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教育:“银发学生”抢上老年大学

来源: 海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0日

1507599841484.jpg

  老年人退休后,“新生活”该如何安排,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在海南,不少老年人退休后选择到老年大学继续“深造”,他们的学习能力惊人,在这里学习各类课程,丰富退休生活,不仅找到了新的兴趣,还结识了很多新朋友。

  纵观全国,老年大学同样受到热捧。但由于部分老年大学教育资源有限,课室数量不足、任课老师短缺等问题,老年大学也出现了“一座难求”的尴尬处境。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海口市文联路的海南省老年大学,了解这些“银发学生”的求学经历。

  老年大学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9月25日早上8点,87岁的翁仪文老人准时从家里出门,“我计算过,从家里走到学校,需要20分钟,第一节课8点30分开始,我还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翁仪文说,今年是她在这里上学的第10个年头,算是海南省老年大学的“老学生”了。

  1993年,为满足海南地区离退休干部的文化需求,海南省委老干部局和海南省九三学社共同创办了海南省老年大学,由省委老干局直接管理,是海南首家非学历教育的老年学校。

  翁仪文与教育工作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直到1997年才退休。得知海南有一所老年大学,便主动报名参加。“我是个闲不下来的人,老年大学是个好地方,我想把年轻时没学过的东西统统尝试一遍。” 翁仪文笑着说,国学班、绘画班、音乐班,10年下来,她学过了这里的所有课程。

  和翁仪文一样,退休后坚持“上学”的老人不在少数。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他们重新拾起年轻时那些没来得及学习的课程,并不断尝试接触新鲜事物。

  “老年大学是我的第二个家,一天不来上课,浑身不舒服。” 翁仪文老人说。

  其实,老人们也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子女工作忙,老人独自在家,感到很孤独。“老待在家里也不是个事儿,得有点精神追求,在这里还能结交一些同龄朋友。”翁仪文说,老年大学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她重新焕发了活力,她已经离不开这里。

  老年大学入学门槛低

  “建校第一年,只有两间教室,条件比较简陋。”海南省老年大学副校长彭初阳说,经过24年的发展,省老年大学的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都在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南省老年大学招生1950人次,开设61个教学班,包含二胡、英语、书法等18个专业课程,教师人数将近30人,教室增至8间。

  “我们建校的初衷就是服务老年人。”彭初阳说,近年来,报名的老年朋友越来越多,因为老年大学学员不再局限于招收离退休干部,也逐渐向全省退休职工、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开放,且不限制学习年限。

  作为公益性机构,在老年大学里,除了电脑课、英语课学费稍微高一点,其余课程均为每学期80元。

  “授课老师的薪资也不高,他们大多数是退休教师,基本以兼职形式前来上课,每节课能拿到65元左右的薪资。”彭初阳说。

  海南大学声乐系教授刘彩云曾是老年大学英语班的学员,后来喜欢上了这里,便时常抽空过来教授合唱课,老年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教师聘请难问题仍有待解决。“老年大学供不应求,也反映出在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精神空巢’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很多年轻人关心父母、尽孝道的方式往往偏重物质付出和金钱的满足,但是在解决老有所养问题之后,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也成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刘彩云说。

  如何破解“一座难求”问题

  《2017年海南省人口数量统计最新数据》显示,海南省常住人口总量达到903.48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为8.11%,约为73.27万人,对比去年上升0.02个百分点。

  随着老龄人口增多,老年人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但现有老年教育资源匮乏,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需求,导致“一座难求”“上学难”等现象出现。

  前几年,海南省老年大学采用现场报名方式招生,在春季、秋季两个报名时段,学校里挤满了老年学生,还出现了凌晨排队的现象。老年大学教务处主任罗凯熙说:“老人排队求学,身体吃不消,如果发生拥挤情况,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今年上半年,海南省老年大学引进网上报名管理系统,春季招生时段使用新系统后,900多名学员报名成功,有效缓解了现场报名的紧张情况。

  “海南部分市县创办了老年大学,普遍设有5至6个教学班,学员人数在100至300人之间。” 罗凯熙说。近年来,政府对老年大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加财政投入。

  在海南省老年大学对面,一栋新建筑拔地而起,即将成为老年大学的新校区。“待新校区投入使用后,将增加课室数量,增设各专业开班次数,招收学员数量也会大幅增加。”罗凯熙说。

  此外,有专家建议,民政部门和基层社区,应定期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文娱活动;社会公益团体等发挥社会力量,营造关爱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社会氛围,组织开展老年社团等文化团体,培养志愿者定期开展活动;年轻人不仅要保障父母的物质需求,同时要关注老人的心理状况和精神需求,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加强情感交流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