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北京:这里是我们老年人的第二个家”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2日

   伴随着中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现代社会中,除了基本物质生活的满足之外,老年人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而近些年来蓬勃兴起的老年大学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

  “我在这儿读了十五年,我还不想毕业呢,我已经把这儿当成我的第二个家了。”日前,记者走进北京市海淀区老龄大学进行探访,一位学员这样告诉记者。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速的今天,“上学”不再是孩子和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对教育也有很强的需求和渴望。

  65岁老人:老年大学课程高雅,可以修身养性

  中午十二点钟,记者走进了位于新海大厦八层的海淀老龄大学。虽然离上课还有一个多小时,但是已经有一些老人开始在教室等候。

  记者随机走进一个教室,看到一位刚吃完午饭的大爷正在练习书法。王大爷今年65岁了,他2011年从科研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就一直在这儿学习。谈起报名时的情况,王大爷依然记忆犹新:“报名可火爆了,在开始报名的前一天晚上大家就开始排队了,为了保证秩序,大家还自发的做号、排号,排到第二天还是没报上名。后来因为我妹妹在这里边上课,她当时班级里有人退课了,就赶紧让我过来报名,我相当于是‘插班’进来的。”王大爷进来之后才发现,这里的“老人”太多了,在这儿学了十年的大有人在,甚至学了十五年以上的都有。

  王大爷现在每周二、周三来上两天课,学的分别是山水画和篆书。据他介绍,每门课的收费都很便宜,一般一学期也就一两百,学员学完一个专修班之后可以拿到结业证书,然后可以报别的班,“但是大概有十分之一的人还会再报同一个班重新学一遍,因为觉得还有好多东西没有完全学会。”

  谈到要来这儿上老年大学的原因,王大爷打开了话匣子:“老年人退休可以做很多事情,有的会选择带孙子,有些不愿意带孙子的还可以到外边去旅游。但是我在老年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就不一样。书法、字画这些都比较高雅,可以修身养性,也能提高你的境界和审美。我现在去逛公园,看风景的感觉就和原来完全不一样了。”好多老人在这里学过之后都有了自己的成果,有的退休之前对书画一点都不懂,现在都出版自己的画册了,还有的人在这里学了十几年之后变成了这里的老师。王大爷现在也可以写一些书法送人了,这是他最高兴的事情。

  15年老学员不愿毕业:“我就是不想离开这个家。”

  从书法教室里边出来后,记者走进另外一个教室,两位正在交谈的老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李大爷退休前是航天系统的一名科研人员,现在已经80多岁了。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有对艺术的特长和爱好。新中国成立前他在南京参加过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那个时候他在中学出版地下刊物,所有的编辑工作和美术加工全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但是上了大学之后,由于选择了工科专业,他艺术方面的爱好就被搁置了。“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间,就是退休后在老年大学的这些年。我把我年轻时被撂下的才艺都给拿起来了,书法、画画、篆刻,我全学了一遍,我的结业证书都一大摞了。这儿对我们老年人来说也是一个精神上的家园。我退休后最好的朋友都在这儿,用你们现在的话来说,这些都是我的‘好基友’。”

  2000年退休之后,李大爷就一直在这儿上课。“我刚来的时候,这儿的校舍还是平房,现在都已经是高楼大厦了。我在这儿已经上了15年课了,属于‘蹲班生’。校长一直求着我说你赶紧毕业吧,我们这儿还要招新人呢。我说我对这儿有感情,就喜欢待在这里,活到老学到老。”李大爷的家在亚运村附近,每次来上课都得打车,来回80多元,但是他觉得特别值。

  坐在李大爷旁边的张大爷就是他的“好基友”之一,他退休前在石油系统工作。“在这儿学了很多年了,一开始和我们一起上学的很多人都毕业了,就我们这几个老哥们还在。这儿所有的课程我都学过一遍了,有的还学了好几遍。现在我正在学人物素描,我和他已经是第三遍学了。”张大爷指着李大爷笑着说。

