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北京:圆桌对话:家庭教育工作服务如何为家庭赋能?

来源: 网易教育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3日

 QQ截图20171113090951.jpg

  (嘉宾主持:曹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研应用部负责人

  对话嘉宾: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

  安娜 艺术项目策划人、摄影师)

  曹萍:家庭教育工作服务如何为家庭赋能,形成支持,孙老师,您是泰斗级的领军人物,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孙云晓:家庭教育指导者给父母的帮助就是赋能,赋予他能力,有两点,第一决定一个父母能不能把孩子教育好,不取决于他的收入,他的学历,他的社会地位,而决定于他的教育素质。

  教育素质由三个要素构成,第一教育理念,第二教育方式,第三教育能力,因此家庭教育工作者给家长赋能,就是帮助他提高教育素质,这是最根本的。家庭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概括一句话,就是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特别赞赏新东方十年磨一剑,我参加了第一届,现在第十届,很感慨,特别这一次主题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

  我觉得今天的家庭教育有一个特别大的误区就是,家庭教育怎么搞得让家长们感到很无能,不会教育孩子,是因为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种反教育、反生活的倾向。

  实际上家长教育孩子最大的优势和能力,最需要解放的、最有潜力的、最有魅力的就是生活教育。陶行知说过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不好的生活就是不好的教育,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应该改变这种反教育、反生活的倾向。

  很多父母跟孩子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都不管你——不管说不说这个话,心里是这么想的,这是一种反教育的宣言。我觉得赋能,一个是教育素质,一个是打开、冲破这个误区,生活教育本来是父母最擅长的教育,最具能力、最具优势的。

  曹萍:我们知道孙老师观点一直是非常激烈,而且见解也是很深的。刚才真的有一点非常触动我的,很多家长跟我说:我要知道今天教育孩子这么难,让我这么羞愧,我真的干脆别要他,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个孩子,所以刚才孙老师谈的是非常富有哲理的,下面请李玫瑾老师来跟我们分享一下。

  李玫瑾:大家好,非常赞同孙老师的观点,而且我的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我就买过孙老师的四本学会,其中包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在我的研究背景下,我特别关注的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个纵向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是一种轨迹的发展,不是公路式的。所谓轨迹,大家知道,铁轨是不可以随便改的,公路可以随便拐弯。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他的病因是有一段时间了,所以我认为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当我们真正去指导一些家长,很重要一点是我们要认识人的心理发展轨迹。

  而且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东西,不是你的经济状况有没有钱,甚至都不是你的学历。有很多学历很高的人,都在教育孩子方面感到困难,所以不是取决于这两个,而是取决于我们要明白这个人的心理问题。就如同我们在生活当中,很多疾病,比如说像糖尿病、心血管病,还有癌症,往往这些病在你发病的时候,至少之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不良生活史。

  有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也是这样,一般我们觉得孩子最难教育的是在青春期。为什么在青春期难,大家会觉得因为学习压力大,其实这是一个原因,但是真正重要的原因是在孩子早年的时候。我认为其实对于人来讲,一生最最重要的是6岁之前,在6岁之前,如果你真的拿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可能后面的教育会减轻很多的麻烦。

  我觉得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要有一种教育理念,就是人的教育应该从早做起,就跟孩子吃第一口奶一样。第一口他吃的是母乳就不会吃牛奶,但是如果第一口吃奶粉,可能他就不吃母乳。因此我认为我们的家庭生活,在孩子最幼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不管你多忙,你都要拿出时间去陪伴他。如果6岁之内你有意的通过养和育,我们要把育放在养当中,你可能后面就会省很多的麻烦。所以我特别想强调人的早年生活对他一生的重要影响。

  曹萍:其实刚才说的问题,我觉得帮我们说出一些因果,之所以孩子今天出现问题,绝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是前边出现的问题,所以有因才有果。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家长老是去关注那个果,而不去注重那个因。闫拓时老师刚才也分享了一个观点,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任何结果都是一半人利一半天时。如果我们只聚焦在我们控制不了的部分,我们肯定是焦虑的,所以我觉得焦虑的家长,听了李老师今天分析这个因果就应该清楚了,受了就了了,不受不了。

