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发展老年教育是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重要路径

来源: 潇湘晨报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8日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早在1999年就已进入老龄化阶段。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6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8.7%,与十年前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在加深,随之而来的财政负担增大、医疗保障压力加大、劳动力供给下降等问题也在逐步加剧。针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至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正是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必然要求,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有力举措。

目前,全社会对老龄群体的认知和定位偏于狭隘,局限于“老有所养”“安享晚年”,而对“老有所为”认识不足。社会认知通常把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定位为求助性的、依赖性的、不具备生产力的社会边缘化群体,把尊老、敬老、助老,简单地等同于富足的经济保障、周全的养老服务和完备的医疗保障,而忽略了具有知识、经验和技能积累的老龄人口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和财富,忽视了老龄人群,特别是低龄健康老龄人,对创造社会价值,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意愿和需求。

相较于早就进入老龄社会的西方国家,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尚处于实践初期,老龄人就业面窄,成功的就业项目范例少,缺乏职业规划指引,更没有形成老年就业市场规模。现有就业岗位多以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劳动为主,老年职业技术培训的市场需求不足。

“数字鸿沟”成为老龄人力资源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阻碍。老龄人对于当前通行的网络化、信息化沟通交流方式和咨询手段相对陌生,老龄人经年累月积累的经验、技能的价值被大幅削弱,因此造成了老龄人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

现有的老年教育水平无法满足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目前的老年教育机构以各地的老年大学为主体,仅仅服务老干部群体就已经捉襟见肘,根本不能覆盖整个老龄群体,无法满足未来老年教育的巨大需求。另外,老年大学教学内容单一,偏重于发展老龄人的兴趣爱好,以健康保健、文化素养等内容为主,缺乏针对就业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不能满足老龄人适应时代发展、参与社会活动的需求。

调查表明,60-69岁的老龄人占老龄人群的50%以上,他们往往处在人生经验与智慧最丰富的时期,是人生的第二个黄金期。是世界范围内,老龄人带薪工作的平均比例超过了33%。如何更好地开发老龄人的人力资源,需要我们树立积极的老龄观,倡导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理念。在充分尊重老龄人意愿且身体条件符合就业要求的情况下,鼓励健康的老龄人“老有所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创造社会价值。消除对老龄人再就业的歧视,做好老龄人就业岗位规划,在诸如养老服务、社区服务、代际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发适合老龄人的岗位,鼓励企业聘用老龄人。

发展老年教育是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重要路径。要鼓励大中专院校选择适合老龄人的专业,面向老龄人开设培训课程,也可试点与老年大学联合办学,为老年大学提供优质课程;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根据企业需求,采用订单培养的方式开展老年职业培训;鼓励民办教育机构等社会力量、民间资本逐步进入老年教育培训市场,开设老年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课程;把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相结合,突出短期性和实效性,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形成多方参与、各有侧重、各展所长的老年教育发展格局。

同时,针对老龄人操作和使用互联网技术和高科技产品的短板,我们需要助力老龄人口跨越“数字鸿沟”。开设相关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课程,帮助老龄人适应现代科技,拓展社会生活的参与度。让老年教育的成果从老有所乐向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不断转化,促进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