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练习与异性交往恰逢其时

作者:陈一筠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4日

  拥抱青春期:担起教练的责任

  “我那12岁的女儿怎么就爱招惹隔壁的男孩呢?他们上学总约在一起,有时还互相打电话。父母应不应该禁止他们来往?”一位母亲焦急地询问。

  男孩女孩在儿童期喜欢跟父母玩耍,等长大一些就不愿跟父母在一起玩了。如今大多数孩子家中没有兄弟姐妹,自然就在家庭之外找同龄的伙伴玩,同学、邻居家的孩子,甚至公共场所结识的同龄人。如果这样的同龄玩伴来自异性圈子,就格外让孩子感到新鲜、欣喜、兴奋,甚至难分难舍。父母内心总有一种莫名的担忧:是不是成熟太早?是不是“学坏”了呢?不管制他们会不会“出事”?其实,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到了十一二岁,男孩女孩开始体验异性之间的友情十分自然,甚至是必须的。处在花季的少男少女,如果压根儿就没有与同龄异性朋友交往的兴趣和能力,倒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了。

  那么,花季少男少女之间的交往究竟有什么功能而使其成为“必须”呢?

  第一,娱悦身心,释放压力,放松神经,增进健康。

  工作繁忙的成年人需要娱乐休闲,学习紧张的孩子们更需要娱悦身心。同龄的伙伴在一起谈天说地、骑车兜风、郊游聚会等,感觉就是“开心,痛快”。如果这些活动有异性参与,那更是格外开心。因为异性之间有自然吸引力,有“磁场效应”。

  在异性交往中,孩子们心旷神怡,学习上的压力减轻了,神经放松了,身心健康、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与生活,这是他们的需求,也是他们的权利。其实,世界上有许多高雅而健美的文体活动都是为两个性别共同参与而设计的:交谊舞、男女声二重唱、乒乓球混合双打、男女花样滑冰等,难道不是给人一种格外清新和美感的享受吗?如果在某些娱乐场所,只见同一性别的人群,那该是多么单调和枯燥?这就是万物皆有“阴阳和谐之美”的道理。

  第二,孩子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异性友情不可或缺。

  当女孩来月经、男孩开始遗精,从生理上表明了孩子的性成熟。此时的男孩女孩,以其特有的性别磁场在对异性产生吸引力,或被异性磁场吸引。这不是他们自身意识到的,更不是他们刻意计划的。孩子最初的性别磁场的引力一般是指向家庭中的异性父母:男孩指向母亲,女孩指向父亲,悄然强化着所谓的“恋父”或“恋母”情结。因此,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在对异性父母的态度、表情、言行上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十分正常。但这个过程不可持续太久,需要尽快让孩子的性别磁场从指向异性父母转向同龄同辈的异性,这是青春期社会化的一个特殊环节,可称“第二断乳期”或“心理断乳期”。如果迟迟不能完成“第二断乳期”,他们将在与异性的交往中遇到困难,或在将来的恋爱择偶乃至婚姻中受挫。

  另外,两个性别的代表从少男少女时期的自然接触开始交往,一边认识异性世界,一边认识自己,知己知彼,增强与异性相处的自信、自尊感和相互悦纳、尊重、平等的观念,为将来与终身伴侣结合并和谐相处做好远期准备。这对婚姻的幸福和家庭生活美满,也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解除心理困扰,实施情感救助,有助于维护青春期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患。

  青少年期是容易产生烦恼情绪和心理失衡的阶段。既有来自生理与身体变化的不适之感,又有因功课压力、成绩波动、人际关系和家庭矛盾而带来的烦恼。烦恼中的少男少女,渴望心理救助和情感支持。此时,父母往往忽视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烦恼,难以走进孩子的心扉;老师则多半关注学生的学习和一般行为表现,不易深入解读到每个孩子的心理变化。

  此时最敏感地察觉同伴心理烦恼的,往往是某位与其相好的异性,于是他或她带着“磁场”效力去安抚对方特别有效。这是少男少女容易与“知心”的异性产生亲密感,觉得“只有对方最在乎我,最理解我”、两人闪电般地好起来的重要原因。但当对方脱离烦恼之后,就不再需要先前那位“救助者”了。因此,带有心理救助性质的异性交往不可能持久,就像落水者获救后不再依赖救生船一样。

  这种“心理救助”性质的异性友情,避免了孩子们从一般的情绪困扰发展成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作为父母和老师,难道不应对少男少女之间这种自愿者式的心理救助充满感激之情吗?千万不应以“搞对象”之类的心理暗示,造成这种本应是短暂的情谊被强化为长久的心理依赖,甚至终身的承诺,那反而会束缚或误导孩子。

  总之,家长和老师读懂了少男少女友情的性质和功能之后,就应该转变观念和态度,从封杀、堵截到疏导、关心,并与孩子坦诚地讨论。前者会造成“逆反”,甚至弄假成真,后者才会使青春友情发挥积极功能,促进孩子人格健全,将来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