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江苏:真诚合作 深度共育 渴望共赢的家校共同体

作者:李凌 杨咏梅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1日

   今天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学校与家庭的配合越来越密切,社会越来越关注家校之间的边界和责任何在,关注家校之间应该如何展开合作。

  5月27日、28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省昆山市教育局承办的2017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议在昆山召开,来自全国21个省份的800余名代表,围绕家校合作的组织建设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在27日下午分论坛的第一会场,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的校长陈蕾和家委会主任王燕肩并肩站在讲台上汇报,生动展现了本次会议的“共赢”主题。

  家校合作新视角:让家庭更像家庭

  “家校合作不是一个选择,而应该成为一个原则。家校合作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孩子健康而全面地发展,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把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让学校教育回归家庭、回归生活、回归社会,积极促进家庭建设,让家庭美好而完整,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如此概括家校合作的方向与边界。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特别提到美国社会学史和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指出1966年美国詹姆斯·科尔曼教授的研究小组对美国各地4000所学校60万名学生进行的大规模调研分析早已证明,学习成绩的差距并非是由学校的物质水平和条件造成的,而与学生的学习士气、自我评估有关。学生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我期望,就会觉得学习没有盼头,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从那时起,人们开始从两个方面调整对教育的看法:一是重视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二是重视学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 “学校不关注家庭教育,就不可能真正让孩子过上幸福而完整的生活。”朱永新说。

  孙云晓认为,目前的家校合作中,很多父母被定位为老师的助教,家庭成为第二课堂,这些都是需要反思和改变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主体责任,因此推进家校合作要坚持“四尊”(尊重家庭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尊重父母的主体地位与责任、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家庭的传统与个性)和“四要”(要坚持寻找美好家庭、要总结优良家风家训、要提高父母教育水平、要给予家庭更多支持)。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吴重涵认为,家校合作本质上是一种“跨界行动”,理想的状态是成员多边、决策外显、功能全面和运作融合。现有大多数学校开展家校合作的典型活动,都聚焦在帮助学校而较少用来帮助家长,尤其是个性化地帮助家长。新型家校合作应该从家庭单向配合学校的应景性工作,向家校相互支持、共同发展转变,需要不断突破教师、家长的传统角色立场和行动边界,走向持续性的制度化之路。

  家校合作新模式:建设真正的家校共同体

  本次会议分设一个主会场和5个分会场,分别聚焦“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家校合作组织建设”“构建合作组织,弘扬传统文化,共育良好家风”“昆台联融、互学互通、提升家校合作品质”“随迁子女集聚学校家校合作的组织建设”等主题。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鹿永建,作为“学习爱·守护家”行动的发起人,多年致力于推动家校合作。他以3个时间跨度超过7年的家校合作样本为例,指出2010—2012年前后是我国家校合作的分水岭,从学校、教育家和科研机构引导下的家校合作,走向政府引导、专家服务、学校响应、父母群体性参与并呈现良性互动。一些先行学校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坦诚相待、关系亲密的真的家校共同体,从而保持了家校合作组织的活力。鹿永建认为,家校合作走深耕、内涵发展之路,就不能满足于墙上有章程和制度、定期有活动和项目,而是要奋力走过伪共同体和混乱阶段,倒空各种成见和偏见,建成优美的家校真共同体,从而实现携手共育。

  会上,各地还交流了区域推进家校合作的经验。

  昆山市教育局局长金建鸿提出未来3年将打造建立“共育、共建、共享、共生”的家校合作昆山模式,创建全国首个家校合作实验区。为此,昆山市制定出台了《推进家庭教育五年(2016—2020)行动计划》,每年投入200万元专项经费,还专门成立了“昆山市家校合作指导中心”,组建由14名专家、600多名家庭教育指导师、3000多名家长志愿者组成的家校合作共育队伍,建成三级家长学校,确保每个学段的家长都能得到科学、实用、高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江西省弋阳县教育局局长方华介绍了弋阳县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的家校合作路径。家访制度化、跨省家长会、百名教师包村、为留守儿童和家长营造“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拓展社区协作等创新实践,改变了家长观念,改善了家校关系和教育生态,形成了教育合力。

  山东省淄博市把学校教育管理的教学、学习、测验、评价和管理作为家校共育的着力点,推动实现家长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教、学、测、评、管”的整个过程,“用家校共育催生的育人能量和磁场效应,将教育改革创新引向深入”。

  位于蒙冀辽三省区交界处的内蒙古宁城县,强化组织建设、共绘家校共育同心圆,做到常规活动精细化、主题教育多样化、亲子活动生活化。来自东海之滨的浙江省象山县,积极拓展社区教育学院的教育职能,立足农村社区教育学院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上海奉贤区教育学院注重发挥教育学院的专业力量,激活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发展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家长由学校教育的“资源被利用”到“主动参与管理”,构建家校合作大格局。

  家校合作新探索:共育、共建、共享、共生

  “这次会议的5个分会场都设在学校,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老师、教育局长近距离观察了昆山16所学校、幼儿园家校合作的多样化实践特色,感受到家校合作的巨大力量。”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卢勤的总结,与大屏幕上对昆山各学校家校合作成就的扫描式介绍交相辉映,让与会代表对刚启动的昆山家校合作实验区充满期待。

  有了政府的重视,有了各级各类学校家校合作共育的制度建设,昆山家长的参与度在不断提高,家校之间形成了更加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随迁子女集聚的青阳港学校积极开展朋辈互助课程,玉峰实验学校形成了故事妈妈、能手爸爸、巧手奶奶、康乐爷爷系列课堂70多种,娄江实验学校开设了六大类38个特色亲子社团。

  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教育集团根据家长需求开展多样化培训,研制“运动护照”营造家庭的锻炼氛围,还开展了“用公益回馈公益”的主题教育活动,将父母和孩子参加亲子公益活动的时间进行量化、评价,建立公益服务时间转赠机制,将公益精神辐射到千家万户。他们力求建立家校沟通的有效课程体系和实施体系,使家校共育真正成为学校一门可操作的课程。

  为了让爸爸站在家校合力的中央,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规定”家委会主任必须是爸爸、家委会成员中爸爸必须占到60%。原先在家庭教育中严重缺失的爸爸角色被激活、父教资源被整合,家校共育因为爸爸妈妈的共同参与而效果倍增。同样重视开发父亲教育资源的,还有浙江省象山县西周镇华翔幼儿园的“父亲课堂”、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幼儿园的“理发师爸爸”活动、浙江省象山县丹城第四小学的“父亲联盟俱乐部”。

  从2015年的瓦房店会议、2016年的济南会议,到2017年的昆山会议,家庭教育工作者共同见证了家校合作实践从热情参与到理性思考,从星星之火到系统构建,逐渐进入深耕状态的发展过程。这让人联想到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的一本书名,“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的力量”。真正进入共赢生态的家校合作,就是在为孩子们营造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共同儿童观、共同家庭教育理念的“村庄”。希望更多的教育局长重视起来、更多的校长行动起来、更多的老师和家长投入进来,让温暖、美好、可信赖的“村庄”从愿景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