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区春晓街道倾力打造乡村文明主阵地
——这里的文化礼堂多姿多彩
如果问在春晓农村,哪里人气最旺、笑声最多、建筑最美?答案一定是“文化礼堂”。只要文化礼堂有好戏上演,村民会把“掐饭点”这件事抛之脑后,即便人多到要站着观看,大家也都兴致勃勃,意犹未尽。
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文化礼堂是农村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老百姓精神文化活动的综合平台,也是实现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春晓街道距离北仑中心城区较远,区域内老龄人口较多,农村文化礼堂成了村民足不出村,娱乐休闲、表达自我、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
2013年起,春晓街道围绕“文化名片、精神家园”主题,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先后在多个村社新建或改建文化礼堂。这些外形别致、内涵丰富的文化礼堂正成为民有所乐的乡村“会客厅”、传承文脉记忆的“乡愁归宿”、村民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
建筑主体好看好用
来过春晓几次的人,就能摸索出这里农村文化礼堂的大致模样:灰白色的墙体、黛色的屋顶,石砖、瓦片点缀在细节处,远看娴静稳重,近观别有生趣。三山村合宅文化礼堂最早走上了这一路线,如今,相对统一的外形已经成为春晓新建农村文化礼堂的“标配”。
2013年,因人口密集、功能承载有限,加之部分村级用房被纳入危房解危之列,三山老街周边亟待硬件改造提升。
三山老街距离北仑主干道太河路直线距离仅有几百米,此处人来人往很是醒目,既是一处重要的功能区块,又是展示春晓农村良好面貌的窗口。“这个大平台一定要搭建好,做出方便群众、提升品质的民生工程。”春晓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规划阶段,构思出把菜场、商铺、文化礼堂、停车场等功能融为一体,建设一处农村综合体,在土地资源相对集约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可利用空间。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由春晓籍新锐建筑师王灏“操刀”,把三山的自然景观和现代化的设计思路有机融合,最终作品让人眼前一亮。
“文化礼堂的主体是村民,再好的设计作品没有村民的认可、不能满足村民的需要,也是不可行的。”春晓街道城建办主任邱正说。经过村两委班子的讨论,吸纳了村民代表的意见,方案最终被确定。
在常规印象中,文化礼堂是一座外墙贴着或红或黄的花砖、方方正正的建筑,只要能搭舞台、看表演、办酒席,就足够了。可合宅文化礼堂彻底刷新了传统观念,看到它,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原来农村文化礼堂也能变得不一样”。
合宅文化礼堂位于三山农村综合体的南面,建筑俯瞰呈“凹”字形,以灰白色系为主,屋顶如山般起伏、如海般翻滚,砖瓦在不同角度阳光的照射下有着不一样的色泽。设计感在这里并不显突兀,更多的是自然而然的舒适感,仿佛它就是长在这片土地上的。
在功能上,按照“堂+展”的模式,建有礼堂、讲堂和文体活动场所,具备召开村民大会,举办节庆典礼、文化仪式、文化活动、教育培训、村民议事、集会及放映电影等功能。假如街道的大型文艺晚会要在这里举行,礼堂外的广场就是一处绝佳的室外大舞台,可容纳千人到场观看。古色古香的宣传栏在展陈内容上设置了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文化艺术等版块,可全年进行展示。
好看又好用的文化礼堂很快就受到了专业人士的点赞。春晓街道作为2016年宁波市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的主会场之一,与会嘉宾重点考察了合宅文化礼堂,并予以高度评价。此后,以此为建设点之一,延伸出了一条“醉美春晓”文明示范线,传统文化、乡风文明、精神风尚在这里交织、交融、迸发……
文艺“种子”花开果熟
立足实际、拥抱创新的文化礼堂建设模式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渐渐在春晓区域内铺开,多姿多彩的文化礼堂如繁花次第,盛开在春晓广袤农村。
于去年建成投用的昆亭村上车门文化礼堂,填补了昆亭西侧沿山区域村民文体休闲活动的空白,它也是春晓首个涵盖了乡村旅游服务功能的一处综合体。
建筑外形是由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陆海设计的,屋顶的起伏与周围山势相得益彰,不远处就是昆亭大溪坑和大片公园绿化,周遭环境怡人,沿山公路拓宽打通后,以文化礼堂为点,辐射了整个昆亭村,为村民带来极大便利。
近几年,慈岙村慈东社、慈峰社,昆亭村邹溪社、咸昶村等多处文化礼堂陆续开工,部分已经投用。
与此同时,还有一批改建的文化礼堂,有些是老屋翻建,有些以宗祠为载体,有些拓展至户外,它们带着熟悉的味道、换以全新的面貌,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发光发热。
“无论是新建还是改建,这些文化礼堂都着重考虑本土性、历史性、文化性,在内容上紧扣村情、突出重点,在设计上讲究美学、布局合理,让传统的乡土文化活生生地呈现在村民面前,真正使文化礼堂成为传承乡村文明的主阵地。”春晓街道党工委委员王婉洁说。
