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祖辈教养是刚需?父母责任是铁律!

作者:杨咏梅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0日

1.jpg

万彦圻 绘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祖辈对子女家庭的强势介入,提供有效帮助的同时也带来突出矛盾”“祖辈对孙辈没有那么大的责任,参与但不要替代,是快乐不是责任”“走在问题前面,大数据科学治理,社会工作精准服务”“父母在,家就在。即使‘不在一口锅里吃饭’,父辈也应该‘缺席但并不缺位”“祖辈要调整心态、勉力而为;正向思考、彼此受惠;适度表达、寻求支持”“学校要帮助留守儿童家庭构建‘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保持成长的真实动力系统”……

  9月15日在青岛举行的第十九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的700多位专家学者和家庭教育工作者。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和台湾嘉义大学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发布6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状况调查,指出“父辈为主、祖辈为辅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两岸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度研讨“家庭教育中的祖辈参与”,认为祖辈教养的确是很多家庭的刚需,但父母是教养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更是铁律。

  1.理性认识利弊 厘清责任边界

  “有些祖辈同时承担家庭保育员、健康保健员、家政服务员、安全管理员、家庭教师的多重责任,彻底丧失个人空间,但却使得安心‘啃老’的子代乐得继续做巨婴,已经成为‘宝妈’,却继续做着‘妈宝’。”

  山东省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张华的这个比喻引来会场一阵笑声。张华特别指出,祖辈作为隔代教养者的责任领域不断扩大,但权威性在下降。“以往祖辈参与教养承担的是有限责任,是辅助性照料,而今天似乎已经没有了边界,祖辈买单的领域正在无限延伸。学龄前的孙辈甚至童言无忌地提出:‘您的房子我喜欢,将来要留给我。’”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的阮滢认为,对很多精力仍很充沛的“年轻老人”而言,照看孙辈无疑是促进其身心健康的一剂良药。祖父母含饴弄孙的“孙子疗法”,不仅给老年人增添了生活乐趣,加强了身体运动,而且也促进了身心健康的良性循环,使他们重新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实现更完善的自我整合。

  “但是,由祖辈抚养的儿童易产生自卑、孤独等不良心理。”阮滢指出,过早离开父母而未建立正常依恋的幼儿,不能主动与其他儿童一起做游戏、积极探索未知、勇于冒险,而早期主要依恋的破坏会导致儿童感情上的危险,并将在以后的生活中以突然的抑郁或焦虑形式表现出来。

  阮滢还发现,性别角色定型是儿童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但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高达七成以上,男性祖辈的角色弱化使儿童教育处于女性文化状态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男孩子的角色定型。

  “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进入了嫁接在亲缘关系上的少子化社会。”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包蕾萍引用上海2016年的调研数据指出,学龄前儿童祖辈教养率达到88.9%,但近70%的家庭对此不满意,溺爱、任性、依赖、早熟成为祖辈教养容易被诟病的缺点,婆媳矛盾、翁婿冲突成为常见的代际问题,祖辈也面临文化融入等艰难的调适过程。

  通过访谈调查河南和广东4所初中的220个家庭,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骆风研究员发现祖辈和父辈在家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生父辈在家庭教育上的诸多优势得到子女认可,“隔代亲”并没有胜过“父母亲”。骆风认为,祖辈和父辈要树立家庭教育一盘棋的思想,适当分工,优势互补,祖辈尤其要注意提高教育素养、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通过对一个典型的“421”家庭的观察,南京师范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任然发现被6个大人围着转的幼儿其实处于物质需求被过分满足、心理需要却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而4个祖辈之间的“竞争”更使幼儿的身心发育陷入混乱。

  在谈到祖辈教养的界限时,台湾嘉义大学王以仁教授说诀窍就是“多扮笑脸、姿态放低;舍得花钱、好施小惠;勿持己见、设法配合”。王以仁说他们老两口凡事听女儿的、女儿听女婿的,处处以女婿的意见为重。“孙女两岁多了,我们每周去,到现在还没拿到钥匙,还要继续努力!我很开心外孙女安安说:‘这个阿公我最喜欢!’”

