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城市风采

【浙江】杭州上城区推出“匠心课堂+” 为打造学习型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泉”

作者:王洁 来源:杭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19-11-04

请民间大师进社区给市民当导师 设15分钟必达的终身学习体验基地 开“匠心工作室”培养更多社教人才

有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意思就是年轻时,学习是为了理想,为了奋斗;中年时,学习是为了丰盈生活,润泽心灵;老年时,学习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得其乐。

倡导全民终身学习,已是一种新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近年来,杭州的全民终身教育蓬勃发展,截至2019年5月,全市已有7000多个不同类型的社区学习共同体,遍布在全市城市和乡村,成为杭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

过两天,2019年杭州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暨上城区第十六届终身教育节将开幕。作为全国终身教育节的首发地,上城区近年又开创了“匠心课堂+”项目。这不是一个狭义的课堂概念,而是综合了校外师资、学习场地、名家课程的一个不断延展的资源包,也是上城区创新社区教育的一条新路径。

近年来,上城致力于创建“四个标杆区”——创新转型标杆区、文化传承标杆区、生活品质标杆区和社会治理标杆区,每一个领域都与教育息息相关。“社区教育融入社会治理才更有生命力。”上城区副区长毛素云说,目前上城正在全区范围着力打造美好社区,无论是市民个人素养的提升,还是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都需要不断学习,而“匠心课堂+”则很好地整合了资源,助力文化家园建设,为市民的终身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泉”。

赫赫有名的民间大师进社区给市民上课 丰富社教资源让更多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把大师请进社区,不仅让市民享受到最优质的终身学习资源,也实现了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和传承。

在滚烫的糖浆里,鲁立清用手揪出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在圆球上压一个深坑。随后,收紧坑的外口迅速拉出,到一定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然后用细管不停吹气,在鼓起的糖人身上捏出腿、脖子和脑袋,一只体态丰满的大公鸡呼之欲出。

这段表演让人拍手叫绝。作为杭州清河坊街区民间艺人协会会长,同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吹糖人的传承人,鲁立清还身怀剪纸、拉大片、捏面人等多项传统手工技艺。

1.jpg

图为鲁立清

“这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为了保护和促进传统民间艺术,2016年鲁立清被评定为上城区首批“社区好老师”。他在小营街道梅花碑社区的最美一条街成立了“鲁立清匠心工作室”,教大家做吹糖人、面塑、剪纸。“我的课都是公益性质的,只要大家喜欢,我就愿意教。我今年57岁了,很希望能找到一批年轻人,把这些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

社区教育目前最大的瓶颈是:市民学习需求多而教师资源少。上城区位于当年南宋“皇城根”下,人文底蕴深厚,有不少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深居于此。这些民间大师,最苦恼的恰恰是空有一身绝技,却无法把它发扬光大。

为何不把这些大师请进社区,给求学若渴的市民当导师呢?

为此,一项“能者为师——寻找社区好老师”活动应运而生,通过民间发动,街道、社区、单位推荐的形式,把热心于社区教育,乐于参与教育公益,乐于奉献分享,乐于把自己的一技之长传授给大家的能人志士挖掘出来。这项活动一做就是三年,现在上城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增加了68位,大大充实了社区教育师资队伍。

2.jpg

图为吴莹

更让市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享受的是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比如你想学吹糖人,可以找鲁立清;你想学非遗“过江布”,可以找传承人吴莹;你想学做微型风筝,可以找老手艺人杨传斌、沈国政等。市民李女士就曾带着女儿去找杨传斌学制作微型风筝。“杨老师很亲切,手把手教孩子们剪风筝面、沾竹篾丝,然后在风筝模板上涂鸦出属于自己的DIY图案,最后串风筝线,一个微型风筝就做好了。”李女士说,这微型风筝还能在室内放飞,女儿特别喜欢,现在还珍藏着呢。

“我们把这些深受市民喜爱、跨行业跨部门的社区好老师纳入上城区社区教育师资库,为区域内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做好师资保障。”上城区社区学院常务副院长陈继明告诉记者。目前,社教兼职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微课研发、教学分享,不断融入新的学习理念,已经成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这些好老师们,全年开展活动600余场,近2万人次从中受益。

3.jpg

33个基地、400多个学习点 实现15分钟必达 让更多家门口的场馆方便市民学习

通过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和服务能力的学习体验基地,为市民搭建起方便的、互动式、体验式的终身学习平台,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有了强大的师资队伍,上城的社区教育就有了主力军。但要让老百姓有更便捷的学习途径,就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场馆资源做支撑。

