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将基本建立
近日,全国妇联、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儿童之家、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活动阵地,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城市社区达到90%,农村社区(村)达到80%。在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城市学校建校率达到90%,农村学校达到80%。网络成形后,确保中小学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亲子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一直是中国的家学传统。随着学校教育发展,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学的界限一直不够清晰,“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关注最大的,除了指导作业,就是孩子成绩,现在社会上又在提倡‘放养’,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不懂教育的家长非常困惑。”在采访中,不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概念也不够了解。
“在功利的应试目标导向下,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围着知识教育转,父母本应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却变为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亲子关系也因此而异化。不少中小学、幼儿园也‘重视’发挥家长的作用,却只是把家长变为孩子的作业监督员和批改员,这不但增加家长的负担和焦虑,也把孩子置于繁重的学业压力中。”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
对于成立家长学校,熊丙奇建议,核心不应让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而应指导家长怎样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长。同时,还要建立能发挥作用的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委员会独立运行,参与学校的办学管理和监督评价。
对中国大批的留守儿童来说,缺少父母的长期陪伴,家庭教育一直存在缺位。向外流动的人潮冲散了稳定的家庭结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渐渐疏远。这种情况下,社区应该做家庭教育的帮手,要切实为家庭分忧,包括建立社区图书馆、活动室,通过配备专职辅导员和招募志愿者,开展社区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