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安徽:合肥多个社区为老人开课 六成受访老人表示经常去听

来源: 安徽网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3日

   日前,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在老年人教育方面,安徽省将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扩大老年大学的覆盖面,完善老年教育网络。到2020 年,全省95%的乡镇(街道)建立老年学校,50%的行政村(居委会)建立老年学习点,初步建立起支撑全省老年教育发展的学习资源库。目前,有些社区已经率先开设了银龄课堂、老年学习班等,记者近日探访了合肥多家社区老年课堂,看看那里的老年学生的生活。

  带孙子、遛鸟、下棋、跳广场舞,这是您现在的退休生活吗?不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像年轻人一样能够继续学习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正是如此,除了老年大学外,还有很多社区或图书馆都开办了各类老年学习班、银龄课堂等,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日前,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走访了合肥市县桥社区、望湖社区、丁岗社区,随机访问了100位老人,其中有8成老人参加过各类老年学习课堂。

  老年课堂开到家门口

  “活到老,学到老”,平凡的一句话,却是做人的大意境。很多老年人不甘于退休后的安逸生活,而是重新踏上学习的新征程,步入课堂或埋入图书馆,寻找新知识带来的乐趣。日前,记者走访发现,约8成老人曾参加过各类老年学习课堂,而部分好学的老人甚至一周要参加数次这样的学习。

  “现在一周要上5 节课。”唐大妈数了数手指,合唱团和民族舞各上两节,而古筝每周也有一节课程。闲暇时,还要自己在家练习或排练,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唐大妈还想学钢琴、书法和绘画,“现在真的抽不出时间,以后能安排过来了,都要学的。”

  像唐大妈一样,各个社区开办的“银发课堂”或老人学习小组,是老人常去的学习场所。“离家近,时间好安排,报名也很方便。”王大妈说,她也报了社区银发课堂的厨艺小组、丝网花小组和绿植栽培小组。

  而这类老年课堂大多是免费公益性质的,参加过老年课堂的老人中,绝大多数并不需要为此产生额外的家庭支出。“社区搞的不要钱,感兴趣的就报名来学习。”

  专业设置吸引老年人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县桥社区开办的老年学校,囊括有绘画班、诗词班、京剧班、黄梅戏班和舞蹈歌、合唱班等。学员中最大年龄已经有85 岁高龄了,而最小年龄也有50 岁以上。这些班级的设定,是根据辖区原先自发的老年兴趣小组改办而来。“专业设置不是凭空想象的,要有群众基础,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人来参加。”县桥社区工作站站长赵诗美说。

  调查显示,对社区银发课堂的开课内容感兴趣,也确实是老年人参加学习的首要原因。其次,则可以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再次还可以交一些新朋友,扩大朋友圈等。而唱歌、跳舞、书法等艺术类的专业最受老人欢迎,乒乓球、排球、太极拳等运动类也不错,还有一些家政类的小技能学习也颇受大妈们喜爱。“我们手工坊中的丝网花课堂参与人数很多,尤其是大妈和老太太们。”合肥市望湖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王栋说。

  安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之一、安徽建筑大学心理学老师王健也提醒,老人的学习生活应该恰当安排,合理分配,保证健康。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的学习,老人应以身体状态为前提,以舒心为主,不要逞强好胜,反而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人物档案:

  零基础上诗词班,如今写诗发表人物:李大爷 年龄:69 岁

  合肥的李大爷今年69 岁,目前除了在老年大学上学外,还参加了庐阳区县桥社区老年学校的诗词班,如今,已经在很多杂志上刊登过自己的诗词了。李大爷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在杂志上刊登诗词,是在五年前。“发表在‘中华散曲’上,是关于歌颂老人幸福晚年生活的。”第一次公开发表自己写的诗,李大爷很开心,拿着杂志到处跟亲朋好友“炫耀”。

  现在一有作诗灵感,李大爷就会提笔写下,一个月约摸能写上十来首,怡然自得。这一切,他都归功于社区老年学校的诗词班。“当初参加这个诗词班也算是零基础。”李大爷说,年轻时候他便喜欢诗词,偶尔拿本《唐诗三百首》背背,但从来没尝试过写诗。

  如今,李大爷在诗词班里结交到很多诗友,即使大家文化层次不一样,但是对诗词都是一样的热爱,有很多共同话题,“这是一种很儒雅的交流,诗词班的氛围十分好,适合像我这样喜静的老人。”

  李大爷也觉得现在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了很多,家里的子女很支持他参加这样的活动,希望老人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写诗词还让李大爷有意外的收获,为了向杂志投电子版的诗词稿件,几年前,李大爷主动学习了电脑操作。“你认真去做一件事,是能够有连锁效应的,因为想要做好就必须去接触学习更多相关的事情。像我们诗词班还有许多老人不仅会作诗,还会弹琴写字,非常多才多艺。”

