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耀:创新社区教育模式 推进社区“微治理”
作者简介
陈光耀,中成协社区教育专家工作组成员,广东省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工作。
凤岗镇地处东莞市东南端,东南西三面毗邻深圳,总面积82.5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社区),常住人口约3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仅2.8万人,外来务工人员占常住人口数超过80%。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的特点,社区教育我讲你听的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同时,仅仅依托社区学院的原始模式也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整合社会资源,改变教育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开展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活动,走进农村、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就成为我镇创新社区教育模式的一种重要形式。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活动,立足微观,以客家山歌随处唱、党史故事家门讲、红色舞蹈车间跳等形式,有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烘托,将红色宣讲、党史知识等内容,润物细无声地滋养老百姓的心田。
一、文艺精品送基层——群众演,群众看
党员志愿宣讲团紧紧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线,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组织成立“艺心向党”文艺轻骑兵,创作推出一批优秀红色文艺精品,开展“七个一”主题活动即一堂微党课,一首红色赞歌,一支红色舞蹈,一曲红色经典,一场红色展览,一次党史知识竞答,一个红色游戏。满足不同群体多层次、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艺心向党”文艺轻骑兵走进基层,活跃在人流密集的凤岗体育馆广场等场所,以快闪形式,通过客家山歌传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快板《喜庆建党一百周年》、党员志愿宣讲、舞蹈《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等节目,与在场的党员群众互动,并穿插党史知识问答,把总书记讲话精神融入题目当中,掀起现场听众学习热潮。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出小舞台、走进大天地,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展示了农村新面貌、新发展,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向往文明生活的美好情怀,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幸福感。活动中,文艺轻骑兵还化身党史学习教育的宣传员、引导员,通过有奖问答等方式,让党史学习教育在群众中不断深化。
从7月5日至8月15日,仅仅四十天,“文艺轻骑兵”走进基层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就开展了13场。“文艺轻骑兵”将舞台搭到基层,将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引导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特别要说的是,这支文艺轻骑兵的成员都是来自本镇的文艺爱好者,他们都是志愿者,并且每一场演出的成员都不是固定的,演出的节目在不同场所也是不同的,但都必须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达到的效果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演,群众看。
二、革命传统记心间——群众讲,群众听
党史学习教育是今年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为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宣讲是其中重要举措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党员志愿宣讲团水平,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征集宣讲员,从105名宣讲员候选人中,最终遴选出48名优秀宣讲员并颁发了聘书。同时,为更好地锤炼宣讲员的宣讲能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我镇举办了党员志愿宣讲员培训会,并邀请镇作协会员为宣讲员的讲稿进行修改和升华,进一步增强基层宣讲力量,力争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预期目标。
凤岗是一片红色热土,有一批像黄友这样英雄的儿女在革命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光照千秋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宣讲、去弘扬。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我镇探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微宣讲”活动,强化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感和参与度,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能入心。
68岁的雷电波,是我镇党员志愿宣讲团中年龄最大的一名宣讲员,他研究凤岗的红色历史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他宣讲的主题是《永恒的十七岁》。讲述的是我镇年仅17岁的抗日小英雄黄友,在掩护主力部队撤退时,壮烈牺牲的故事。在他的娓娓叙述中,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烽烟四起、炮声轰隆的年代,重温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黄友,凤岗凤德岭人。1941年秋,年仅14岁就参加了东江纵队,成为首长身边的通讯员。1944年2月,他被提升为小鬼班的班长,并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1944年7月,在老虎山下掩护主力转移,阻击敌人时,壮烈牺牲,时年仅17岁。东江纵队政治部授予黄友“抗日英雄”称号,并以黄友命名“小鬼班”。同年,党中央追认黄友为“广东人民游击队战斗英雄”和“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荣誉称号。2015年8月,黄友被国家民政部列入第二批6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雁田小学的张金成老师讲述的是“独臂战士”张木胜的故事。张木胜是凤岗镇油甘埔村人,出生不久,家乡便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亲眼目睹了家乡人民在侵略者的铁蹄与皮鞭下的惨状,他下定决心为解救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而抛头颅,洒热血!年仅12岁的他便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成为了“小鬼班”的一名战士。在一次袭击日军据点的战斗中,这位勇敢的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向前冲锋,敌人的子弹呼啸着从他身旁飞过,有一颗子弹刚好擦着他的右手背飞过,顿时,鲜血直流,痛苦万分。伤痛并没有使他退缩,反而激发了他更大的勇气。他把枪交在左手,忍着剧痛,继续向敌人射击。这次战斗取得了胜利,而他的右手,却留下了一道永久的疤痕。回到驻地以后,他又不顾伤痛,参加了制造炸药的工作。由于右手受过伤,他便用左手劳作。在一次制造炸药的过程中,不料炸药突然爆炸了,他的左臂被生生炸断。这位顽强的战士并没有被接二连三的挫折击倒,他用受伤的独臂苦练枪法,决心继续为革命做贡献。东江纵队领导知道了他的情况后,考虑到他一只手打枪、扔手榴弹都不方便,便安排他到惠州师范学校去读书,希望他将来做一名教师,为国家培育革命后代。于是他告别了连队,告别了战友,去惠州读书。
