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教育要让居民自愿追捧

来源: 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8日

   足不出户,在社区里可接受各种教育培训。遍布全市的社区教育网点,为各类人群“充电”提供了可能。1986年,上海普陀区真如镇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成为我国社区教育开先河之举。

  市教委、普陀区政府、华东师大日前举办的“社区教育发展三十年研讨会”透露,目前全市已建成由16所区级社区学院、212所街镇乡级社区学校和5320个村居委学习点构成的三级社区居民终身学习教育网络。区县两级社区学校开班数为67530个,每年约有360多万市民走进家门口的社区课堂学文化、学技术,增长各方面知识。

  解读上海建设学习型社会之路,“乐学在社区”,既有现实成果的喜人,也有达成愿景的若干瓶颈亟待打通。

  办学要让居民乐学

  社区教育的着力点应该在哪里?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在居民的需求之间,在能为居民自觉自愿接受和追捧之间。

  “以前社区学校甚至需要靠发误工费、人情拉人来听课或强制居民轮流来听课,才能勉强填补教室里的座位,但现在情况已完全改变了。”青浦区练塘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的索乃颖、刘贤芳说起了一堂招来满堂彩的“茭白叶编结课”。这是学校开发的乡土课程,极具地域特色,而且还与当地的传统经济作物密切相关。金前村的沈萍从培训班学会了技术后,在家里办起了一个茭白叶编结社,一下子找到了致富门路。现在,每年的5月至10月茭白盛产期,学校都会举办几期培训班,每期两三个班,每班50人左右。村里的焦阿姨不仅自己学,还拉着老伴一同进了培训班,从此,丈夫再也不去搓麻将了,老两口迷上了编结,不到半年时间,他们家出售茭白叶织品就赚了8000多元,可把他们乐坏了,逢人便说:“伲学到了技术、赚到了钞票,心里交关开心。”

  年逾90的陈老先生独居在静安区,几个孩子都不在身边,他成为“乐龄讲座”的常客。他说:“学习点亮了我的晚年之路,使我的夕阳生活更多姿多彩,越活越有滋味。”陈老说的“乐龄讲坛”,是专门为社区老人开设的,其中的“感悟生命”系列讲座尤为受欢迎。静安区社区学院邀请社会学、心理学、医学专家共同设计讲座内容,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

  在普陀区,不少街镇社区学校所都开办了“白领之家”。尽管白领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中等以上的收入,但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他们又成了体力与脑力严重透支人群。为此,“白领之家”免费提供活动场地和设备,让白领们在8小时以外能有一个交流、放松的好去处。

  尚需克服三大困境

  然而,即便是在上海这样的教育、文化和社区功能高度发达的都市,当下的社区教育仍遭遇了诸多困境。

  普陀区学习促进办公室主任徐玉萍说,首先是社区教育认识能力有待提升。一说到社区教育,许多人会误以为就是让老年人有活动的场所,是青少年的校外教育阵地,或者被当作非学历教育的补充。这种理解与认知的缺位,往往会使得社区教育失去社区居民的热情支持。

  其次是社区教育覆盖面有待扩展。市政府对本市社区学校提出了“建设市民的社会教育、中老年人的闲暇教育和青少年的校外教育三大教育体系”的功能要求。然而,囿于社区学校内涵建设的制约,往往只有为数不多的中老年居民和0至3岁散居儿童被吸引到社区学校来,使得接受社区教育的学员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状态。其实,还有相当数量的残疾人群、智障人群、癌症康复人群、下岗人群、外来务工者等不同群体,同样具有通过学习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社区学校理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服务。

  第三,终身学习的内容有待丰富。徐玉萍认为,由于受社区居民学习需求及其特点的影响与制约,社区学校开设的课程大多以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等休闲类为主,虽然这是当前社区教育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但从社区教育纵深发展的目标追求来看,在教育内容的设计方面,还应更多涉及包括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品质修养、个性特长、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等项目。只有推出更多“含金量”高、更能满足社区居民多元需求的课程,才能更好地以社区学校为载体,从而提升服务全体市民终身学习与个性素养发展的功能。

  创新思路找对路子

  今年8月,市教委、市发改委、市文明办、市民政局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上海要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和衔接融通的终身教育体系。

  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就要破除各种困境,就必须重在有新的思路,找到新的方法。

  遍及各街镇、各居委会的近1000人规模的“终身学习推进员”队伍,便是普陀区社区教育的一个成功尝试。推进员是志愿者平时要走进千家万户,动员居民参与社区学习。桃浦社区推进员采用入户调查和设点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及时了解居民的学习需求。长征社区推进员金阿姨会准备好不同的宣讲材料,从而让每个居民都能在社区学校里找到可学习的项目。普陀区教育局局长范以纲评价说,终身学习推进员队伍是一支以自主、自治为目标,以宣传、推介、组织终身学习为主要任务的社区志愿者组织,有助于组织和动员更多居民参与社区终身学习,提升自我修养。

  浦东新区洋泾社区学校刘老师开设的“数码知识入门”课一直爆满,但几年前刘老师因为家庭原因要离开上海。于是,刘老师借助视频,接连开出了8门远程课程。这也给了社区教育一个重要启示——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今,洋泾社区学校已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建成了8个录播专用教室,实现了“班班通、一卡通、可视通、查询通”等功能,使学居民们足不出户也能选取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