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更多老人足不出户就能跨越“数字鸿沟”,上海着力优化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作者:王星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30日

  如何申领“健康码”、如何完成“云闪付”的实名认证、如何设置并使用支付宝……这些对年轻人来说“小菜一碟”的智能手机应用,常让一些老人“犯了难”。4月27日,“上海老年人终身学习训练营”正式上线。第一期课程就聚焦困扰老年群体的智能手机操作难问题,涵盖支付、出行、娱乐等生活各环节,通过教师在视频中“手把手”授课,让老年人足不出户跨越“数字鸿沟”。

  终身教育,反映的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人性化尺度。从青少年儿童到老人,从家长到企业员工,都会因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而受益。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学习型城市愿景、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的超大城市,上海近年来持续创新发展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了“泛在、可选”的终身教育品质,让市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4月28日,上海市教委印发《关于推进本市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意见》,又为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插上“翅膀”。

  2019年,上海成功加入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并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主题的协调城市之一,用生动案例为中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贡献智慧与力量。

1619764944615064.jpg

  老人“爱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

  所谓“众口难调”,如何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丰富市民的终身学习资源?

  博物馆公开课、美术馆奇妙日、国画欣赏、科普讲座、非遗体验……点开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的微信公众号,几乎每周各体验基地都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准备不同类型的活动。从在校学生到退休人士,几乎都能在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体验活动。

1619764980665525.jpg

  依托宣传、文广、科委等部门,以及高校和区资源,经数年发展,如今的上海已悄然建立了12个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各基地间通过联动,主动对接资源单位,助推基地体验展的拓展,至今已下设145个体验点、969个体验项目、1074门体验课程,其中网上体验项目200余个,每年接待体验人数250万人次。

  钢琴启蒙、经络养生……这些曾在各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课程,如今广大老年群体都能在家轻松学习。面向上海“50+”群体的“金色学堂”自今年3月上线以来,凭借着大量优质老年教育课程,成为了老人遨游知识海洋的又一新途径。

1619765026371760.jpg

  这些年,老年人前往老年学校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但由于场地、师资等局限,能报上名的老人只是其中一部分。“金色学堂”的开播,首要任务就是缓解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压力——哪些门类的课程最难报上名,就先播放哪些门类的!

  为了更精确了解老人的学习需求,上线前,工作人员曾开展了大量需求调研,进老年大学、下社区,找老人访谈,最终选出了深受老年人关注的“大热”课程。此外,诸如旗袍文化、彩妆入门等相对“小众”的课程同样随着需求的暴增而被制作方纳入平台。

  记者从市教委获悉,近年来,本市老年教育工作实现了老年教育参与人数、老年教育机构总数、老年人学习组织数量、老年教育学习资源“四个翻一番”的既定目标。

  下一步,上海还将赋能助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将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老年教育多元供给机制,实施“新型老年大学倍增计划”,鼓励高校、社会力量举办实体或线上老年大学。

  “百草堂”开讲,农民家门口有了学习基地

  相较中心城区,农村地区以往常常是市民修身教育的薄弱板块。在金山区金山卫镇最大的居民社区金康居民区,住着3500多户、1万多名纯动迁安置村民。尽管搬进了楼房,但有些村民的农耕习惯并未改变,会习惯性地在宅前屋后的绿化里中些蔬菜瓜果。

1619765119891353.jpg

  如何能让这些村民改变“毁绿种菜”的习惯?居民区党支部动起脑筋,将社区活动中心南侧半亩地试点开辟为“百草园”,集中种植牡丹、芍药、夏枯草、丹参等中草药,这样既好看又实用,让村民们找回农耕的感觉。

  种了中草药,采摘下来该怎么用?“百草园”很快升级为“百草堂”。工作人员为每种中草药植物配上知识标牌和微信公众号介绍,又请来区域内的中医为大伙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和养生讲座。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一些简单中成药的制作、中草药标本制作等活动中。就在这些“家门口”的学习中,大家切身体会到中医药带来的好处和变化。

  根据老年教育三类学习点的建设,如今,仅金山区一地就已建立起49座家门口的修身学堂,共开设课程153门,课程涵盖舞蹈、民俗、书画、戏曲、编织、器乐、家庭教育、手工制作等,上课的老师大多能用本地方言授课,深受百姓欢迎。

1619765199997622.jpg

  “有温度”的城市,“人文行走”渐成时尚

  当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便始终“有温度”。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市民感慨,即便只是在家附近走走,也能学到不少知识。而这,正源于近年来在上海各区遍地开花的“终身学习人文行走”设计。

  2018年7月,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文明办启动“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将上海的大量人文地标和城市记忆串联起来形成行走路线,组织市民通过行走学习加深对上海的认识,提高对上海历史文化的认同。

1619765302405175.jpg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年中秋前夜,不少上海市民驻足杨浦滨江秦皇岛码头,站在中共早期领导人旅法勤工俭学的起航地,向祖国、向时代致敬。70 架钢琴响彻滨江,全场齐唱《歌唱祖国》,用歌声为新中国送上祝福。随着杨浦、虹口、黄浦、徐汇、浦东五区黄浦江核心段公共空间的全面贯通,两岸45公里滨江岸线也成为上海全新的城市名片。当天,以“礼赞新时代,人文滨江行”为主题的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修身主题行走活动就从那里出发,围绕浦江两岸徐徐展开。

  哪怕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人文行走”也未断档。通过推出“宅家人文行走”板块,11条在线人文行走线路结合现代化VR技术,将人文行走的学习平台从室外转向室内,让市民在家动动手指,就能实现“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2020年,超过150万人次参与人文行走学习,30万人次参与网上行走。

  上海市民人文行走办公室主任李泽军介绍,今年的人文行走主题聚焦红色,将推出10条“红色修身人文行走线路”,并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民修身市级示范点和基地等为基础,开展百场庆祝建党100周年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