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唐伟:家庭教育要警惕“榜样沦陷”

作者:唐伟   来源: 中国未成年人网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10日

  2月7日晚上8点23分,网友“全是为了馒头”在微博上称,当天下午5点30分左右,父亲杨先生在长春市双阳区御龙温泉前台消费结账后,因着急取车不慎把手机落在了柜台上,被一位女士将手机捡走,并迅速关机。令杨先生气愤的是,视频中的女子在拿走手机时,竟然完全不避讳身旁的孩子。“看样子两人应该是母女,孩子还那么小,这对孩子的教育会产生特别不好的影响的,真是太不应该了!”“我希望那位女士能够归还我的手机,我不会追究她的责任。希望她能给孩子做个榜样,树立一个好的形象。(2月9日《新文化报》)

  窃钩者诛。偷盗行为是一种极不光彩的行径,并为法律所禁止。当着孩子顺走别人的手机,这样的偷盗行为更令人不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言传身教的母亲,当孩子亲眼看到了这一切,耳濡目染之下,其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潜移默化中,将会形成另一种定势,也会带来挥之不去的困扰——何以偷盗行为的法律与道德倡导,与实际情况迥然不同?

  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有什么样的榜样示范,就会教成什么样的孩子,这其间有着必然的科学依据。一个虐待长辈的父母,无法让自己的孩子心存敬意;一个靠偷盗而获得意外之财的母亲,无法在孩子心中建立高大形象。甚至可以说,当其某一天,自己的孩子也学会了偷盗,在相似的场合和场景下,去顺手拿走别人的手机,或者在日常生活之中,今天顺走同学一枝钢笔,明天偷去老师一个钱袋,让偷盗成为一种个人习惯,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人格塑造场所。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因素。有良好的家风,孩子就会有优秀的个人品质,反之则会成为“问题小孩”,要么性格有缺陷,比如脆弱而暴躁,自私而短视,要么价值观存在问题,身上具有偷盗等多种不良习气。究其原因,跟家长的“榜样的沦陷”具有密切的关系。有否“给孩子树一个好的榜样”,而不让偷盗行为带来负面示范,理应成为一种教育原则和道德底线。

  教育是一项技术活,但更具有道德标准。只有心存敬畏才会恪守底线,个人作奸犯科也就罢了,但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影响和带坏了自己的孩子,毁了下一代的人生前程。从未成年人保护的角度来看,这也是道德性倡导和法律性要求的结合。令人担忧的是,正是“后果敬畏”和“保护底线”的沦陷,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失败,以及“问题孩子”的日益增多,并出现了“孩子教育家长”的逆向教育。这其间,有母亲掌掴公交车司机后,女儿的“替母道歉”;有年轻父母在红灯下拖着儿子过马路,孩子边走边闹;有爸妈虐待自己的父母后,孩子当面失声痛哭……

  如果说,动物还能因为“虎毒不食子”而保持兽性的话,那么“当着孩子偷手机”则是人性的丧失。当教育者不检点自身行为,未能有效履行教育责任,其所酿出的苦酒也只有自己痛饮。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孩子一言不和就离家出走”,或者“考试不好而自杀”的案例业已成为常态,也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从“母亲当着孩子面顺走别人手机”的个案中,其实不难给“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之问找到答案。

  从现状来看,当着孩子偷手机已成家庭教育痛点,正是“榜样的沦陷”导致了教育的失败。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人格塑造,若是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都不健全,又如何去教育下一代?教育的功能与责任,除了教育未成年人,还应包括“教育教育者”。因而,“希望她能给孩子做个榜样”不能仅是“对别人的忠告”,其实也应成为自我要求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成为每个教育者不得逾越的雷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