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羊区家庭教育:让家长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参加学习的家长(左)在课堂上向专家寻求教育孩子的方法
家长们聚精会神听专家讲课
一位家长用手机记录专家的教学过程
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庭教育基地学习后,对宣传画板进行拍照
在家庭教育基地的阅读室里,免费为家长提供的教育资料
“妈妈,假如从二楼跳下去,会是什么结果?”一年前,赖小霞年仅8岁的儿子对她说的这句话,让她不寒而栗、寝食难安。大女儿的叛逆期就已经让她苦不堪言,乖巧懂事的儿子又与她产生距离,甚至不愿和她沟通,形同陌路人。烦躁、焦虑、担心“袭击”整个家庭,“那时,家里所有人都毫无头绪,根本不知道两位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说到当时的心境,赖小霞仍显沉重。
“真是孩子出了问题吗?你怎么就不能从你身上找原因?”当赖小霞向草堂小学朱丽老师说起儿子的“种种不是”时,朱老师的反问,让非常自我的她开始反省自己。在朱老师的提醒鼓励下,她和爱人每周定期到成都市青羊区家庭教育基地免费听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情感专家、哲学教授授课。
当第一节课听完后,赖小霞和爱人同时意识到由于他们对孩子的刻意安排,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主张,渐渐地,孩子不愿和他们交心,乖巧变成了敷衍,敷衍变成抵触,抵触变成了行为“对抗”。“问题在我们身上,不是孩子出了问题。症结找到了,对症下药,充电,是我们做家长的必备课。通过学习,才让我们找到和孩子沟通的方法,只要方法对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赖小霞说到问题的解决,应该是家长,而不是孩子,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好朋友,这是她做母亲后,在青羊家教中学到最好的“金钥匙”。
今年国庆节,赖小霞收到了两份“厚礼”,叛逆的大女儿主动提出自己的学习思路和计划,小儿子通过“竞选”,高票当选学校书法社团团长。当晚,姐弟俩还合作做了一桌可口的饭菜,“虽然不算美味,但算得上佳肴,吃起来是满满的幸福!”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怎样让家长当好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怎样让家长懂得更多的家庭教育的方法?怎样让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让家庭更和谐?青羊区率先全域统筹推进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作为民生重点工程和深化改革项目强力推进。青羊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教育共生体,创建了青羊区家庭教育基地,让教育改善家庭,让家庭助力教育,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普惠于民,造福于民。
为让辖区家长接受到家庭教育,青羊区家庭教育基地整合资源,创设“三级课堂三维平台”,即区级层面在教育基地设立固定课堂,每周六、周日为全区家长免费提供专题讲座;学校层面设立流动课堂,由家庭教育中心送课到校;家长层面开发指尖课堂,培育专业家庭教育APP网络平台,提供微视频、微课堂,满足家长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我原来错误认为,孩子交给学校,管不好、教不好,是学校的问题,其实这是对教育的误解。家庭教育,家长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家住成都花园的何家胜通过指尖课堂学习,对教育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前自己总会以工作忙为借口,疏于与孩子沟通,每当孩子学习成绩考差了,他除了责备就是训斥,从来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时间久了,孩子的叛逆成了他心中的痛。
“在接受家庭教育后,我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好’爸爸,只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但不是一个好家长,没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活在丰富的物质下,内心很煎熬。家长的不称职,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经过何家胜的不断学习,改进自己,孩子与他成为知心朋友,无话不谈,学习也直线上升。目前,他已经成为“青羊爸爸”志愿者队伍,正在用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人。
据青羊区教育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刘立频介绍,青羊家庭教育“两纳入一走进”的创新举措,即把家庭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学校办学目标考核评估体系,“一走进”就是家庭教育走进了社区,服务千家万户。家庭教育已由碎片化走向集约化,由分散用力走向了整合推动,构建了全员、全面、全程的育人环境, 让教育回到家庭中,逐步实现“父母成长·孩子成人·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
12月28日下午,青羊区家庭教育基地邀请成都市三医院外科专家做孩子青春期的身体护理讲解,原本容纳100人的课堂被前来学习的家长挤得水泄不通,家长们全神贯注的做笔记、录视频、拍照片,努力不让自己落下任何一个细节。赖小霞站在课堂的最后一排,她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点头表示赞许,手中的手机详细记录着专家的每一句话。
“青羊区家庭教育让我们学会了当家长,学会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了青羊家庭教育的帮助和陪伴,我们很幸福!”在刘立频的办公室里,挂着由家长送来的锦旗,这既是真情表露,也是曾经无助的父母在接受家庭教育后的真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