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家庭教育并无“独门秘笈”

作者:王进   来源: 贵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3日

  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知识传授,而是品格培养。几乎所有著名的家教经典,无不推重高尚品格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根本不存在什么让人惊喜的“独门秘笈”。大道至简,只有高贵的德性和美好的行为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陈亢与孔子之子伯鱼一起在孔子门下读书学习。一天,陈亢禁不住好奇地向这位“特殊”的“同学”问了一个问题——“你作为老师的儿子,有没有听到不同于我们的教导啊?”

  陈亢的疑惑恐怕在今天也依然存在。我们可能也难免想:那些老师是否也同样教导他们自己的孩子呢?是不是他们对学生说一套,而回家后则对自己的孩子说另一套呢?推而广之,那些伟大人物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是否另有一套“独门秘笈”,不轻易示以他人呢?

  伯鱼剀切地回答说:“从来没有。”可能想到这样的回答不能完全解除陈亢的疑惑,就补充道,我曾经两次见到他一个人独立于庭院。我本想恭敬地走过去,没想到他把我唤住了,叫我要读诗习礼。仅此而已。

  众所周知,诗书礼乐乃孔子平时“课堂”上公开讲授的内容,并不存在秘密可言。陈亢本来以为“老师”孔子与“同学”伯鱼有着父子关系,一定在教育方面“阴厚其子”,暗中有着不同的教导。现在他终于明白,“孔子之教其子,无异于门人”,作为老师的孔子,对儿子的教导与对其他学生没有什么区别。不仅如此,陈亢还明白,“君子之远其子也”,老师不但不偏心自己的儿子,甚至还与之保持距离,更谈不上有什么“独门秘笈”而“私相传授”的事情了。

  陈亢的感慨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也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中。家庭并非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而是品格养成的首要温床。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知识传授,而是品格培养。这一点,古人有着清楚的认识,“人生八岁,始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只有到了十五岁进入“大学”以后,才“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开始传授带有抽象性质的纯粹的高深知识。

  因此之故,几乎所有著名的家教经典,无不推重高尚品格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但让我们颇感“意外”的是,它们的内容也大同小异、似曾相识,根本不存在什么让人惊喜的“独门秘笈”。之所以如此,乃因为高深的学养见识、崇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人生阅历,使这些伟大的“家长”们得以高瞻远瞩、洞察一切。他们清醒透彻地看到:万千道路,歧路丛丛,只有“大道”方能通达伟大目标;江海翻腾,浊浪滔滔,唯有河床海底方能亘古如斯。大道至简,只有高贵的德性和美好的行为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正是基于这样的集体“共识”,伟人们“不约而同”地讲述基础而坚实、普通而恒久的常德常理。因此,即使作为圣人儿子的伯鱼,也未曾从父亲那里听到不同于他人的“异闻”。纵然他们有什么“独门秘笈”,也只是他们较常人更为用心和努力而已;也只是他们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在教育方法上进行技术性的调整而已。常人往往很难看到这一点,所以经常抱着“猎奇”的态度心理去阅读,结果沮丧失望也理所当然。

  在“成功学”盛行的今天,总有急功近利的人想寻找捷径秘笈,但须知生活不是仗剑独行的“江湖”,而是平实的人间社会。“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正是“忠信”“笃敬”的言行这些看似普通平凡的德行,方能真正使人行之天下,传之久远。纵然有人有什么秘不可宣的“独门秘笈”,并且以之而取得所谓的“成功”,须知那也可能是使人“自宫”的“葵花宝典”而非正常健康的人世指南。 ﻪ(作者王进,为哲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