  如今,李大爷所在的诗词班,基本固定在十几个人,不仅会和很多协会合作举办诗朗诵之类的活动,还会受邀参加一些需要题词作诗的场合,老人们都备感荣幸,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认可。

  李大爷说他们已经组织了一个诗词沙龙,希望以后可以将合肥热爱诗词的老人聚集到一起,变成一个更大更有意义的组织,“我希望我们的力量越来越大,能够感染到更多的人发现自己的价值。”

  为弥补儿时遗憾,老人重回课堂人物:王大妈 年龄:69 岁

  王大妈有两个子女,都住在望湖社区。王大妈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从小就有读书的愿望,可惜,家中经济很困难,王大妈一直没有正规学习过,只粗略认识了一些字。没想到,这个上学的愿望,竟在晚年实现了。

  “社区开办了老人文化课堂,我是第一批学员。”王大妈自豪地说,如今,她在课堂已经坚持学习三年时间。社区文化课堂的种类非常多,王大妈选择了感兴趣的厨艺小组、丝网花小组和绿植栽培小组,因为相对于唱歌、跳舞小组来说,这些小组所花的时间稍微少点。王大妈现在通过文化课堂学会了做些小糕点,平时也会种植一些小盆栽。“小盆栽我都养得很旺盛呢。”

  每次制作丝网花,王大妈要花上不少时间和心思,才能完成一件作品,看着作品完成,有满满的成就感。此外,社区和一些机构合作,会将这些作品义卖出去,王大妈看着自己的作品还能帮助到别人,动力也更足了。

  王大妈每个星期大概上两三次课,一般都是在下午两点至五点,“我每次上完课就去接孙子,时间都掐得刚刚好,一点也不耽误,不然这段时间我在家里呆着多无聊啊。”王大妈笑着对记者说,对现在的学习生活很满意。

  老两口学太极拳,坚持了三年多人物:陈大妈 年龄:65 岁

  陈大妈身体看起来很硬朗,她说这归功于自己在社区老年课堂上的太极拳班。“每天早晨5 点我就和老伴起床练拳,天天锻炼,抵抗力强多了,感冒都很少。”

  原来,社区开办了老年课堂,针对辖区老人免费教学,课程设置也是多种多样。陈大妈的孙女已经9 岁了,她平时空闲时间很多,便拉着老伴一起来参加,既打发闲暇时光,又可以学些东西。

  陈大妈选择的是丝网花和太极拳教程。每周一到周四晚上,她便和老伴去学习太极拳,坚持练习了三年多,陈大妈现在已经打得有模有样了。

  陈大妈从丝网花课堂学习了丝网花技艺后,常做些放在家中摆饰,经常被朋友夸赞,还会当成小礼物送给她们。“都很喜欢我做的丝网花小工艺品。”陈奶奶忍不住捂着嘴笑说。

  采访时,陈大妈说,她之前一直埋怨老伴不爱运动,只知道看看书、写写字,不过,趁着社区老年课堂开办,她便拉着老伴一起参加学习和锻炼。她认为,这不仅增强了体质,也丰富了两个老人的晚年生活,“活到老学到老嘛,参加了以后感觉还是很有意思的,很珍惜有这样的学习机会。”

  孩子的趣味课堂,也是她的“菜” 人物:陶老太 年龄:81 岁

  课堂推出了“一带一路”系列课程,引导孩子们穿越千年,一路西行,掌握“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而这个中小学生课堂也同样吸引了陶老太的关注,她也积极报名参加了。“正好家在附近,对这段历史我也感兴趣,就想一起去听听。”

  “一带一路”课程一共有9 节课,陶老太已经上了几节了,没想到去了之后,陶老太发现,和她一样的老年人还真不少。“虽然是针对孩子的课堂,但是有不少老年人也来听呢,老师把那段历史讲得通俗易懂,我们也都能跟得上。”

  陶老太年轻时是一名医生,退休后还多年担任一家健康料理杂志的编委。“我从小就爱看小说,后来一直忙工作忙孩子,看书的时间也少了。在75 岁之后,人完全闲下来,才慢慢地去找着感兴趣的书、有意思的讲座和课堂看一看,听一听。”

  平时,陶老太还时常到其它城市转一转,历史博物馆是她最爱逛的地方之一,感受不同的文化底蕴。陶老太身边还总是带着一本书,随身翻阅。“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宁静,人就要多看看书,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学会与世为善很重要。”

  艺多不压身,老人每天都去上课人物:唐大妈 年龄:62 岁

  “我感觉每天唱歌跳舞,心态会变得特别好。”家住丁岗社区的唐大妈笑说,自我感觉心理年龄只有四十多岁。唐大妈比很多年轻人还要忙碌,除了带孙子、做家务,还一口气报了三门专业课,几乎每天都要去社区老年课堂上课。

