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广东:二孩高峰将至我市家庭教育面临新挑战

专家建议重视儿童各阶段成长需求形成良好家庭氛围

来源: 中山商报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9日

   上周五,中山市家庭教育报告会举办,邀请国内儿童家庭教育专家共聚点评我国家庭教育工作进度,并针对儿童家庭教育发表主题分享。其中,南方医科大学心理系教授、澳门心理研究学会副会长赵静波提出,0-6岁儿童心理教育已获取众多关注,但从此往后直至18岁阶段,社会的讨论认识尚显不足。这段时期恰恰是青少年建立自身规则、界限意识的关键时期。

  二孩生育高峰将临迎家庭教育新挑战

  据中山市卫计局前期摸底调研,“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2017-2018年中山将出现生育高峰,每年新生儿数量或为今年的5到6倍。一波小“婴儿潮”即将到达,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发展问题尤其引人关注。

  研讨会当日,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梁丽娴在总结我市家庭教育工作进度时指出,为了拓展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在80%的妇幼保健院建立孕妇学校,50%婚姻登记处建立新婚夫妇学校,或提供婚姻家庭辅导、婚育健康及育儿知识宣传服务。梁丽娴认为,家庭教育工作者必须摸清家长的需求、困惑出自何处,并对出生率增长时期家长群体可能准备不足的情况有充分认识。“一些初为父母者可能认为,0-6岁孩子小,不用教,交给祖辈养即可,于是错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梁丽娴提醒,要加强研究对0-6岁儿童父母配套支持政策,促进0-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专业化建设和指导服务机构建设。

  0-6岁教育注重安全感、自主意识培育

  那么,对应0-6岁的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应该秉持怎样的教育理念?赵静波在其主题分享中采用了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确认0-6岁阶段的心理建设重要性。与传统观念认识不同,赵静波借用埃里克森的理论讲述,0-1.5岁孩子并非“不懂事”,需求只有进食与睡眠。他们对外产生需求及其得到的回应的差异,会不同程度影响他们内心的安全感、信任感建立。“当他们哭喊提出需求之时,总能获得家人的拥抱安抚时,他们就能感到自己是安全的,信任外部世界。如果他们的哭喊总是没有得到回应,他们会在孤独中缺少安全感,长大以后难以改变。”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父母是孩子建立信任感的关键角色。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到了2-5岁阶段,孩子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自主意识,在生活中学会拒绝。“许多父母发现孩子开始反抗,就显得忧心忡忡。急于改变孩子的状态。其实这么做是不对的。如果一个孩子刚刚产生了自我意识,就遭遇自己父母的否定,这种打击感会延续至成年以后,人会对自我意识产生怀疑。”赵静波谈道。

  18岁前是边界意识形成的关键期

  赵静波一边分析,一边分享自己的经验。在她的咨询中,碰到缺乏社交边界感的青少年人数最多。这让她意识到,不少青少年的边界意识建立出了问题。“一般家长都会关怀孩子到12岁左右,但往后一段时期却有所松懈。恰恰这段时期是边界感的形成期。”

  赵静波建议,每位家长都要加强意识,时刻保持一个良好融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获得优良的关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