文化礼堂不能只见房子,不见活动。随着春晓文化礼堂建设进入提质扩面增效的新阶段,“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内容常新、队伍常驻”的新运作模式正在逐步推广。
从最初村民简单的自娱自乐,到精心策划每个节目,村民对文艺的态度越来越认真。每到重要节假日,各村文化礼堂里上演着各类文艺表演,一大批本土艺人、民俗节目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我们的村晚”更是成为各村文艺爱好者争相想上的舞台,一年年下来,节目越办越精彩,越办越红火。“现在,阿拉酒局牌局都去少了,大家都抓紧时间排练节目,上台表演呢!”三山村村民赵阿姨乐呵呵地说。
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在春晓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还从中涌现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心爱我的家》、《窗外泉水叮叮咚》、《民丰村村训》……不仅斩获了诸多奖项,还“走”出春晓,在省市区级的大舞台上演绎。车子灯、咸昶戏灯、慈岙纱船……颇具“春晓味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次次表演中得以传承、鼎新、铭记。
在风尚故事会、微型党课比赛等主题宣讲活动中,各村文化礼堂培育出刘纪惠、郑国定、刘国梁、傅美芳、邵福达等骨干宣讲员,由他们创作的《我们身边的“老炮儿”》《医者仁心》等优秀故事,取材于身边事、讲的是身边人,叙述方式“接地气”,受到了村民的广泛欢迎。
崇德向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年,“最美春晓”系列颁奖典礼借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的契机,各个工作岗位上的“最美”人物依次上台领奖,在镁光灯的照射下,美丽放大,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陋习,树立向善向上的民风。
歌声唱响了,群袂飞舞着,生动演绎着……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场简单的文艺演出,更为可喜的是,这些年在文化礼堂“种”下的“文化”,已经长出枝叶,向外输出乡村文化了。
“一村一色”文化致远
最是文化能致远。近年来,春晓街道把文化礼堂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标准更高、品味更好、传播更广。随着“一村一色”、“一堂一品”的打造,春晓的文化礼堂如散落在各村的明珠,熠熠生辉,辐射周边,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新亮点。
三山村的几处文化礼堂重点从青少年教育入手,提炼了“六廊”丰富的展陈内容,开辟了新农村展厅、石艺馆和茶艺馆“三馆”作为青少年活动特色场所,使文化礼堂兼具文化传承、培训学习、教化熏陶等功能。同时结合“春泥计划”,寓教于乐,令农村青少年目睹家乡建设、了解历史人文、学习道德新风,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育道德情操。
慈岙村的“慈孝文化”就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种传承。该村以王氏宗祠为载体,打造以“慈孝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礼堂活动阵地,不仅发动热心的老党员和“蒲公英宣讲团”宣讲员,通过讲述村民们身边的事例,传播正能量,而且鼓励村民自己“上台讲”,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如今,“大树下故事会”已经声名远播,类似“夸夸我的媳妇我的婆”等原创主题的家风故事会,已经拥有了一批忠实“听众”。从慈岙还走出了一批农民书法艺术家,连续多年举办书法展览,用优秀的画作增强村民的孝德意识。
民丰村文化礼堂则利用民俗文化活动的基础,提炼村庄精神,新建特色展陈,为乡村旅游增色添彩。作为区内的乡村旅游先行村,民丰把不大的一个村庄做出了很大的一个平台,“角角落落都要利用、特色资源充分挖掘”成为该村出彩的原因所在。从周氏宗祠到文化长廊,从老石磨到村中心广场,每一处都有文化、历史和民俗的沉淀。看传统农具展、做传统糕点、听老先生讲课、体验农事活动……在这里,村民是文化的传播者,游客是文化的体验者,各色文娱活动使乡村旅游热度不减。
昆亭村重新修缮了晚清文人刘慈孚的故居,作为文化礼堂的延伸部分,故居和沿线的墙绘作品,形成了长达1公里的家风家训传承基地。该村还以刘慈孚故居中的“爱幼三益堂”为平台,开展未成年人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让家风家训、敬老爱幼等内容得以别样演绎,让中华传统美德在实践中源源不断地传承。
干岙村文化礼堂的特色定位为海涂文化。曾经,这里的人们依靠大片海涂,养殖海产,养育子孙,海涂文化所代表的勤劳、包容、坚持的精神,至今仍深深刻在村民的心头。走在文化礼堂的楼道里,“笑脸墙”上的张张笑脸是来自村民的热情欢迎,也折射出民风淳朴、邻里关怀的良好风尚。2016年,由于注重保留及弘扬传统民俗文化,该村文化礼堂的影像还在浙江新闻联播亮相。
小空间里有新名堂,大舞台上有好风尚。一台台乡村大戏,由点及面,由表及里,不断延伸,秀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亮出了新农村的新面貌,筑起了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