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微论坛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5日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燕:影响家庭的早期关系有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从幼儿发展的视角来看,师幼关系对孩子影响很大,积极的师幼关系对不良亲子关系有弥补作用。如何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支持孩子情绪能力的发展,是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牟映雪:原生家庭专断型教养方式与孩子心理问题高相关,亲子间缺乏平等的人际交流,缺乏积极的情感支持,导致孩子的情绪管理与调适性较差,人际沟通方式不当。因此,父母应不断提升情绪智力,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典范。

  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长霍雨佳:儿童观深刻影响着家长看待儿童、教育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分析儿童观形成和演变的社会发展因素,就能厘清家长家庭教育观的重要成因。

  吉林大学教授李兆良:积极心理学关注和激发人性中的力量、美德、潜能、优势和长处等积极心理品质,其理论主张、内容模式、实践指导都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家庭教育领域中,并成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刘建金:抓住了大学生这个未来家长群体的教育,将极大优化我国家长队伍结构,并对其他人群产生示范效应。在大学生中普遍开展家长教育,有可能预防和解决不良家庭教养可能带来的儿童发展和家庭关系问题。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郁琴芳:教师的家校合作素养是家校伙伴协作建立的核心所在,但目前在家校合作领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讨论很多,专业信念、专业操守却关涉较少,重能力轻理念。从家校合作内涵的复合要求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做一个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指标体系,是目前家校合作理论研究的需要。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宋雁慧:延续传统的“修身”“齐家”“报国”的同时,“80后”教养子女的家风发生了变迁:从注重人品到注重素养,从重视“听话”到“独立”,从“有用”到“有趣”,总体态势是从关注个体的社会价值到关注个体的自我价值。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周润智:家庭教育的目的根植于社会理性,其内容根植于社会矛盾,方法根植于社会文化,问题根植于社会基础。因此,面对家庭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否定、怀疑、轻视的态度是不足取甚至是有害的,理解和尊重是做好家校沟通共育的前提。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曾文婕:家庭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注重孩子隐性能力的发展、注重孩子学习经验的生成、注重孩子的自主学习,包括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支持孩子下一步的学习与发展。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申仁洪:新冠疫情期间重庆地区家庭教育支持现状与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家庭教育支持与服务的总体需求较大,大部分家长不满意当前政府的家庭教育服务,缺乏开展家庭教育支持与服务的统筹机构,工作经费和专业支持不足,家庭服务指导工作人员数量不够且业务能力较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张倩:家庭教育仍然未能完全成长为一门真正独立和成熟的学科,学科体系初具雏形,但相对碎片化。家庭教育学科知识既有显性的,也有隐形的,有待于系统性、连续性、深入性的论证与阐释。

  西南民族大学周勇军博士:要审慎面对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尊重家庭及其家庭教育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正视家校之间的持续张力与矛盾冲突,审慎对待家校合作、家校共育。

  江西省教育评估监测研究院副研究员张俊:10年来,江西家校合作以规范的实证研究破解实践难题、探索创新之路,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尽责、社会参与、专业支撑的五位一体育人格局。

  渤海大学教授周世厚: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四大支柱能力”和师范专业认知的“一践行三学会”,家庭教育专业人才素养规格(本科)可构建“4+1+N生长型”结构,“4”即师德情怀、终身学习、职业规划、沟通合作,“1”为家庭教育专业综合素养,“N”为N项可持续发展潜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杨韶刚:很多欧美家庭都有家庭成员的职责岗位说明书,类似于我国的家风、家训,这是家庭教育的规范性。欧美国家家庭德育以孩子的健康发展为本、以尊重为基础,值得借鉴。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郑名:网络时代的“屏幕社交”正在成为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但家庭教育学对科技变革带来的影响反应迟钝且缺少重视。要满足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需求,就必须重构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学科的概念体系与理论体系,这是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永英:在给硕士研究生开设《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课时,我们借鉴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中“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论思想,以及“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思想,以求克服学生学习知识与行动两张皮的问题,减轻高校课堂学习脱离实际的积习。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教学部王海平博士:校外教育的内容开放性、时空限制性、形式体验性等特征,具有价值易辨别、机会可获得、资源能动员等条件,在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和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背景下,价值日益凸显。应明确校外教育机构提供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与服务的职责、加强组织与保障、开发其专业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