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家长被孩子的作业“绑架”,源于不当的评价导向

作者:李福忠   来源: 蒲公英评论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4日

3月3日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十二中校长李有毅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在谈家长如何缓解自己在辅导作业时的焦虑情绪时,他首先谈到:家长要能容忍孩子作业的不完美。有些家长怕孩子自己做的作业不完美,尤其是手工作业,就包办代替了。

家长不能容忍孩子作业的不完美,跟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有关,但跟教师的不当评价导向也不无关系。

教师布置小制作、观察社会、办小报之类的实践性作业,既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实践、搜集资料、美化作品等方面的能力,又能丰富作业形式,虽深受学生欢迎,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些家长越俎代庖,孩子的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就拿小制作来说,有的完全是家长“代劳”,孩子只当了个旁观者;有的家长嫌费事,干脆买一件成品“交差”。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与教师的初衷相距甚远。

家长做的或买的,当然比孩子自己做的完美,却失去了做作业的意义。当学生上交作业时,很多教师似乎忘记了布置作业的“初心”,谁的完美就表扬谁,谁的完美就展示谁的。我曾到一些学校的少科室、综合实践活动室、二课活动室等专用教室参观,教室内,学生的作品琳琅满目,很多让人眼前一亮,但又有多少是学生自己制作或创作的呢?更有甚者,家长的作品署上学生的名字后被层层推荐,参加评奖,居然能够捧回大奖。

教师的作业评价观如此,家长只能被孩子的作业“绑架”。

对此,《最美的风筝》这个故事可能会带给我们一些思考。一位教师给学生置了一道作业:利用平时常见的材料,每人做一个风筝。几天后,孩子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业。风筝竟做得如此精致细腻、丰富多彩!教师简直不敢相信:有活灵活现的大蜈蚣,有惟妙惟肖的小蝴蝶,有漂亮可人的绿孔雀……在众多的作业中,一只粗糙的椭圆形风筝显得分外笨拙。风筝的周边用旧铁丝拧箍而成,而后又用废烟盒纸将铁丝包起来。风筝的中间有一个用黑色碎布片做成的圆形东西,并且用绳子穿起来,与外面的铁圈连着,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个风筝在那些风筝里显得很丑。同学们看到这只风筝感到很好笑。教师发现,其他同学的风筝大多不是用常见的材料做成的,有的就是家长直接购买的,而这位制作风筝的学生完全是自己动手做的。教师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学生,夸他做的这只风筝才是最美的。

这位教师心里有杆“秤”:学生自己独立做的,尽管丑点,也是美的。家长“代劳”的,尽管很美,也是丑的。学生自己做的,结果可能不是美的,但经历的过程却是美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如果教师都有这样的评价观,就可以促使家长解放孩子的脑,让他们自己去想;解放孩子的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不必为孩子作业不完美担心,不必因孩子作业不完美而“代劳”,家长的焦虑又会从何而来呢?

(作者李福忠,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