  我想问一下安娜,作为一个法国人怎么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怎么完成了相夫教子的任务,而且完成的还很好。

  教孩子,是永远完美不了的工作

  安娜:我是一个法国妈妈,我要教两个中国孩子,所以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弗洛伊德说教孩子,是永远完美不了的一个工作,没法做好的工作,我作为妈妈一开始有很多的疑问。从怀孕开始有特别特别多的疑问,买了一些法国心理医生的书,看了很多东西,越来越有疑问,越来越不舒服,越来越害怕,孩子出生更害怕,一直哭,不知道怎么办,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现在我的儿子是7岁,有一两年的时间我一直在想孩子是不是该让他哭。我觉得在我家不是一个乐观的教育,是有问题就一定要说孩子,要很严的。后来我看了《三字经》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对我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性本善,从这个角度去看孩子,就是好的。

  曹萍:你刚开始说准备要小孩的时候,就开始有一个一个的疑问,那时候状态是疑问还是焦虑?

  安娜:应该是焦虑。

  曹萍:你刚才说《三字经》第一句话让你破谜了,既然性是善的,那我好好带他就可以了。让我想起一个画面,前两天特朗普夫妇来北京的时候,到故宫跟我们习主席说埃及的文化有多么多么好。但是习主席坦然地气势非常足的告诉他,唯一没有中断的就是中国的文化。所以我觉得这次十九大提出来文化自信,真的是太棒了。所以安娜我也很感谢你,把我们传统文化得了一个佐证。

  李玫瑾:你刚才问到孩子什么时候哭要制止,我是一个心理学家,所以我给一个建议,在孩子两岁以下,在他不能很好的清楚地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我们要尽量的去理解他,不要让他哭,尤其是一岁以下的孩子。因为他那个时候哭是身体上的痛苦,不是心理上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帮他解除痛苦,他老在哭的状态下,他的内脏、神经系统会有一些记忆。当他痛苦不能得到帮助,不能缓解,久而久之他会形成一个很急躁的反应。所以你看到如果一个成年人很暴躁,往往是他在幼年,特别幼小无助的时候,我们的帮助没有到位。

  但是什么时候我们要对他的哭闹说不呢?当他在3岁上下,他能够开始很清晰地说出一整句话的时候,能够表述他的一些要求和感受的时候,如果因为一个目的不能达到而哭闹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开始对他说不行。你只要把他抱在卧室里,坐在对面,一对一,这个过程是让他哭一个痛快。然后你干吗呢,你不要打,不要骂,也不要讲道理,也不要走开,你在他对面坐下来,陪伴他。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会明白一个道理:我几次睁眼看你,我这么哭闹你都不做反应,他会知道以后我再哭闹是没有用的。当他不哭了以后,我们可以告诉他,你有什么想法现在可以说出来。当你会说话时你要说,如果你不说,以哭的方式来解决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通过让他一次哭痛快了,明白一个道理——有话好好说,这个时间段在3岁上下。

  到底该不该对孩子说不?

  曹萍:这是一个现场的咨询了,李老师很好的回答。我们专业工作者在指导家长的时候一直有一个困惑的东西,我们到底该不该对孩子说不,如何对这个有恰如其分的指导?

  孙云晓:这个问题我觉得特别重要。重要在什么地方呢?有以下两点。第一,父母在看到孩子的问题时,首先要看到问题的合理性,缓解自己的焦虑心态。我们家庭教育工作者经常会被家长围着提很多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60%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我们看到孩子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思维,就是去看到这个问题的合理性,孩子在这个年龄碰到这个事情,他的这个反应是不是有合理性。我们忽视这种合理性,总觉得问题很严重,我们觉得问题必须马上解决,这个时候你越是用力,你发现效果不好。

