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我国再次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投入 达13.9亿元

来源: 央广网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5日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当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老龄化趋势严重,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格局正在加剧,“无人种地”,已经是当下无法回避的现实。

  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同年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了100个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目的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这个既迫在眉睫又事关大局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农业的未来,国家的粮食安全,就寄托在新型职业农民身上。

  就在前几天,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会在江苏苏州召开,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透露,今年国家再次加大了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投入,达到13.9亿元。这次会议还传递了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哪些重要信息?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又在哪里?

  黄必文:我是个农民,但是大多数人见到我都说我不像个农民,我能理解,大家对农民的理解都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皮肤黑黑的,满脚黄泥,但是今天我的皮肤没有那么黑,衣着体面,和传统的农民形象还是有点点差距,这是因为我是一名新型的职业农民。

  在27日到28日召开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会暨农广校工作会议上,来自广西南宁武鸣区罗波镇联的新型职业农民黄必文,在做自我介绍时,将自己定义为一名“新型的职业农民”。

  来自广西农村的黄必文1998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机关,一干就是10年,由于不甘于生活的平淡,他选择下海,到广东东莞做生意。

  黄必文:在东莞的几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工业化城市所带来的生存上危机。2010年,有一次,我吃了农残超标的蔬菜,我上吐下泻,住了一个星期的医院,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萌发了一个想法,工业化的社会和高品质的生活是多么需要绿色健康的食品,我在想,如果我能让身边的朋友吃到安全健康的食品,一定大有作为,一定是件很有意义事情。

  2014年,黄必文带着在东莞打工几年挣来的钱回到家乡,在老家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种植富硒水稻和马铃薯、蔬菜,就这样,在离开农村多年后,黄必文又回来当了一名农民,然而初次尝试农业,黄必文却遇到了创业之初未曾想到难题:

  黄必文:2014年,我第一次种了800多亩的土豆,每天雇100多个工人,工人积极性不高,又找不到专家技术指导,亩成本比原计划多了800多元,再加上销售渠道没有打开,当年我就亏了一大笔钱。2015年,上半年我又种了1000多亩的富硒水稻和300多亩的蔬菜,还是找不到好的专家,因为病虫害防治不过关,我又亏了一笔钱,我发现,现代社会要当好一名农民,已经不是一把锄头,一袋种子就可以做农业了,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技术和市场经营能力,但这些技术去哪里获取,我又能去哪里找到好的专家呢?

  就在黄必文一场彷徨的时候,他在广西当地的报纸、电视和网络上看到,广西农业厅发布的一条消息,就是从2014年开始新型职业农业培训工程,要在广西范围内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黄必文:这真是瞌睡碰上了枕头,我马上报名参加了南宁市武鸣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之后有参加了广西农业厅和广西大学农学院举办的现代青年农场主,这些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我学到了马铃薯、富硒水稻和蔬菜的科学管理办法,以及机械化、标准化等现代农业的管理方法,了解了政府的扶持政策,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和青年农场主朋友。

  广西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里还成立了由300多名专家成立的导师队伍,让每一名培育对象都获得了手把手的指导,黄必文原来碰到的很多难题,在专家老师的帮助下,迎刃而解:

  黄必文: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我又种了850亩的马铃薯,1100多亩的富硒水稻,并决定采用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生产,为此我采购了5台拖拉机、5台马铃薯播种机,3台马铃薯收获机,4台插秧机,2台稻谷收割机,以及2台稻谷自动化烘干机,通过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管理,亩产比2014年提高一倍以上,2015年当年我就赚了100多万。

  现在,黄必文已经是经南宁市武鸣区人民政府认定的高级新型职业农民,也是广西农业厅培育的现代青年农场主,他的农业园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着。

  从大学生到公务员,再从公务员到经商者,最后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黄必文的身份跨越,让人惊叹之余,也让引起深思,随着传统的小农模式正在一步步向现代化的规模化经营转化,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等资源将加速向少数农民集聚,技术密集型农业,也需要知识更快地向农村转移。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

  张桃林:再过10到20年,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但是,总体来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规模不大,结构不优,素质不高,难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只有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快构建一支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才能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张桃林介绍,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职业化是农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今年国家也再次加大了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投入,达到13.9亿元:

  张桃林:我们现在的资金从2014年、2015年的11亿元专项资金,每年培养100万新型职业农民,现在扩大到2016年的接近14亿元,进一步提高补助的标准,提升培训的质量,应该进一步的让资金用的更加精准、更加高效,而且能够把指向性能够更好地得到体现。

  在会议现场,张桃林强调,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大创新力度,落实培育环节,加强资金监管,确保完成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

  张桃林: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发挥好农广校、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职教集团和农民合作社等作用,共同推进培育工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将纳入中央财政项目绩效管理,要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分类考核,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审计,强化绩效管理的引导监督作用,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范围今年进一步扩大至全国8个整省、30个整市和800个示范县,要加强培育对象库、师资库、教材和基地建设,创新培训方式,丰富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升培育质量。要落实扶持政策,促进创业兴业。同时,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

  这几年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支持力度不断地在加大,今年给了13.9个亿,比去年前年都有所增加,这也反映了中央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这一块内容的高度重视,因为对解决“未来谁种地”的问题,这项工作确实是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如何把钱花好,花的更有成效,在这方面恐怕还要做很多的文章,和不断地去探索,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表示,在过去我们的职业农民培训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朱启臻:第一是培训的对象过于泛化,就是培训的这些人未必想当农民,或者是想当也当不了农民,他不具备新型职业农民的条件,所以给他花了半天钱,最后他做的是非农业的事情。

  第二方面是培训内容,是不是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有的内容可能是老生常谈,严重滞后于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所以农民感觉到培训的内容我都懂,我想要的内容又不能给我,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第三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要有一套自己的规律和方法,不能按照现行的职业学校和大学的讲课,这种课程设置,这种教学方法来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所以要创新教育的方法。

  我们在设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抱着书本或者是某项规定不放,设置可以更加宽泛一些,60岁的农民,依然是可以培训成新型职业农民的,因为农民没有退休的说法,70岁身体好,依然在种地,这些人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对农业也有感情,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表示,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一定是要培训认定和后期扶持相结合:

  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仅仅靠教育就能培养出来,需要完善的社会环境才行,比如土地制度,新型职业农民要办家庭农场,要实现规模经营,土地从哪来,这个环境怎样给他创造,需要政府有效的支持,需要资金金融的支持,需要保险的支持,需要完善的科学技术的支持,这些条件不具备,新兴职业农民就很难产生,所以不仅是教育培训,而应该通过一系列的经营情况来认定,然后要给配套的服务和支持,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够生成,否则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就会打折扣,所以在花这个钱的时候,一定要认清楚,不仅仅是教育和培训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培训加上后期扶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