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祖辈参与教养构建家教共同体

作者:朱永新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0日

  祖辈参与养育下一代子女,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独特现象,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土壤,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在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祖辈参与教养总体上有限。我国历来有“隔代亲”的文化,祖辈教养的比例、形式和参与度都明显更高。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成为父母后,更注重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面临自我生存发展与抚养孩子的矛盾冲突时,祖辈自然成为帮助甚至替代教养的重要力量——无数“老漂”一族来到城市协助子女教养孙辈,还有一些“外漂”去海外帮助子女教养孙辈,留守农村的则完全承担起了孙辈的教养责任。

  据2004年《新闻周刊》报道,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祖辈长大的。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的调查数据也显示,近八成城市家庭有祖辈参与教养,绝大多数(93.8%)祖辈乐意参与。可见,如何真正发挥祖辈教养的优势,避免祖辈教养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社会命题。

  祖辈参与教养具有经验丰富、时间充沛、情感亲近的明显优势。含饴弄孙的祖辈富有育儿经验,精力充沛又时间自由,能给新父母提供心理慰藉和疏导引领,让子女解放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祖辈自身也在情感付出中享受到生命延续的满足感,从而拥有更幸福的晚年生活。

  但不容忽视的是,祖辈教养也存在观念相对落后、方法比较陈旧、边界划分不清的明显弊端。

  受自身所处时代和环境所限,祖辈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往往不能适应当下的育儿需求。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不会用,在孙辈许多行为面前束手无策,是许多祖辈共同的烦恼。研究表明,祖辈教养方式中的“行为指导”和“责罚与控制”相对较少,而抚养责任和教育责任、情感边界和行为边界的双重不清晰,往往导致家庭分歧,引发家庭矛盾,对孙辈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面对和接受的教育,因此,祖辈参与教养的方向应该是构建家庭教育共同体,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养模式、厘清教养边界、整合教养资源,构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共同体首先要更新家庭教育的理念,充分认识和尊重儿童拥有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参与等权利,认识到父母是儿童成长的首要责任人。祖辈应该发挥辅助、协助作用,不能替代父母承担责任,有异议应该私下沟通交流并最终尊重父母的选择,不能以自己的经验或权威逼迫子女顺从自己。父母应当适当借助祖辈的经验,但不能将子女抚养的责任一味推给祖辈。

  调查发现,祖辈更愿意为孙辈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对于孙辈的心灵发展、习惯养成等方面却相对重视不足,年轻父母则逐渐从物质条件的满足转向精神生活的充盈。唯有教养者统一儿童观、发展观,真正思考儿童发展的问题,以科学的方法教养儿童,才有可能弥合分歧、解决冲突,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法。

  祖辈教养有不同的参与程度,完善隔代抚养的模式,就是发挥父母和祖辈的各自教育优势。通过有效沟通,求同存异,避免观念、价值和方法上的冲突,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厘清边界体现在育儿决策上,是确认孙辈抚育责任的从属关系,父辈承担直接育儿责任;育儿方法上,要畅通沟通渠道,有分歧时,祖辈要尊重父辈的决策,维护健康的亲子关系,帮助父辈顺利过渡到完全承担育儿责任。

  祖辈教养不能局限于家庭的场域,需要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助力。比如充分利用图书馆、科技馆、森林公园等社会教育资源,成立农村区域教养中心,承担部分兴趣、爱好、心理、情绪等方面的教养责任,补足农村祖辈教养的短板。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专业化社会机构的辅助作用,也是今后家庭教养发展的重要方向。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新教育实验提出的重要理念。无论祖辈如何倾情付出抚育孙辈,都无法替代父辈陪伴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父母即使不能在物理空间里陪伴孩子,也可以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亲子日记,通信、电话、视频语音等方式,和孩子生活在共同的语境中,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父母缺席了自己的成长,身体和心灵才能健康发展。

  (作者系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