  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首先需要缓解焦虑的心态。第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在出现了非常大的一个困扰,就是孩子小的时候不管,,结果孩子没养成好习惯,毛病很多,到了10岁以后,发现受不了开始管,但这个时候青春期来了,你一管矛盾就爆发。我觉得韩国的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很有道理,他认为孩子在10岁之前要严格管理,养成好的习惯,10岁前的孩子很少有难管的孩子,因为10岁前的孩子在心理上是比较崇拜大人的;10~20岁就进入一个轻视父母的年龄,青春期要独立,要长大,要自己说了算,所以10岁以后的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是理解和尊重。我们中国很多家庭这个顺序是颠倒的。

  关于主持人问的管与不管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家庭教育指导者在对父母进行指导的时候,不能走极端,既不能是“虎妈狼爸”那一派,也不能是“猫爸”那一派。美国很早的研究就认为,民主权威型家庭的孩子成才率最高,其次是比较专制的,最差的就是放任型的。北师大陈会昌教授的研究,我认为值得借鉴。他们对200多个孩子从2岁跟踪研究20年,最后发现,那些成长最好的孩子表现出两个特点,第一是主动性强,第二是自制力强。

  主动性、自制力就是健康人格的核心。孩子既要有主动性,又要有自制力,有底线,有规则,我觉得这是一个培养的方向。对于这个问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蒋佩蓉老师讲得非常形象,她说开车的人都知道,主动性就是油门踏板,自制力就是刹车踏板,缺一不可。

  我觉得每个人的一生都像一辆车,既要有主动性,又要有自制力,这是很重要的两颗种子。所以我觉得,我们家庭教育指导者给家长赋能,就是要给家长一些智慧,抓住根本的,而不是停留在具体的事情上,我认为这样能让家长变得从容一点、淡定一点、胸有成竹。评判家庭教育的好坏,重要的是看妈妈的笑脸多不多,这个家庭的妈妈是没有笑脸的,这一定是一个失败的家庭;相反如果父母笑脸很多,我觉得就是很有希望成功的。

  曹萍:谢谢孙老师,李老师,我看了您写的心理抚养也谈到了要说不。

  李玫瑾:大家都知道最近在网上很受关注的幼儿园的老师虐童,好几个老师都参与了这样的行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她们根本读不懂孩子,就拿这孩子没有办法。我们知道有时候孩子哭起来是很麻烦的事。有一次我去机场坐了一个大巴,等我上车之后,后边有一对年轻的夫妇抱着一个小孩。这个孩子从上车大概不到10分钟就开始哭,于是他爸爸妈妈就又喂奶又折腾半天,最后我实在忍不住,回过头说了一句话,我说你把他衣服脱掉,他一定是热得不行了。因为在车上本身温度就比外面高,然后又在玻璃旁边,太阳一晒,孩子穿那么多,抱在怀里他热得不行,那可不燥嘛。可是妈妈不懂,她拿奶瓶往嘴里塞,孩子肯定不吃,所以就有一个问题了,怎么才能读懂孩子,这个是我们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问题。

  你要真正花时间陪伴孩子,如果你不陪他,你当然懂不了,所以陪伴是现在社会我们作为母亲一个最难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女性都去工作,我们没有时间,把孩子交给老人,交给保姆,这一会会时间,你怎么可能读得懂他?

  相反如果你孩子在身边,早期一直陪伴他,他干吗你都明白,我们有时候讲熟人,哪怕同一宿舍的大学同学,做一件什么事,我们猜都能猜得出来是为什么,因为你太熟悉他了。所以我认为孩子在三岁之前,母亲要拿出所有的时间尽可能多的去陪伴他,这是第一个,读懂孩子。

  第二个刚才孙云晓老师讲的我特别赞同,12岁之前当然最好的是6岁之前,爸爸妈妈的话是黄金,为什么?孩子会粘着你,说爸爸,你陪陪我,你给我讲个故事,你给我念本书,妈妈你陪我睡觉,你给我唱个歌之类的。这个时候你所有的声音都是他期待的,他眷恋的。 

  可是到12岁之后,当他跟你一样高了,他所有的话都是垃圾,你只要说话他就说妈能不能别说了,我都知道,爸你都说很多遍了。这时候你所有的话都是不要再说了,因为你再多说他已经烦透。我们要明白什么时候他需要你的话,什么时候不需要你的话,因此最好把你的话留在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一定要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