  “合唱团、民族舞和古筝,每天忙得跟陀螺似的。”唐大妈自嘲地说,合唱团和民族舞已经学习将近两年了,一周两节课。而古筝是新接触的专业,刚学两个学期,每周只开一节课,而唐大妈一般都会抽出每天中午休息的时间来练习弹奏古筝。

  有时候,唐大妈还会跟着同学们去外地演出民族舞。每天把时间安排得如此紧凑,让子女们也有了些小意见,埋怨她没有时间来陪孩子。但唐大妈认为,这是自己热爱的事情,年轻的时候没有条件,年老了,她便希望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唐大妈还透露,她还有很多想要学的东西呢,比如钢琴、绘画和书法,但苦于实在没有空闲时间可以支配了,“以后有时间还是要学起来的。”今年,唐大妈所在的舞蹈队,参加舞蹈比赛拿了好几个冠军和亚军,让她更加有信心把学习这件事情坚持下去了。

  “其实学习过程有时候也十分枯燥,但是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我喜欢这样充实的自己。”唐大妈觉得只要是自己热爱的事情,再苦再累都会坚持,“人这一辈子都不知道在忙活啥,年轻在工作,老了担心子女,有了孙子还会更忙。我现在家里的琐事也不少,但我想着如果再不挤点时间出来做自己的事,不知道要忙到什么时候。”

  各方声音

  安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之一、安徽建筑大学心理学老师王健: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也包括老年群体。老年人参与社会的热情高涨,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老年人心态健康,不忘初心,努力追梦。一些老年人在年轻时没有好的机会学习,退休之后,有了更多时间可以自由分配,继续学习就是最佳选择。

  其次,用进废退,提高健康,延缓衰老。众所周知,由于特定的自然发展规律,老年人的大脑功能在不断退化,这对老年人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学习知识可以更好地调动老年人的大脑运动。科学研究表明,人体衰老首先是从大脑开始的。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地运用脑细胞,接受更多刺激信息,脑细胞才会更有生命力,也更发达,从而延缓大脑的萎缩和退化。

  第三,提高知识,帮助儿孙,发挥余热。为了让孙辈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有的老年人自己也开始学习提高自己,成为陪学老人,这也是一种非常有趣合理的安排退休生活的方式。

  合肥市图书馆工作人员李志慧:

  合肥市图书馆开设有各类知识讲座及老年学习课堂,比如养生、书画、插花等修身养性的知识类讲座,及电脑、手机、摄影等跟上时代步伐的技能性课堂。其中,有知识点和技能性的比较受到老年人欢迎。

  老年学员的年纪在50 多岁到80 多岁不等,部分课堂中男女比例差别较大,比如插花课堂以女性为主,而太极拳则又以男性学员为主。老人学习十分热情、积极、勤学好问。在课堂上,认真做笔记,不懂的也会及时找老师解答,课后遇上问题,也会和老师及时沟通。

  有些课程受到老年人欢迎,图书馆还会在课程结束后再组织学习交流或连续开展。

  合肥市望湖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王栋:

  现如今老人对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简单的社区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为了更好地为老人服务,现在的社区服务分为两块,一块是承接政府的公共服务,一块是社会化服务,由社区工作站和社会组织筹划。定期开展意见征求会,将老人们聚集到一起,收集反馈,然后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来制定活动。

  目前,望湖社区设有“银发课堂”,很多老人都踊跃参与,项目也非常多,供不同兴趣爱好的老人选择。银发课堂包括邻里厨房、手工坊、棋趣室、民乐坊、瑜伽训练营等等,其中手工坊中的丝网花项目参与人数占大多数。

  社区致力于将老人参与的活动与社会联系起来,将老人的劳动成果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处理,变成一个链条,比如老人做的丝网花会进行爱心义卖,当老人知道自己的劳动成果变得更加有意义时,也会更有兴趣去参与更多的活动,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望湖社区社工徐女士:

  很多老人担心参加“银发课堂”与照顾家人有时间冲突,而城市的陌生感也让老人家怯于出门。所以,课堂教学时间在设置时,也会考虑到什么时间段是大多数老人的空闲时间。

  在课程设置上,也会根据老人的文化、学习程度和需求不同而有所差异,开展分班教学。从银发课堂开展来看,现在的老年人都很好学,只要有时间,他们接触新事物的好奇心不比年轻人差,即使花的时间要长一点,但是只要有兴趣,老人们也大多会坚持。

  县桥社区工作站站长赵诗美:

  银发课堂致力于“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通过兴趣班活动的开展,进而实现老年人最后阶段的人生价值;这也推动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老年人的身心得到锻炼,境界和精神得到了提高,愉悦程度也相对增强。

  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老年教育与全日制国民教育以及在职培训教育等众多教育形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不是为谋求学历和社会招聘、招工而采取的学习和培训,它的核心思想是以老年人为本、主动自愿学习为基础,以个性化、多样化、非职业化学习为特征,它的学习应当是朝着“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而展开,以实现“学习知识,丰富生活,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