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寒假,不是孩子的“第三学期”

作者:李汝霞   来源: 蒲公英评论网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09日

  这学期就要结束了,激动人心的寒假即将开始。面对“电量”满格的寒假,你准备怎么度过呢?大吃大喝、自由自在,把平时想玩而没时间玩的东西玩个够,这是“放松派”;查漏补缺、琴棋书画,从早到晚被家长带着上辅导班,这是“报班派”;远足旅行、热心公益,跟社会大课堂学习本领,这是“旅行派”……过得开心,似乎容易。怎么过更有意义,学问着实不少。

  假期临近,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做足宣传攻势,不少家长也开始忙着为孩子安排假期生活。在各种以培养“兴趣”为名的培训班之间奔波就成了一些孩子假期生活的常态。但形形色色的兴趣班,都是以尊重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为前提吗?球类、棋类、舞蹈、声乐、演讲,再加上似乎已成为“基本款”的语言类和乐器类培训……林林总总的“特长班”“速成班”,令人眼花缭乱。奔走在各个寒假班的孩子,有些确为兴趣所学,发挥所长、激发潜力,但也有一部分孩子不仅兴趣没有被激发,反而彻底失去兴趣,背离了学习的初衷。

  一些家长明知孩子对培训班抱有抵触心理,但还是会让孩子上假期培训班,因为那是家长眼中“应该掌握的技能”,或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是双职工,要到除夕才能放假,无法全天照看孩子,觉得送去培训班更安心。

  在谈到教育问题时,很多家长都强调外力,如人际圈子、环境氛围等,并把这种作用无限放大。虽然外力是客观因素,作用不可否认,但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教育的本真,父母高质量的陪伴起到的教育作用更加明显。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自身的水平和眼光决定了孩子的水平。其实,最好的假期培训就是父母的陪伴。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孩子情感的成长、人格的塑造、习性的养成等,都离不开父母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而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更需要父母近距离观察、挖掘并用心用力地培养指导。

  作为新时代的家长,切勿把寒假当成孩子的“第三学期”。把假期当作“第三学期”是一个误区,盲目给孩子“开小灶”补课,或者进行揠苗助长式的“抢跑”,都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竹子在未出土时,好几年也长不了几厘米,一旦出土,每天就能长高几十厘米,用不了多久就能长到几米甚至十几米高。对于孩子的培养更是如此,不能急于求成。假期应当让孩子体验一种不同于学校与家庭的生活,明智的父母会带孩子开展户外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多给孩子一些生活的体验,指导孩子学会生活、感受自然、走进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