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警惕父母消极情绪对幼儿的影响

作者:张奇勇、卢家楣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03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要情绪安定愉快,其中在对5-6岁幼儿的具体要求中明确指出,幼儿要“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能随着活动的需要转换情绪和注意”,这充分体现了情绪对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幼儿时期是情绪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父母对幼儿的情绪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需要重视父母的消极情绪对幼儿的不利影响。

  幼儿时期是情绪发展的关键期

  刚出生的婴儿因为饿而哭,这是一种最原始的情绪表达。其实,任何一种基本情绪都有它的原始形式,婴儿时期他们已经是一个情绪的个体了。

  情绪由原始形式慢慢发展成社会形式,例如受到批评而痛苦就是一种社会性痛苦。情绪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是早期儿童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是儿童应对社会生活情境的能力来源,是组织儿童认知活动的心理激发者。

  从心理学角度看,情绪是指个体对与自己生物的和社会的需要相联系的内外刺激所做出的整体性主观反应,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的需要层次理论,即人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是层层递进、渐次上升的,由生物的原始性需要逐渐发展成心理的社会性需要,凡是与原始需要相联系的情绪就是情绪的原始形式,凡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绪就是情绪的社会形式。

  幼儿的情绪发展就是由情绪的原始形式走向社会形式的过程,情绪的社会化是幼儿社会化的标志之一,即他要能识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也要懂得社会的情绪表达规则。所以说,幼儿期是情绪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父母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以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因为父母是幼儿最早的情绪交流对象,也是幼儿最早的情绪启蒙导师,父母的一颦一笑都是幼儿情绪学习的来源,因此,父母的情绪操作能力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发展。

  父母的消极情绪是把“双刃剑”

  通常家长都会担心幼儿的负面情绪,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这种担心是有必要的,因为前语言阶段的幼儿是用原始的负面情绪来表达诉求的。

  研究表明,幼儿的消极情绪对母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而使母亲也获得了负面情绪,促使母亲去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生存率。这种生物学论的生存机制一直在人类身上都有留存,导致家长害怕幼儿发生负面情绪,每天高高兴兴才行。所以,很多家长都尽量不让幼儿出现负面情绪,有时为了避免幼儿不愉快而无条件地满足幼儿的一切要求,苦心经营地让幼儿变成无忧公主和快乐王子。

  事实上,当人类发展到社会形式时,情绪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原始的进化规律,情绪已经远远不只是用于满足生存的需要,而是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础。社会情绪存在两极性,就像天气不可能永远晴朗,有时会狂风暴雨一样,父母不可能完全避免和消除负面情绪的发生,父母在幼儿面前从不表达消极情绪,那么幼儿也就永远学不会面对、表达、处理和排解负面情绪的能力,也无法识别和理解别人的负面情绪。

  有研究表明,幼儿对他人消极情绪的识别和理解能力低于对他人积极情绪的识别和理解能力,情绪理解能力在整个幼儿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对幼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幼儿对高兴的识别能力要优于对伤心、愤怒和害怕的识别能力。

  情绪理解能力尤其是消极情绪的理解能力在幼儿管理情绪和处理人际冲突中是一个特别有用的工具,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幼儿交流自己的感受,预测他人的感受和行为,对事件和情绪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更完整地加工,对其社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父母合理地表达消极情绪可以帮助幼儿理解他人消极情绪,从而帮助幼儿实现社会化。所以,不要以为负面情绪都是洪水猛兽,要相信这是锻炼和提高幼儿的一个机会。

  幼儿社会规则的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做什么,二是不可以做什么。其中告知幼儿不可以做什么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父母生气而阻止,幼儿从父母的消极情绪中理解了自己的行为是不被认可的,因为这时的幼儿道德发展处于前习俗水平,幼儿以逃避惩罚和获得奖赏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过度惩罚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显然父母的消极情绪是最好的阻止方式之一,也促进了幼儿识别和理解他人消极情绪的能力。

  当然,父母的消极情绪是把双刃剑,会伤到幼儿。父母若经常暴躁、愤怒,幼儿有可能学习模仿,也有可能战战兢兢、情感长期受到压抑而无法宣泄,也有可能认为是自己错了而不断地否定自己,长此以往对幼儿的个性发展产生极端性的影响,要么简单粗暴,要么内敛懦弱,要么妄自菲薄;你若悲伤、郁闷,幼儿也会用消极的眼光看世界,也会变得悲观无望。

  警惕这把“双刃剑”伤到孩子

  消极情绪是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性的一面又有消极性的一面。父母长期的消极情绪容易导致幼儿的情绪低落、过分压抑,导致幼儿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容易出现两极化性格,既内敛又具攻击性。父母的消极情绪表露不仅与幼儿不良的情绪认知发展显著相关,而且可能通过影响幼儿的情绪认知发展,进而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表现力,极具危害性。

  父母要警惕消极情绪对幼儿产生的负面影响,首先,父母就应该成为一个成功的情绪管理者。成功的情绪管理者首先能够理性地感知与评估自己的情绪,知道当下自己在体验一种怎样的情绪,并且能够评估这种情绪给自己或幼儿带来哪些利与弊。其次,成功的情绪管理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能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使自己的面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相分离,尽管自己内心翻江倒海,在幼儿面前也不怒喝于颜,控制情绪是在评估利弊的基础上完成的。最后,成功的情绪管理者也能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合理宣泄、转变认知、表达抑制等方法来平复自己的消极情绪,使自己的情绪表达与内心体验渐趋一致,既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也改善家庭的情绪氛围。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情绪表达要掌握三个原则:一是以积极情绪表达为主。父母的积极情绪表达对于幼儿的探索行为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可能让幼儿感觉到家庭是温暖的、安全的,让幼儿的情绪平稳而积极,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养成健康良好的性格。二是父母表达消极情绪时只能针对幼儿“做错了事”,并且这种“错误”是幼儿有能力改变的。父母的消极情绪可以让幼儿“明事理”,也可以让幼儿“懂人情”。父母表达消极情绪时,也要用语言指明幼儿是“哪里做错了”,要让幼儿清楚,父母的消极情绪是指向事件的,而不是“嫌弃宝宝”。三是父母消极情绪表达后,要伴以积极的鼓励。因为父母消极情绪会导致幼儿恐惧而畏首畏尾,所以随后的鼓励非常重要,既可以解除幼儿“危机感”,又可以让幼儿重获信心。(作者张奇勇系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卢家楣系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