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政协委员呼吁——家长别被培训机构牵着跑
培优班、冲刺班让孩子疲惫不堪。
“辅导班挤占了课外时间,中小学生‘白加黑’‘五加二’是常事,很少有中小学生不在校外补习的,很少有孩子可以在晚上10点前睡觉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说。
中国教育学会不久前发布的报告称,2016年我国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约700万至850万人。报告同时显示,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约占全体在校生总数的36.7%,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0%。
对此,陈众议建议,国家应当对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种培训班、辅导班予以限制。否则,“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变成了‘刷题机器’,精神上成了长不大的巨婴”。
陈众议分析说,为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推行素质教育,20余年来,我国多次出台“减负”政策,在课内减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课外培训机构越来越多,打着“赢在起跑线”“推优集训”“对口培训”等各种名目吸引生源,并有进一步向幼儿阶段蔓延的趋势,这种现象导致减负变增负。
“只要你稍加留意,每晚九十点钟,都会有大批孩子及家长背着沉重的书包,涌出培训班、提高班、培优班、冲刺班课堂。”陈众议分析说,这严重挤占了中小学生的课外时间,使学生、家长承受着经济、精神、体力和时间上的多重压力。
不过,也有委员表示,校外辅导机构本身并无“原罪”。“校外辅导教育市场的存在,有一定合理性。”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课外辅导可以满足不同孩子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课外辅导是不是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如果孩子有兴趣,就不会觉得是负担。其二,孩子的负担取决于家长的目标,现在所有家长都把孩子的目标定为上名牌大学,这就造成了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认为,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公众的迫切需求,这就使得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大量涌现并迅速生长。对于目前广受社会诟病的校外辅导机构所存在的各种乱象,钟秉林说,首先要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其次要加强师资能力建设。同时,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要转变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处理好公益性和营利性关系,把精力真正放到改善培训品质上来。
陈众议则将教育内部的改革作为根治“减负难”问题的重要政策选项。他建议,相关部门一方面应着力限制和规范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类培训机构,另一方面要尽快出台初中百分百就近入学政策。在此基础上,中高考应以中小学课本为导向,取消或减少与课内学习无关的各种题海战术,这或许是现阶段减负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