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社区教育领头人 扬起创建学习型团队的风帆

来源: 江淮晨报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1日

   社区教育作为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及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合肥市教育局和合肥社区大学的引领下,社区学习型团队建设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居民在社区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情趣。本期,让我们一起来走近那些“领头人”。

  搭建多渠道平台 为社区教育护航

  合肥社区大学终身教育处姜萍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相信会迎来社区教育的大发展。

  合肥市在金秋十月将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在此之前,合肥社区大学积极配合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社区学习团队遴选、全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遴选工作,并且将开展第二届“优秀社区教育品牌”、“百姓学习之星”、“优秀社区教育工作者”、“优秀社区教育志愿者”遴选工作。

  “合肥终身学习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不同层次的人群提供针对性的教育,为了鼓励广大市民上网注册学习,合肥社区大学出台了《学习币兑换管理办法》,市民通过注册登录和网上学习即可得到相应的学习币,积累到一定的学习币即可以兑换相应的礼品,初步达到起学分积累和学分奖励。

  今后,我们将继续研究和实践学分银行理论,建立学分银行的个人账户,在终身教育领域建立学分银行制度。除此以外,“合肥终身学习网”还建立了合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各专业的学习资源,创新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学习形式,解决了工学矛盾真正做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

  合肥社区大学挂牌近两年来,共编印《中老年防骗》、《四季养生》、《教你学摄影(一)》、《学烹饪》等社区教育读本免费发放给居民,编印《合肥终身教育简报》八期,江淮晨报终身教育专刊八期,向广大市民宣传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理念,展示合肥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发展成果。

  为了培育合肥社区教育特色品牌、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9月份我们将举办合肥市传统文化进社区成果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社区教育的文化内涵,让社区教育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助推社区实现了和谐幸福社区的创建。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编排《传统文化进社区成果汇编》。

  终身学习是一件乐事,也是一件大事,我们会脚踏实地,用我们的一片赤诚,为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免费收徒弟 希望传统工艺能传承下去

  “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合肥根雕大师张勇

  从1985年开始接触根雕并自学自做,到现在收藏根雕作品上千件,家住合肥四里河街道的张勇,把业余爱好玩成专业创作。现在的他已经是中国根雕艺术研究会的一员。

  还没进合肥根雕大师张勇家,就被这楼道口的根雕作品吸引。喜欢根雕三十多年,他制作的根雕作品上千件,其中精品更是数不胜数。曾经有人出价百万要收藏他的大型作品“九龙壁”,遭到拒绝。他的作品,喜欢的人可以免费欣赏,但决不销售,尤其不用做商业性的展出!

  张勇说,最开始喜欢上根雕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一部中国电影制片厂拍的关于根雕的纪录片。看完之后,自己也兴致大发,想要去学习和深入研究。

  于是,张师傅开始去买书籍,订购根雕盆景类的月刊。在他的卧室里面,摆着一排书架,里面放满了和根雕盆景奇石相关的书籍。这些书,陪伴着张勇度过了他最初的根雕学习之路。打那后更是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拿出来去研究根雕,在根雕方面的造诣越来越深,相继办了几场根雕展。2015年,四里河街道为张勇申报了“百姓学习之星”,一步步评比下,张勇被评为了“全国百姓学习之星”。

  如今,张勇在根雕水平在合肥数一数二。但他更希望这门手艺能够被得到传承。张勇有三名学生,都是对方通过朋友介绍慕名前来,主动向张勇拜师学艺的。

  不仅毫无保留地免费教学,张勇还免费提供食宿,并赠送工具。学生叶先生说,张勇师傅为人热情,生活学习上都给了他很多帮助,他有信心在老师的教导下学好这门传统工艺。

  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根雕艺术,张勇家住的四里河街道为张勇举办了一场面对社区居民的根雕展。看完展出,不少居民对根雕的化腐朽为神奇感到惊异,开始感兴趣。

  张勇说,根雕目前虽然是一门小众艺术,但它是老祖宗的传统工艺,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去认识和学习它,把这门传统手艺给传承下去。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身边的人

