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疫情下的连接与成长:陪伴可以更美好

作者:陈明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2日

  刚刚过去的2020年,充满艰难与挑战。抗疫之年的家校协同育人是成功的吗?特殊时期的家校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还有哪些不足?后疫情时代,家校社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在1月16日举行的2021年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上,专家学者和全国各地教育部门的代表围绕“抗疫之年家校合作:困惑、探索和思考”这一主题,深入反思抗疫背景下家校合作面临的挑战,分享创新理念与丰富实践。

  自2015年起,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主办一届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此次交流会与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主办,首次采取线上直播的方式,当日总观看量超过45万。

  1.家庭教育成为重要变量 两极分化与陪伴质量有关

  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成为一项史无前例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有的家庭因为父母有了更多对孩子的陪伴,孩子的学习素养及亲子关系都有了很大提升;而有的家庭却因为零距离相处而矛盾频发,甚至出现孩子自杀的悲剧。同样是居家学习,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结果?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指出,“这说明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

  朱永新认为导致差异有两个重要原因: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家校合作的状态。家庭教育本身的状态,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家长的陪伴是否有效,这两点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而在家校合作状态上,有些学校主动帮助各个家庭选择好的教育资源,与家庭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教给父母相关家教知识,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同时也得到自我成长。“帮助父母成长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朱永新认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要更加关注家庭板块。

  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在重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长改进育儿方式上做了大量切实的工作,比如贵州省贵阳市建立校园家长学校1748所,覆盖了全部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及大部分民办学校,成立了93所社区家长学校,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建立了3个家庭教育指导中心、11个“教子有方”家庭教育工作站。在该市2020年底的抽样调查中,有超过50%的中学生表示受到家长的尊重、愿意主动与家长沟通。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吴重涵提到,疫情期间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满足了最基本的教学需求,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同时也是互联网思维下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的一次意外实验。教育系统有责任以此次疫情线上教学为契机,破除传统思维,重新反思家校之间新的职能分工调整和融合,全面思考学校对家庭教育应该和可以施加的影响、家庭和家长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

  吴重涵认为,家长参与线上教学的态度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会显著影响教学效果。家长的积极主动性,还表现在家庭生活中积极主动陪伴孩子,优化家庭生活安排,这些都可以为线上教学创设一个很好的生态。

  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近距离相处都会带来亲子关系的紧张,孩子是成为可怕的“神兽”还是可爱的天使,家庭教育和父母陪伴的质量起到关键作用。这次疫情对教育来说是一场考验和挑战,但也是一场新的探索,为我们思考未来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为探索疫情之后如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如何更好地推进家校合作提供了很多线索。

  2.学习共同体成为趋势,孩子和家长都需要互助成长

  此次经验交流会上,“微型学习中心”“学习共同体”高频出现,学者和基层实践者不约而同注意到这个日益成为趋势的现象,即家庭之间成立互助小组,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来加强孩子与孩子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连接。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鹿永建关注的是“常态防疫下的教学与亲子微型学习中心建设”,他提出通过家庭之间的携手互助,在学校帮助和专业力量指导下,建立和运行微型学习中心的构想,“这是疫情第二年,家校合作应当努力突破的一件事情”。

  鹿永建认为,居家学习期间,孩子们需要面对一人在家学习的孤单,家长们也容易被孤军奋战的焦虑和无助感困扰,而几个家庭之间建立互助小组或微型学习中心,既可以保证孩子的正常学习时间和场地,又可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真实的伙伴关系。课后讨论和随机交流、有序的户外体育活动以及深度阅读研讨等都是微型学习中心可以实现的功能。

  面对疫情的新形势,不少地方都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互助式学习。全面复课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亲子矛盾和学生心理问题舆情均处于全市低水平,这与他们强调学校、家庭、社区三者间的守望互助是分不开的。为了尽可能减少聚集和无人看护问题,他们建立了社区微小学习共同体、家庭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等新的学习和管理方式,确保“一个都不掉队”;深圳市宝安区通过培育“亲子社群”,实现家庭之间的结对与互动;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提倡家校合作孕育“厅堂文化”,让城市孩子也能像农村孩子一样把厅堂变成一起学习、游戏的乐园,由几个家庭组成学习共同体,家长轮值陪伴,在共享、互助、合作、互学中实现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长的高效陪伴。

  家长之间的互助学习也成为一种趋势。如何发掘家长资源,为他们提供交流机会和互助平台,成为不少区域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河北省邢台市第一实验小学开设了“青蓝新父母俱乐部”,俱乐部活动由家长们主导,可以是读书会,也可以是主题研讨或者茶话会等;大家在这里分享经验,交流困惑,抱团取暖。

  来自最基层的创新往往是家校共育的活力之源。苏州市科技城实验小学实行“让家长帮助家长”策略、打造“家庭教育陪育师”品牌,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专家的肯定。该模式由学校提供平台和课程,由优秀家长担任导师,家长自愿组团学习,通过构建“自助式”学习生态圈来提升家长的学习力。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在提出建设家庭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议时也指出,“要发现和培养一大批优秀家长人才,帮助其总结成功经验、提升理论水平,让优秀家长走上讲台,让好家长教育好家长”。

  3.生活教育成为共识,家校携手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

  疫情期间,超长版宅家时光使得一些家庭原来就存在的亲子沟通、自理能力、健康意识等诸多问题集中而激烈地爆发出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孙云晓针对这种情况,从家校协同育人的新视角,谈到了生活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不应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疫情之下复杂的心理状态,更不应忽视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活教育,“全民抗击疫情的基础在家庭,家庭的生活能力是抗击疫情最基本的保障能力”。

  不少教育一线的学校也在家校共育中践行生活教育。来到直播现场的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李志欣,倡导把家庭空间打造成有生命气息的“全学习”空间,在温暖赋能的家庭生活空间中,唤醒孩子自身的天赋与力量。他们在学校教育中努力融入生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内容,专门为每个班开辟了可以种植农作物的田地,焊接了可以放置花盆的架子,把家庭劳动课程与学校其他课程有机结合。

  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这一点已逐步成为教育人的共识。江苏省常州市人民路小学为孩子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节日节气课程,太仓市面向不同年龄段学生举办了科学家画像模仿秀、百川美食节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汲取力量得到滋养。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认为“过好日子”是一种教育策略,是家庭教育生活化的体现,他们在家校社共育中结合实际区情,通过家长学校、家校微课堂、家长义工团等形式践行生活教育理念,家校社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

  孙云晓鼓励寻找和推介美好家庭,总结传播生活教育好经验,比如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倡议的“放下手机,让我们真正在一起”活动,就是教育引领生活的美好实践。他强调,家校协同育人的方向是让家庭更像家庭,让家庭教育回归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