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生动实践

来源: 光明网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4日

   深化教育改革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位于北京西南郊的北京市房山区,在深化教育改革上,走在了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前列。在深化教育改革实践中,房山区逐渐摸索走出了一条“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实践之路,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日前,记者跟随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房山区“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实践样本进行了专题调研。

  “教育社会化就是从学校教育要走到社会层面。我们今天的教育问题就出在只把孩子圈在教室里、圈在校园里。必须得让孩子把学校学习跟社会学习、跟社会教育融合在一起。”房山区教委主任顾成强指出,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具体说是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一体化,更深层次的则是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生活学习一体化。

  教育资源的“走出去”和“引进来”

  在“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实践探索上,房山区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把区域丰富的社会资源转变成教育资源。房山区将19家市级和49家区级单位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了红色教育、历史地理教育、劳动教育等六大教育资源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教室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在“请进来”上,把高水平的师资用于学校教学上,将社会志愿者、民间艺人、名师专家及各类团体组织请进学校,对学生进行科技、艺术、体育、非遗等项目的讲解传授。

  结合房山区域实际,按照乡镇特点发挥最大优势进行有效整合,学校资源跟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沟通,是房山推动教育改革,探索“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发展新路径的有效举措。

  打造乡村教育联盟品牌项目。顾成强介绍,房山的地理格局是南北两条沟,经过山区中学外迁带动周边教育,形成了南沟以房山五中为首、北沟以良乡五中为首的两个教育联盟。在此基础上,房山区通过撤并边远地区几所高中,引进北京教育学院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分别成立了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坨里中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周口店中学。通过打造乡村教育联盟,房山的中西部地区教育实现了资源贯通。房山还进一步将区域内所有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放在南北两沟里面,如周口店遗址、世界地质公园等都作为教育资源开发成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学到了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和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没有科学家的努力,就不会有今天的文明”在经过一天的“社会大课堂”实践——担任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小讲解员,为游客讲解博物馆展品后,周口店小学五年级学生林小开收获满满。

  打造教育学区,实现一镇一品。依据房山各乡镇实际,房山将每个乡镇都打造一个教育学区,把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统筹整合。如房山西北部山区的史家营乡,以史家营中心小学为核心,周边的幼儿园、小学、成人学校形成了一个教育中心,各种教育资源可以共享,旁边圣莲山上的动植物,都可以开发成课程,供学区内学生学习实践。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陶建群指出,房山“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成功实践,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实现了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共享,构成了整个社会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机制,这在全国来说是一项重大创举,值得借鉴和学习。

  教育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房山教育最具特色的职成教育,在促进房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效应,很好的诠释了“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学习工作生活一体化的理念。房山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打造终身学习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职成教育“五服务五促进”的发展方向。

  服务房山区产业转型,促进劳动者素质提升。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服务农业转型。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断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增收致富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服务工业升级。按照产业需求,着力打造汽车、物流等特色专业;开展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服务第三产业提升。

  服务城市化进程,促进市民文明素养提升。积极整合职成教育、市民文明学校教育和道德大讲堂等方面资源,构建起“资源统筹、三位一体”新型市民文明教育体系。

  服务文化建设,促进新农村文化繁荣。以职成教育三级网络体系为平台,将区文化建设资源与职成教育资源相贯通,共同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几近失传的南窖乡中幡、史家营乡“三水山梆子”等传统文化项目得以传承和发扬。

  初冬的操场上,阳光正好,房山区河北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正在进行传统民俗文化——河北镇高跷表演。踩着红色的高跷,随着铿锵的锣鼓声一招一式的表演,孙悟空、沙僧等西游人物形象,唯妙唯肖,学生们精彩的表演引来了调研的专家学者阵阵掌声。有着160多年历史,作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北镇高跷在该校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发扬。

  “房山探索了‘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三种路径,即教育与教育的融合,教育与社会的融合,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把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在乡村推动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融合方面,房山作出了有益探索。”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项贤明表示。

  服务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青少年实践体验空间拓展。通过建设家长学校、整合师资力量、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举措,不断拓展职成教育实践基地功能,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服务学习型房山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管理新变革。积极发挥各类学习型组织的教育作用,成立房山区学习型组织创建指导中心,指导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整合区域内学习服务资源,构建起多层次、多功能、全覆盖的市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人力资源与发展战略研究专家李春苗认为,房山“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实践,构建了一个大教育的样本,为房山建立创新型城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汇聚起了先发优势。

  做“心中有人”的教育

  “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期,如何找准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必须回到教育的原点去考虑。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人学,就是帮助人的成长。基于此,我们教育的所有问题、所有内涵都要以‘如何帮助人成长’为核心去探索。‘用心做教育,做心中有人的教育’的提出就是源于此。”顾成强强调,教育核心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人,但是前提条件是培养人的人,即教育者素质的提升。

  按照人的培养,提升校长素质、教师素质、家长素质,房山一是提出了“用心做教育,做心中有人的教育”的教育理念。顾成强解释,“做心中有人”的教育其内涵是层层递进的:即政府部门要心中有校长,尊重校长、服务校长;校长要心中有教师,为教师服务;教师要心中有学生,以学生为本。

  二是办好三所学校——校长学校、教师学校、家长学校。校长学校包括定期的培训,给校长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教师学校是由校长来负责,在学校里给老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营造一种宽松的,让教师分享观点、学习体会、教学当中困惑的氛围。家长学校是解决教育家长的问题,通过建立由教委主导、学校具体实施、家长参与的家长学校管理体制,解决家长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

  三是做大阅读项目。积极与中国少年儿童阅读指导中心等文化单位开展合作,做大阅读项目,把孩子的阅读拓展到老师的阅读,把学校的阅读拓展到家庭的阅读,把家庭的阅读拓展到社区的阅读。从而唤醒老师阅读的兴趣和动力,让家长也能跟孩子一起读书。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育人才是教育的核心。房山的经验抓住了教育改革的实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邓荣霖这样评价房山的“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