  旗袍会创办人刘东红

  旗袍在很多人心中都是高贵典雅的象征,过去穿旗袍的女子也大都是名媛们,在当今社会却很少有人穿旗袍了,为了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女性变得美丽优雅,家住芜湖路街道的刘东红在1984年组建了一个旗袍会。

  作为艺术团的一员,刘东红当初创建旗袍会是为了做出新式旗袍,促进艺术团的发展。渐渐地,刘东红发现,现在的人很少有穿旗袍的,即使有,也很少有人能够穿出旗袍的韵味,所以刘东红就决定办班,让更多的女性来学习,让她们变得有内涵,更能够穿出旗袍的韵味,体现出一种从内而外的美丽。

  “在创建初期,我们只有不到50人,费用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时是很困难的,”刘东红告诉记者,“但我明白,没有什么事是一帆风顺的,所以我们就用我们的实力来证明我们自己,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旗袍会。”旗袍会开设了旗袍行走、茶艺、花艺、声乐、朗诵等辅导班,并且邀请专业老师来进行指导,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女性找到了自己丢失已久的兴趣,并且变得越来越优雅,旗袍会也逐渐成为大家学习的地方。

  其实旗袍会不仅仅在于传扬旗袍文化,提高女性的内涵和修养,它还专注于公益慈善活动,每年旗袍会都会举办或参加一些慈善活动,或帮助残障儿童,或关爱孤寡老人。面对今年的洪水,旗袍会也是募捐了善款捐到了一线,为有需要的地方出一份力。刘东红说:“做一位美丽的女人,不仅要外表美,更要心美,我们心里一定要想着别人,要将大美与大爱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位美人。”

  今年37岁的张娅是旗袍会的一位养生老师,她加入旗袍会已经快两年了,她说:“我在旗袍会真的学到了好多,跟刘老师也学到了很多,我之前就是一个女汉子,做什么事都是大大咧咧的,是刘老师让我发现了自己身上的柔美,让我学会了如何从细节方面展现出女性的美,刘老师的善良与宽容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葫芦上烙画出不一样的生命力

  省级非遗传人郑小良

  里约奥运会已经圆满闭幕,然而瑶海区的郑小良却十分忙碌。作为葫芦烙画省级非遗传承人,郑小良采用“烙画”的技艺手法,在葫芦上创作了张梦雪、孙杨、龙清泉等奥运冠军的形象,生动再现了中国奥运健儿赛场上的精彩瞬间。

  “我要把中国所有的奥运冠军都画出来,表达对奥运健将的祝福。”这是郑小良最近在做的事。

  在郑小良自己看来,烙画是“以铁为笔,以火为墨”的艺术。绘画者提起烧红的烙铁,在宣纸、木板、丝绢、葫芦等天然材质上进行烙画;所画之处,几百度高温,使画面碳化,形成墨褐色,浓淡相宜;自然景色淋漓尽致,形象逼真,古朴典雅。

  在他其中一间工作室内,摆放着大大小小的葫芦。烙绘着《水浒108将》、《八仙过海》、《五百罗汉》……一个个鲜活人物在葫芦上拥有了生命力,让人爱不释手。去年新春临近,郑小良利用半个多月的时间,采用“烙画”的技艺手法,在一只高50厘米、宽23厘米的葫芦上创作了百只猴子,用“百猴图”表达对猴年的美好祝福,也让很多市民爱不释手。

  郑小良对于葫芦烙画的接触要从1982年说起。那时,在合肥工艺美术厂担任设计师的郑小良,对烙画车间情有独钟,看到工人师傅巧手烙画,十分感兴趣。本身就有绘画功底的他,很快便学会了烙画技术。光阴如箭,郑小良已成为安徽工艺美术师,而他对于葫芦烙画的热爱,依然执着。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郑小良也不忘自己的使命,希望将非遗传承下去。5年前,郑小良就会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进合肥市各大社区,跟社区居民交流烙画技术,向他们展示这一中国传统手艺。

  “我在市文化馆开设的有非遗传承培训班,有兴趣的市民和孩子都可以在那学习。”郑小良称要学习葫芦烙画,不仅要有一定的绘画、书法基础,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每天上千次地重复最基本的烙画动作,这样才能掌握这门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