上城区共有6个街道54个社区,区内场馆星罗棋布。但“酒香也怕巷子深”,过去场馆有资源却苦于无法传递给市民,而市民想学却不知何处寻。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使得大量社区教育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为此,上城推出了“市民终身学习电子地图”,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有了电子地图,就能把目前400多个学习点的详细信息录入其中并时时更新,老百姓想学什么,地图都会把最近的学习点推送过来,保证15分钟内必达。

“我们致力于打造美好社区教育,就是为了从整体上提高上城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上城区教育局局长项海刚说,这也为上城区构建“15分钟市民学习圈”奠定了坚实基础。

4.jpg

美好社区教育的体现之一,就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学习资源。在这些学习点的基础上,上城区又优中选优评出了上城区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一新坊”坐落于南宋御街,这里经常会有一拨拨的小客人,来学习体验非遗项目“过江布”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吴莹常常亲自给孩子们授课,除了讲“过江布”的历史,还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孩子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做出一块块漂亮的方巾后赞叹:原来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这么美!近年来,“一新坊”一直很重视公益教育事业,组织、策划各类公益青少年活动、亲子活动、关爱心智障碍青少年活动1000余场,让更多人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除了“一新坊”被正式认定为上城区首批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截至目前全区已经认定了33个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这不是仅仅挂个牌那么简单,在认定后这些基地有清晰的目标任务——

比如,每月定期开放,免费为市民提供终身学习体验服务;每年组织20次及以上专题学习、体验活动或服务居民2000人以上,每年与区社教委成员单位合作开展专题学习、体验活动2场及以上等。从这些具体要求中可以提炼出两个关键词——“公益”“海量”,只要市民有兴趣就能报名参与。两年来,各体验基地和学习点开展近2000场活动,受益者超过2万人。

5.jpg

让“匠心工作室”成为社区好老师“孵化器” 更快、更广地发挥引领、辐射功能

作为上城积极探索“匠心课堂+”的一个先行举措,匠心工作室兼具名师、场地和成熟的课程,给市民带来了更棒的学习体验。

6.jpg

图为陈明珠

杭州邵芝岩笔庄总经理陈明珠有很多个头衔:全国百姓学习之星、浙江省非遗传承人、“杭州工匠”等,同时她也是上城区社区好老师。现在,她所在的邵芝岩笔庄又挂牌“匠心工作室”。陈明珠将制笔的传统技艺送进学校,走向街道社区,组织市民进笔庄主题活动近百场,教授学生3万余名,每年接待市民1.5万余名,向杭州及外省市有需要的学校全方位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

从2017年开始,上城区在“社区好老师”基础上,发掘有活动场地、不少于3人的优秀工作团队,经专家评审后评定为上城区“匠心工作室”。像陈明珠这样从“社区好老师”,到领衔“匠心工作室”的名师还有不少。

有人可能会问:已经评了“社区好老师”,为什么还要开设“匠心工作室”?社区好老师虽然身怀绝技,更多的是以个人的角色来向市民传授技艺。而匠心工作室就好比学校教育里的“名师工作坊”,它不仅承担着育人的职责,更重要的是领衔人有自己的团队,能在团队里播下社教的种子,从而影响更多人加入社区好老师团队。

令人欣喜的是,“匠心工作室”的辐射效应正在慢慢扩大,比如鲁立清工作室出现了妻子王玉枝的身影;吴莹工作室团队多了其女儿杨洁;许峰工作室培养出陈巍、杨迪两位接班人;沈剑虹工作室吸引了泥塑、软陶等手工艺人成为好老师的候选人……当教育团队不断更新和扩大的时候,社区教育才能焕发出更多的活力和生命力。

此外,“匠心工作室”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有一定的场地。很多时候社区好老师们有技艺但缺乏场地,一些终身学习体验基地重体验但不一定有名师领衔,而匠心工作室则兼具了名师、场地以及成熟的课程,让市民在学习时有更好的体验。目前,这些“匠心工作室”不仅走进社区,还走进校园和企业。至今,三批共18个“匠心工作室”已经开展了600余场活动,受益人群达3万余人次。

7.jpg

“匠心工作室”的设立,也是上城区积极探索“匠心课堂+”的一个先行举措,在提供更多更便利的学习平台的同时,提炼更专业更优秀的学习资源,探索更方便更高效的学习模式。而对于匠心工作室培育,上城区也遵循成熟一个、认定一个、挂牌一个的原则,不拔苗助长,但只要成立就会是一个成熟的工作室,继而更快更广地发挥引领、辐射功能,让社区教育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