  据张大爷介绍,一些社区里也有老年大学,但是这些社区老年大学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比较差。“海淀老龄大学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老年大学之一,启功、欧阳中石这些名家都在这里教过课。他们年龄大了或去世之后,他们的一些学生也会过来教课,所以这儿属于老年大学中的‘名校’。你们上大学不是要读‘985’高校吗?这里就属于老年大学中的‘985’,我们也都有名校情结。”

  记者注意到,这个教室两侧的墙壁上,贴着很多老年学员的画作。随着上课时间的临近,教室里的人越来越多,老人们都凑在一起彼此欣赏画作,互相评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李大爷告诉记者说:“你看,我们这儿的氛围多好。这儿不仅仅是一个学校,还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我为啥不想毕业呢,就是不想离开这个家。”

  专家视点:政府、社会和市场应形成合力,满足老年人的教育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姜向群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年大学之所以受到老人的热捧,跟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有关。“现在中国的老年人不同于以往,他们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非常高。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很多老人年轻时没有机会上大学,没有受过好的教育,所以他们想在退休之后,在绘画、书法、艺术、现代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弥补年轻时候的缺憾。”姜教授告诉记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永恒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很多老年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城市里50%的老人是空巢老人。老年大学一方面可以让老人学到他们以前没有掌握到的一些知识和兴趣,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交往的平台。老年大学里的学员都是年龄、经历差不多的老人,他们之间有一些共同的话题,也愿意参加到这样的平台中去。所以老年人对于老年大学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而国家提供的老年大学的教育资源则比较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杨永恒教授认为,政府、社会和市场需要共同关注,形成合力,为老年人接受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第一,老人大学不仅是老年人的教育机构,也是老年人交流和交往的地方。街道文化站、基层社区等都可以创办这样的机构,通过举办讲座、交流会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第二,要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目前政府办老年大学的收费低,但是功能和服务项目比较单一,不能普遍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老年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有低层次的需要,也有高层次的需要,通过社会力量办学可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缓解政府投入的不足。第三,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公益机构的作用,利用这些组织和志愿者提供一些志愿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杨永恒告诉记者。

  委员建言:加大资金投入,理顺老年大学办学机制和政策保障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汤素兰曾经提出过一份关于规范老年大学办学机制的提案。当记者在电话中询问部分老年大学出现“一座难求”现象的原因时,汤委员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的老年大学都这么火爆。“老年大学虽然有非常广阔的市场需求,但是目前来说只有办得好的,或者本身资源比较丰富的老年大学才会火爆。比如我所在的湖南师范大学也办了老年大学,学校自己本身有场地,教师资源也很丰富,这样的才能办下去。但是像我们民主党派办的一些老年大学,资金来源没有保障,就很难支撑下去。”

  汤素兰委员认为,目前老年大学在管理、资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老年大学有这么大的市场需求,但是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都是各办各的,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主管的渠道不同,资金来源也各有不同。现在是哪个单位有钱才能办下去,没钱的单位就很难维持。而且对于老年大学的性质,国家的政策也不明确,究竟它是公益性的,还是盈利性的?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说法。”

  对此,汤素兰委员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理顺办学机制,老年大学到底是归谁来管理,这个要明确下来,改变目前管理混乱的局面。老年教育机构作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理应归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应由其对办学审批、业务指导、经费拨款等制定统一的制度政策及行政法规,因此建议将面向全社会招生的老年大学归口教育部门管理。二是政府应该给予一些政策、法规方面的指导。老年大学到底如何办、办成什么样子的,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文件来规范,同时也要推进老年教育的立法。三是要加大经费的投入,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拨款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老年大学一定的资金支持,为他们‘补血’。四是要给予老年大学一些税收方面的优惠。现在的老年大学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提供服务,公益色彩很浓,但是在税收上却并没有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这种局面需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