解放以后,这位为革命受过伤,流过血,断过臂的战士,带着党的嘱托,登上了三尺讲坛,他用被敌人的子弹打伤的手,握起了粉笔,用自己伤残的独臂,举起了教鞭。他先后在雁田、天堂围等学校任教,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经常对同学们说:“敌人的子弹打残了我的手,打不残我对祖国的热爱;炸药炸断了我的胳膊,炸不掉我对党的忠诚。”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下一代,做一个爱国爱党的人,他用自己身残志坚的形象激励下一代,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三、守望相助有担当
蔡园园是我镇的一名城管执法人,她宣讲的主题是《我的职业有点“尴尬”》。在她略带诙谐调侃的讲述中,让我们打破了对城管人固有的偏见,了解到千千万万城管人长期奋战在城市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努力,换来城市的整洁、有序、文明、美丽,用实际行动诠释城管人务实、责任、奉献、和谐的价值观。他说:“如果在工作上我算是个负责任的员工,在女儿那里可能是个说话不算话的老妈:说好5点钟来接,打了11个电话, 六点半才出现在学校门口,整个等候区只剩她一个人,她多次强忍泪水说“妈妈我又是最后一个”:说好了30分钟关电脑回家,3个小时候还在做事,孩子陪到十一点,实在不行要么钻我怀里睡着了,要么直接躺在空无一物的茶几上睡着了。很多时候,会对孩子产生愧欠,然后故伎重演。没有人要求我一定要这样做,我这样做,只是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国泰民安,一定是无数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着,才拥有的生活。越投入,越热爱。我以前提起自己是城管时会尴尬,现在却自豪自己是这座城市的美容师。只是,我仅仅是新时代城市管理当中一颗小小的水珠,注定掀不起一丝波澜。我们可以看看彼此身边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座城市的受益者,同时,也是这座城市的守护者,如果在座的朋友,乃至更多人加入到这个城市建设中来,一定可以掀起一阵浪潮。一个人的梦想只是梦想,一群人的梦想才能成真。我希望“把城市变得更好”这个梦想成为我们所有人的梦想,然后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凤岗变得更加美好。”
凤岗镇官井头村委会的秦佳佳,是一名有14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讲述的是他的入党故事。秦佳佳出生于革命家庭,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感受着革命军人的激情,唱着嘹亮的军歌、踏着整齐的步伐、背着闪亮的钢枪。
上大学后,他一方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2007年9月13日,秦佳佳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他永远也忘不了时任人文学院党委书记于大庆老师会上对他说的话:“佳佳,加入党组织是极其光荣的。但是你要记住,加入党组织,是你进步的起点,而非奋斗的终点。”
入党后,他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在专业学习上迎难而上、精益求精,在社会实践中细心观察、勤于思考。200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
秋季入学后,佳佳在学校网站上看到了征兵的通知,使他眼前一亮,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锻炼机会。2009年12月,佳佳进入北京军区某作战旅,开始了军旅生涯。在新兵连期间,他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迅速转变自身角色,努力调整自身状态,积极适应军营的生活、训练、工作与学习,放下自己硕士、学士的架子,踏踏实实从一名战士做起,在内务卫生、政治学习与军事训练等方面迅速进入状态,得到了战友和领导的肯定。在新兵连期间,他和战友们在黎明中奔跑,在晨星下呐喊,在冰冻的大地上摸爬滚打,在三尺的哨位上点阅风霜,实现了从一名地方青年到一名合格革命军人的转变。新兵连训练结束之后,他又成为了一名重机枪手,经过刻苦的训练,在次年的连属火器的实弹射击中,打出了全连队当年最好成绩,被评选为连队神枪手。后来,他在连队中历任通信员、卫生员、文书兼军械员。
两年的军旅生涯是他极其宝贵的人生财富。退伍回到学校后,佳佳继续保持和发扬在部队学到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紧密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新的目标和方向并为之不懈奋斗。
2012年暑假,佳佳参加了共青团中央志愿服务队,前往广西资源县支教。2013年暑假,他成为哈佛北京书院的一名汉语教师,对哈佛北京书院的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组织哈佛、耶鲁等高校的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科学授课和真诚友好的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了北美名校学生对真实中国的客观认识。2014年,他放弃到北大读博士的机会,留在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处,从事外事工作。2016年,因为家庭的原因,佳佳来到东莞凤岗,从事语言文字和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佳佳说:“岗位虽然不断在变,但是永远不变的是我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在任何一个岗位上,我都牢记着党组织第一次跟我说的话:‘你要始终牢记并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学习、甘于奉献,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你自身的社会价值’。”
微宣讲时长一般在6分钟左右,突出“小、实、活、精”特点,宣讲员用生动活泼、接地气的语言,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从党史的一个小角度、一个小故事入手,以小见大、由此及彼,讲好革命先烈、英雄模范、“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变“灌输式”为“互动式”,达到“讲得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的效果,努力将宣讲从“高大上”转变为“接地气”,让受众在艺术氛围的带动下,发挥见缝插针的优势,增进党群关系,化解矛盾误会,增强沟通理解,起到从“微宣讲”到“微治理”的效用。
凤岗镇开展基层宣讲已有五年多时间,宣讲团成员从最初的10个人,发展成为下设百姓宣讲团、党员志愿宣讲团、“东莞好人”志愿宣讲团等5个分团,有72名宣讲骨干共105名宣讲员的理论志愿服务队伍。每一年根据不同的宣讲任务,我们都会定方案,设主题,认真组稿,积极开展宣讲培训。五年来,凤岗镇基层宣讲团带着初心宣讲,带着信仰宣讲,带着责任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的正能量,跟百姓更近更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