  2.提供专业支持 促进良性互动

  对比研讨会的发言内容,大陆学者和台湾学者的关注角度与文风差异不小。相比大陆学者的宽视野、大角度,台湾学者更关注诸如青少年沟通中的冒险教育、芳香疗法纾压课程、亲子游戏治疗、团体导向的亲职教育“教养厨房”、回溯家庭互动历程等“小切口”的具体问题,分论坛上富有实操性的分享令与会代表印象深刻。

  “‘自从当了爸爸以后,我才开始学当爸爸’,这句话不仅是一句电视广告词,更是许多为人父母者的心声。如何当一个好家长,从来不是一件与生俱来的本事,而是需要努力学习并每天在生活中印证与调整的课题。”嘉义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助理教授朱慧英介绍了台湾始自近30年前的强制亲职教育。

  强制亲职教育即对违反法律规范、未尽到保护与照顾子女职责甚至施以虐待的父母,轻者施以教育,重者刑罚处分。1993年《儿童福利法》在台湾通过时,强制性亲职教育的施行就有了法源依据。朱慧英说:“没有把孩子照顾好、教好的家长会经过强制通报、社工调查、法庭裁定等过程,被施以强制性的教育辅导课程。未通报的学校要被罚款新台币100万元,不参加强制性课程的家长要被罚款新台币3千元到3万元。”

  台湾新北市家庭教育协会理事蔡叶伟博士曾经担任过新北市议员,他介绍了新北市基于大数据、整合多部门救助高风险家庭的做法。新北市有近400万人口,建立了147万个家庭的数据库,通过全面关怀的预防性通报制度,全力清查风险儿童“黑数”,将失业、酒药瘾者、三餐无法温饱等隐藏在都市中等待救助的孩子找出来。2052多家超市全天候提供急难儿童免费餐食,自2013年起总计有21万多名儿童因此免于饥饿。

  2000多名专业人员、4881名温心天使,受益人次达到20万。这些数字折射出的主动作为、专业干预、精准救助的公共服务理念,赢得会场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3.维系亲子情感 赋予祖辈能量

  甘肃省家校合作教育协会会长崔振邦访谈了自己精准扶贫的帮扶家庭,发现农村欠发达地区的家庭教育几乎处于真空地带。他建议学校和社区应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老年大学等,“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请到学校或送教上门,向他们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转变教养观念,改变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解决隔代教养中的问题”。

  不约而同地,台湾嘉义县新港国民小学的陈思璇也建议针对隔代教养家庭祖孙举办各种活动。因为许多学校举办的活动经常是为父辈亲子设计的,祖辈处于“与时间脱节”的角色,无法参与其中、经验共享,使得祖辈原本的支持系统无法派上用场。因此应该规划一些专门的休闲、教育、老人活动,邀请祖辈与孙辈共同参与,让他们和其他家庭建立友谊、分享经验,帮助祖辈增进亲职效能。

  “对孩子来说,父母在,家就在。”“即使父辈由于外出务工等原因‘不在一口锅里吃饭’,但仍然在维系家庭运行上有着经济支持、礼物流动、情感维系、大事决策、假期团聚等行为,人‘缺席’但责任并没有‘缺位’。”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重涵针对留守儿童父母远在异地的现实,反向提出在隔代教养模式中父辈参与可以“缺席”而不“缺位”。

  这个基于儿童视角的“父辈在位”的概念,强调“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才是留守儿童成长的真实动力系统,对学校做好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尤其有意义。

  “比如留守儿童的家校沟通工作,沟通对象不是临时监管的祖辈,而是作为留守儿童精神家园和支柱的外地打工父母;沟通内容不仅是学业,而是增进儿童与父母的情感联系,维系亲子感情这一儿童成长的动力。”吴重涵举例说,江西省弋阳县的部分学校,将家长会开到留守儿童父母集中打工的义乌市,事先录制的孩子们的视频,深深唤起父母深埋于心的亲子感情和养育责任担当。父母回乡探望子女现象增多,有些父母返乡照顾子女,或外出时将子女带在身边。

  台中市立新国中专任辅导教师赖辰宇注意到孩子拒学行为与祖辈教养的亲职困境之间的关系,指出主要照顾者是影响孩子能否度过拒学挑战的关键。因此他建议多举办与祖孙相关的亲职活动与课程,对祖辈提供资源与支持。“当祖父母被增能、支持与减压,就能有更多的能量和心力来面对与处理孙子女的拒学症状及问题,降低拒学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