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安徽:铜陵市铜官山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报告

来源: 安徽法制报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7日

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铜官山区结合社区综合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社区全覆盖的党建网格化服务网络。

“大党工委制”推进服务联动。铜官山“实验区”建设重视整合辖区党建服务资源,着力构建区域化社区党建新格局。 220多家驻区单位党组织与所在社区党工委签订了共驻共建、共建共享协议,62家有一定影响力的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到社区党工委任职,实现了“区域联动、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区域化社区党建新格局,进一步夯实了社区服务基础。

“网格党支部”细化服务内径。结合社区基层党组织换届,按照“便于参加活动、便于发挥作用、便于加强管理”原则,结合社区“网格化服务”格局,重新调整、优化社区基层党组织设置,建立了390个“网格党支部”,明确了“网格党支部”服务范围,加强了网格内党员之间的联系沟通。

“楼栋党小组”延伸服务触角。更深层次推进党建服务工作,进一步延伸基层党组织触角,以楼栋为单位,建立了1175个楼栋党小组,由居民党员推选的楼栋党小组长提供“上门服务”,楼栋内的党员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全方位的服务。

“非公企业党组织”拓展服务空间。全区共建非公企业党组织221个,独立法人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98.75%。通过社区党组织与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结对共建,全面提升了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水平,实现非公有制企业经济与党建工作共同发展。

“党建项目化服务”创新服务理念。实验区建设借鉴经济工作的思路,全面推行“基层党建项目化服务”,以项目化管理手段和方法为抓手,开展项目多元化建设,积极培育社区党建工作亮点和品牌,引导和鼓励基层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创造性开展工作,打造个性鲜明、实效明显、亮点突出、典型性强的党建服务品牌。

实施队伍建设“提升工程”,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社区工作者是社区管理服务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参与者,其素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和谐社区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对此,铜官山区委、区政府提出以“专职化、专业化”为方向,健全完善社区工作者的准入、培训、管理、考评、分配和退出六大机制,建立了一支稳定、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以公开的方式选人。加大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社区居委会成员与业主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力度。通过机关下派、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渠道选拔社区干部。深入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到社区锻炼制度,鼓励机关干部、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社会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不断扩大社区工作者的来源渠道。

以科学的机制用人。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季度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客观评价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实绩。引入第三方中介组织,开展居民满意度测评,把居民对社区工作者的满意度直接与社区及社区工作者工作业绩挂钩。 2013年全区有534名社区工作者参加了群众满意度测评,满意率达93.59%。在社区推选了150人次担任市、区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风政风监督员,调动了广大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和为民服务的积极性。

以良好的待遇留人。建立社区工作者福利待遇自然增长机制,大幅度提高了社区工作者工资水平,人均工资涨幅达50%以上,逐步缩小待遇差距,努力实现同岗同酬。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把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同工作资历、工作年限、工作业绩挂钩,克服了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倾向。

以先进的理念育人。强化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大力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学历教育,现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社区工作者246人,占社区工作者总人数的53.4%。逐步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和持证上岗制,目前18个社区共有在册社工师54名。教育社区工作者牢固树立群众立场,精通群众工作法,坚持下网格、面对面、心贴心,不断强化主动服务、知情服务、贴心服务的理念。

铜官山“实验区”建设的探索实践,在“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中期评估时,曾被评估组专家认定是基本成功的。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明确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减少层级;二是努力推进居民自治的探索,比如民主选举、民主参与等方面的重要创新;三是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激励市场组织参与社区公益事业,是探索创新。历经两年多的铜官山“实验区”建设,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带来诸多启示:

由“减少”到“增加”,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体制,减少服务层级,形成区政府与社区的直接互动,降低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失真,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做到了“减少”。少了一个制约瓶颈之后,社区服务管理能力迅速提高,城市形象持续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也不断得到优化,全区呈现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民生不断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各项事业的“增加”。

由“单管”到“共治”,转变了社区治理理念。在推进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变过去的政府“单一管理”到现在的社会“多元共治”。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逐步成为整合社区资源、满足居民需求、承接政府职能、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成员,这样既提升了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公众影响力,更实现了政府管理和社区自治的同频共振。

由“包揽”到“共商”,唤醒了社区管理自觉。在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中,变过去的“替民做主”为现在的“让民做主”。 “替”变“让”的一字之差,决定着工作出发点和效果的迥异。之前,社区内所有的事情都是 “替民做主”,政府 “辛苦”、“操劳”、“买单”,老百姓还不“领情”。现在,“让民做主”,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区自治氛围更加浓厚,促进了基层民主和社会稳定。

由“分散”到“集聚”,优化了公共资源配置。撤销街道办事处,“三级”变“两级”后,资源集聚基层,为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前,分散在各个条口和部门的公共资源无法沉入社区,社区内部的资源难以有效整合;现在,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进一步向社区倾斜,每个社区工作经费增加到30-50万元,实现了经费下沉、财力集聚。

由“坐等”到“上门”,实现了服务居民心贴心。随着网格化、精细化、责任化要求的明确和上门服务、代理服务、一站式服务的推行,社区树立了贴近、贴身、贴心的服务理念;鼓励社工把主要精力放在走访群众、解决问题上,形成了零距离、面对面的服务模式。

由“单一”到“全面”,打牢了社区人才基础。经过优化组合,新社区的社区工作者虽然人数减少了,但一线社区工作者反而增加了。而且,建立了专职社区工作者与兼职社区工作者复合参与模式,现在的社区中既有专职社工,也有机关干部、社区民警、物业负责人、离退休职工,极大地优化了社区队伍结构,社区仅靠几个工作人员“单打独斗”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变。

由“垂直”到“属地”,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打破了原来党建工作按条线、垂直状管理的模式,构建了条块结合,共驻共建,共建共享的新格局。而且,通过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t018950101198e6a36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