里居民和青少年的欢迎,大家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增。软陶班的开班规模一扩再扩,也无法满足需求;电脑入门班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合作,每周定期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成为职业教育很好的补充;亲子阅读班从最初的7~8个人,短短2周时间,人数一下激增到30余人,教室都快坐不下了……

  但是,示范点启动不久,莫一明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入冬后,来社区学校上课的学生逐渐减少了。这对致力于在南疆地区推广社区教育的莫一明来说,是个不小的挫折。

  “社区学校距离县城中心太远了。”他和几位工作人员分析后认为,示范点开在工业园区,选址是有问题的,来社区学校上课的学生分散在县城各个小区,一到冬天,家长嫌路远,就不愿把孩子送过来了;而且当时只有一个示范点,覆盖人群有限。

  莫一明反思,“社区教育优势在于直接面向社区居民,如果要让其他社区的孩子远道而来,其实又回到了之前‘活动中心’这样的老路”。为此他决定,一定要让社区教育进驻到每个社区,真正为社区孩子所用。

135515575_14689834066201n.jpg

  莫一明在给孩子们讲故事。

  钱从哪里来,教师从哪里来?

  “决不能向居民收一分钱!”从决心做社区教育开始,莫一明就想着立足社区、服务基层社区居民,坚持公益性原则。

  三年来,莫一明在南疆推动社区教育建设,前后已经投入290万元。

  “项目启动的时候,静安区专门给了静安援疆团队一笔资助款。”莫一明说,这笔钱帮了不少忙,但随着社区教育示范点逐渐开花,资金越来越捉襟见肘。已经不好意思朝“娘家”静安区伸手要钱,又立志不给上海援疆指挥部以及当地政府增添负担的莫一明,想起了别的办法:基金募集与众筹。

  2015年6月,经过莫一明协调,上海市慈善基金静安分会成立了“静安援疆青少年发展基金”,募集资金数十万。2015年9月9日,莫一明借助腾讯公益平台发起一次众筹,这个名为“弘扬清风 评书望远”的公益项目最终完成筹款16万元。

  解决了经费的问题,莫一明头疼的第二件事是社区教育点的老师和工作人员从哪里来。

  莫一明介绍,2013年社区教育项目启动的时候,成立了一个十几家单位参与的工作小组。工作小组为社区学校抽调了几位来自当地学校的老师,但没过多久,因为自身教学任务重,这些借调的老师又回原先学校去了。

  莫一明说,经费有限,不可能给每个社区学校教师“发工资”,最后想到的方法是请志愿者来义务帮忙。当时莫一明把能找的人都找遍了,有来自社区的,有来自高校的,有来自社会的,还有来自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为了帮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角色,他一边制定教学方案,一边从理念、方法、技能等多方位对他们展开培训,让老师们边实践边成长。就这样,一支社区教育公益队伍逐步建立起来了。

135515575_14689838640491n.jpg

在社区,莫一明与孩子们结下深厚情谊。

  主动延期 期待社区教育在巴楚开花结果

  三年里,莫一明回了六次上海的家。每次回沪,他仍心系巴楚社区里的老师和同学,奔波于上海、杭州等地,联络社会资源,为巴楚学生收集活动器材。乘坐飞机回巴楚的时候,莫一明总担心行李超标,因为行李箱装满了带给孩子们的活动方案与器材。

  与孩子们相处的久了,自然产生深厚的感情。2015年年初,莫一明为期一年半的援疆生活就要结束了。但当时巴楚社区教育刚刚起步,管理团队和执行团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距离莫一明“服务巴楚孩子们”的初衷仍有一段距离,他主动申请延期了一年半。

  社区学校的成功,引起当地政府的关注。当地政府逐渐加大了对社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为了社区学校能够良好运转,巴楚县委组织部成立了社区教育办公室,并划拨了八个事业单位编制,解决了巴楚县社区教育核心团队的事业编制问题。莫一明高兴地说,有了这样一个专门的团队,不怕社区教育做不起来。

  很多人说援疆生活苦。但每当孩子们看到莫一明扑上来喊他“爸爸”的那一刹那;每当学生家长握着他的手,用他依然听不太懂的维语表示感谢的时候,莫一明心中总涌起一阵阵的暖意,那时候就觉得吃点苦算什么,反而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还是太少。

  今年6月,莫一明的第二个援疆服务期也到期了,同一批次的老师6月已经陆续返沪,而他仍然留在巴楚县色力布亚镇,帮助那里的三所新改造的社区学校出谋划策。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莫一明说,社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光看眼前,更要注重长远。社区教育要产生预期效果,可能还要坚持几年甚至十几年。而他援疆这三年,只是在南疆社区教育上打下了一块基石,培育了一方苗圃。

  莫一明说,“我们一直都在思考为什么援疆,怎么援疆,最后留下一点什么?” 社区教育是莫一明在巴楚土地上播种下的一颗种子,他坚信在这里社区教育一定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逐渐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