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保护好信息泄露的“高危人群”

作者:陆雨青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9日

  信息安全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避免学生的信息泄露,如何帮助未成年人抵御不安全因素的侵扰,成为学校和家庭面临的新课题。只有双方共同努力,不断培养孩子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才能提高孩子自我保护能力,使他们在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下健康成长。

  礼物“从天而降”

  一个周末的中午,牛牛家的门铃突然响起,牛牛妈隔着门询问着,门外传来急促的声音:“快递,麻烦您签收一下!”牛牛妈一愣,说道:“我没买东西啊,您是不是弄错了?”对方的声音更加急躁:“地址写的就是这儿,你不是小A吗?”牛牛妈一听,更糊涂了:小A不是牛牛的大名吗?谁会给牛牛寄东西?想归想,她还是把快递拿了进来。“到底该不该打开来看?里面的东西到底有没有危险呢?”这样的疑问在牛牛妈的脑中盘旋了好久,最后她决定先把牛牛叫过来,问清楚再一起打开。

  “牛牛,这份快递是你的吗?”牛牛看了一下快递,眼睛转了转说:“是啊,这是我的。”说完就要拿走。牛牛妈立刻阻拦:“别着急,你先来说说这是怎么得来的吧!”牛牛看着妈妈,有点儿茫然地说:“我从微信上答题得的。”大概是以为妈妈担心自己乱花钱,特意补了一句:“这是免费的,没花钱。”牛牛妈一脸头疼的样子:“这不是钱的问题,你没有微信,怎么能答题啊?你用的是谁的手机?”牛牛小声地说道:“我用的是您的手机。”牛牛妈赶紧拿出手机,却没有找到任何记录。这时,牛牛吭吭哧哧地说道:“我把电话和地址留完以后,就把记录删了。”

  还原“事发现场”

  以往只觉得只要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就好,没想到一着不慎竟让孩子自己如此轻易地把信息送给了别人。可是牛牛似乎并不了解其中的严重性,到底要怎样才能让牛牛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牛牛妈找到了班主任陆老师,希望能够寻求帮助。了解情况后,陆老师决定当一次“侦探”,破一破案。

  二人的对话就这样开始了。“牛牛,听说你最近收到了一份礼物,到底是什么礼物啊?”“我答题,人家送我一块电话手表,特正常。”陆老师说:“电话手表也不算便宜,如果真的可以,我们也许能多得几块呢!”牛牛一听来了精神,兴奋地说:“特简单,您先在微信上关注一下,答完题以后把地址和照片传过去就可以了。”“可是我特别疑惑,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我看电视上的动画频道啊,经常有广告的。”原来,这才是“元凶”。

  陆老师随后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发现大部分家长从来没有想到过还有这样一条泄露孩子信息的途径,更想不到一些孩子真的就这样“瞒天过海”地实现了。

  情况比想象的更严重。虽然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定期邀请专业人士进校作讲座,甚至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主题实践活动,但看起来这只能从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身安全,却忽略了网络世界的信息安全。陆老师决定在全班召开一次班会。

  筑牢安全底线

  陆老师邀请了专门从事信息安全的家长进班讲座。讲座特别从个人信息的界定、如何保护两个方面介绍。通过讲述、现场操作、情景展示等方法,有理有据地为全班同学进行讲解,给原理、说危害、练方法,一步步推演开来,让学生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当同学们看到诈骗组织的后台能够在10秒钟之内窃取到个人银行信息,并完成一系列转账,甚至能够直接获得与自己相关的家人、住址等隐私时,同学们似乎渐渐懂得了其中的危害。

  班会的尾声,有的同学说:“自己的信息也是一种资源,如果把它告诉了陌生人可能会有危险。”有的同学表示:“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生活,保护信息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还有的同学认为:“不仅不能泄露自己的信息,如果陌生人向你打听别人的信息也不能告诉他们,而且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和家长。”牛牛最后站起来大声地说:“我觉得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千万不能因为一些小礼品就瞒着老师和家长把信息泄露了。”

  陆老师非常清楚,仅靠一次简单的讲座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随着孩子们长大,对于金钱也有了初步概念,拒绝诱惑就显得更不易。严堵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当今社会的诱惑来自四面八方,只凭学校一方之力难以抵抗,必须调动家长、同伴等多方面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

  在陆老师的指导下,美术社团的同学们制作了精良的安全漫画张贴在班级的各个角落。他们用这种方式将安全意识巧妙地嵌入同学们的生活。有的同学甚至制作了安全系列漫画,为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生活情境,身临其境地为大家进行“简易版”操作指南,为大家支招、答疑解惑。

  陆老师还对一些“高危人群”和家长定下电子产品使用约定,即在家长的监督下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不随意注册、登录网页与账户等,不贪恋小礼品,不贪图小便宜。

  陆老师与家委会的成员坐在一起谈论这次事件的感受。她既感慨于科技的高速发展让信息越来越便捷,但也向家长们检讨了自身教育的缺失。“牛牛事件”从另一角度看也说明了家长的疏忽,如果平时关注得再细致一些,教育得再全面一些,也许就不会让孩子“有机可乘”了。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