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提升技能价值是职业教育的使命

作者:卢双盈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7日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实在是一句令所有职教人兴奋不已的箴言,习总书记给予了技能人才最大的肯定和激励。党中央的要求、时代的需要、职教的魅力,赫然昭示在世人面前。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核心是要聚焦到提升技能的品质与价值上来。技能,既是职教的灵魂,也是职教的风采。

  提起技能,任何人都不陌生。知识和技能就像一对孪生子徜徉在所有教育领域中,如影随形,互为表里。但有一个反常的现象,技能一旦突兀地生长在职业教育的园地上,一下子就变成了似乎与知识相斥的“孤儿”,失去了在一般教育语境中的地位和光环。因为职业教育的生发基于体力劳动者也需要教育,而鄙视体力劳动是自古延续下来的社会现实,“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古语只是揭示了这种现象,社会层级在教育中折射出的劳动观、价值观,才是其本质所在。

  早在一百年前,黄炎培先生就敏锐地发现,中国教育问题的症结是教育与职业的脱节或分离,他提出“教育与职业沟通”的新思想,极力主张改革普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改变传统教育生存发展的形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积极的职教政策,职业教育坚持需求导向、就业导向、能力导向,经过三十多年“蹲苗式”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为技能型人才培养闯出一条新路,并初步具备体系化成长的实力和条件,实现了职业教育从层次向类型的彻底转变,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制度的诞生,从体制上破解了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职业教育取得了充分发展的身份证、通行证,也给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带来前所未有的获得感。这是教育发展的选择,是教育观念又一次深刻的变化。由此,一个带有规律性的推论变得清晰起来:各类人才都需要相应的教育来培养,各类趋于成熟的教育都应建立自己的发展体系。

  在现代职教体系下,技能没有被歧视的理由。知识与技能共同构成人类文明成果和基本的教育内容。从二者的关系看,技能是知识熟练运用的形态,也就是看得见的、有速率感的知识。在技术工人身上,技能更是他们的看家本领,规范、熟练、精准的操作,是一种活生生的能力。技能伴随着人身心的各种活动而发生,表现为动态性、变化性、不可复制性,不同于符号化静态的知识,教学中技能特别是操作技能的形成需要更大教学成本的“练中学”、“做中学”。

  所以,把技能劳动简单化是极其片面的。例如,高科技的航天器,那么一个庞然大物上天,既需要科学家精妙的构思运算、工程师精准的设计模拟,但同样离不开技艺精湛的工人那双灵巧的手参与制造,有时培养一个高水平的技师难度更大。在激励万众创新的当代,需要数以亿计生产一线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与生产上游的科技人员协同创新,一个个大国工匠动人的故事就是明证。

  还有,把技能养成单纯经验化也是片面的。掌握复杂的技能没有一定的理论不行,而且越是高精尖的技能也越需要多方面的理论融会贯通。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技能需要与知识相匹配,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也是有系统、成体系的。职业教育的高移发展不是从侧重技能转向知识,而是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提升。试想,一个小学生成为学术博士需要二十余年的教育塑造,难道一个小学生成为一个“技能大师”就可以简化其培养吗?培养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培养的过程不能违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广义上讲,教育是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和各类人才的成长服务的,不是知识型、科学型人才的专属,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高层次职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

  建成制造业强国,需要培养大批技能全面精湛的人才。在机器普遍替代人力的现代社会,有人将技能人才异化为机器的助手或侍者。但作为机器的制造者,人永远是机器的主人,操纵好、管理好、维护好现代复杂的机器装置,同样需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不同角色的人才是互补的,技能及其人才非常宝贵。在生产生活中,科学、技术、技能三者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共生的、互促的整体,在共同的目标下扮演着劳动分工不同的角色。对于相应人才的培养,理解为因材施教可能更加符合教育的本意。职业活动总是指向实践的,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服从和服务于职业实践。任何实践都离不开技能,技能是效率、是质量,也是劳动之美,崇尚技能、强化技能、培养技能正是职业教育独到的价值所在。

  (作者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