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当妈是一种修行 跟着孩子一起成长
这篇文章说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和孩子一起成长才是给孩子最负责的家庭教育。
看着7岁的儿子在公园里尽情地奔跑,坐在树荫下的我思绪飘飞。
7年了,当初襁褓中的小肉球,已长成了小小男子汉;我也从任性的少女修炼成一位耐心的妈妈。
有人说当妈是一场修行,我说这场修行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01
为了孩子,我和老公不再争吵
我和老公家里都是一个孩子,独生子女特有的强势任性让我们自结婚以来争吵不断,大到过年给老人包多少钱红包,小到今晚看偶像剧还是足球比赛,一言不合就会引发一场唇枪舌战。
有了孩子以后,我们拌嘴的次数就更多了。我总嫌他不管孩子,他就反驳说自己做什么都被嫌弃做的不好,所以干脆当甩手掌柜。
孩子慢慢地长大,渐渐变得很易怒、很难带,主要表现在一个要求不满足就开始嘶吼般大哭、使劲摔打手里的玩具,仿佛总有满腔的怒气要发泄。
一开始我们还把这个当做男孩子特有的“勇猛”,直到孩子一岁多会走路会说话了。
有次我和老公大吵一通后,坐在沙发上伤心地大哭。谁知一旁玩玩具的儿子竟跌跌撞撞的走到老公面前,拿着小汽车往老公头上砸,嘴里还含糊地说着:“打洗你,打洗坏爸爸(打死你,打死坏爸爸)!”
我和老公都吃了一惊,原来儿子所谓的“勇猛”都是因为在我们这个家里吸收了太多的怒气,满满的负能量让他动不动就出手摔东西打人,竟然连爸爸都敢打。
老公看向我,我也看着他。我们没有多说一句话,却仿佛达成了某种心灵契约:再也不在儿子面前争吵。
我们停止争吵后,儿子身上几乎每天都发生着可喜又神奇的变化:
以前他常常摔东西,渐渐地也学会了轻拿轻放;
他对自己的玩具也更加爱惜,再也没有发生把小汽车的车门拽下来,把变形金刚的腿揪下来的“破坏事件”;
最重要的是,他比以前爱笑了,再也不是个易怒宝宝。
至于我和老公,说实话吵了这么多年早就累了,有时候就是习惯性的为了争吵而争吵。自从达成不再吵架的心灵契约以来,我们脱离了备战状态,都轻松了许多。
为了避免吵架,我们也都学会了忍让,他要看球赛,我就在床上用ipad看电视剧;我要出去和朋友聚会,他就在家边打游戏边带娃。
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氛围里,我和老公竟又找回了恋爱时的甜蜜。有爱、有娃、有他,不就是曾经的我所憧憬的平凡又简单的家庭生活吗?
02
为了孩子,我变成一个“懒妈妈”
儿子三岁那年的一件事,让我痛下决心做个“懒妈妈”。
那天是吃晚饭的时候,我饿着肚子为儿子剥虾,期间我把一颗剥好的虾仁放进了自己嘴里,儿子立刻大喊:“那是我的!妈妈吐出来!”
当时的我好气又好笑,想想也有些心寒。没想到自己平时的大包大揽,在儿子眼里都变成了理所应当,不知感恩。这样下去难保不养出个白眼狼!
从那天晚上开始,我忍住帮孩子搞定一切的冲动。让他自己擦脸抹油,自己打开被子钻进去。
他起初很抗拒,做事情也磨磨蹭蹭,甚至用哭闹来示威。但几天之后他就会慢慢习惯做这些事情,再加上我不停的鼓励他是小男子汉,孩子也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当妈妈彻底放下,孩子也就开始了真正的成长,
3岁时,他知道了睡前自己收玩具;
4岁时,他学会了自己洗袜子;
5岁时,起床后他能自己叠被子;
......
培养一个能干的孩子,离不开妈妈的适当偷懒,当我悟出了这一点,孩子也因此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的“别人家的孩子”,终身受益。
03
为了孩子,我和婆婆尽释前嫌
生了孩子后,我和婆婆的关系也极度恶化。主要是因为育儿理念的不同,
比如她每次都要把孩子喂到吐奶才算是吃饱,从来不懂得看奶瓶上的毫升数;
比如她总是在孩子专注的玩乐高时,让孩子吃点这个喝点那个;
比如她总喜欢抱着孩子,以至于孩子七八个月了都不喜欢趴,更别说练抬头......
就是因为这些细枝末节又无比重要的小事上的矛盾,我很少带孩子去婆婆家。
可是有次闲聊,和孩子开玩笑地说到他将来娶媳妇的事情,我就说一定要给妈妈带个漂亮媳妇回来,谁知儿子双手抱在胸前,生气地说,
“我才不要媳妇,有了媳妇就见不到妈妈了。”
“有了媳妇你还是可以回家看妈妈啊。”
“可是爸爸为啥很少去看奶奶?”
孩子这一席话像是为孩子爸代言,让我有些尴尬却也开始思考:培养孩子孝心最好的方法,不就是我们好好敬爱双方的父母吗?
于是我和婆婆长谈了一次,才发现她也不是不通情理的顽固派,只是他们那一代人育儿并无科学的方法罢了。最后我们达成共识:
不能惯着孩子,让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育儿讲求科学,大事小事商量着来,以亲妈的决定为准。
育儿道路上有了公公婆婆的帮助,我瞬间轻松了不少。我看到了公公婆婆在育儿道路上的改变、努力和付出,孩子也因为与老人多接触而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收获了更丰富的爱。
04
为了孩子,我对工作精益求精
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我一直在家做全职妈妈。孩子一上幼儿园,性格就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过度的依赖我,无法融入陌生环境,每次去幼儿园都一路大哭......
终于有一天,这位爱思考的小朋友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妈妈可以在家里,为什么我就不能在家里!”
我突然发现孩子在改变,我也要跟上才行。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不仅是生活上的,也包括学习和事业上的。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投简历找工作,算算至今重返职场已经4年,工作上有了不少积累,重要的是整个人的精神风貌和在家带孩子时完全不同了,就连老公也说我是越活越年轻了。前几天还应为工作认真被公司评为了“十大先进个人”。
上周和朋友们吃饭时,儿子自豪地说:“我妈妈是都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我听着心里美滋滋的,原来一个热爱自己工作的妈妈,真的会成为孩子的偶像。
每个人在成为父母之前都还是个孩子,正是因为有了自己孩子,才逐渐的学会了怎么做父母。
当父母夫妻恩爱,营造出很好的家庭氛围,孩子也会因此充满安全感,懂得爱自己也爱他人;
当父母领悟出一些“偷懒之道”,孩子也因此有机会变得独立自强;
当父母思考着尊老,并作出行动,孩子也会因此耳濡目染何谓孝道;
当父母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努力上进,孩子也会意识到学业和事业的重要性,无须督促。
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作的一首小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为了孩子可以到达我们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父母们千万不可故步自封,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