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黄国良和他的家庭农场

作者:吴卫斌   来源: 通城县农业局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9日

  通城县麦市镇麦市村的愚公农场门口立着一块硕大的宣传牌,几行大字格外醒目 “场长黄国良宣言,立下愚公志,三百亩荒山变多娇,敢教无数英雄竞折腰” 。

  黄国良就是这家愚公农场的场长,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他向我讲述了他的创业故事。

  1971年12月,黄国良出生于麦市镇天门村一个贫苦家庭,天门村是个山区村,距镇上有4公里。父母均为文盲,他小学没毕业就回家帮父母干农活,少年时曾有过上大学的梦想,但因家贫成为了泡影。

  18岁那年,黄国良大胆走出大山,到外面闯世界。先后在武汉、珠海、广州市等地打工,因没文化,干的都是苦力活,工资收入也比较低。要想改变家庭贫困的局面,必须创业当老板,这是黄国良在打工生活中揣摩出来的道理。1997年1月,他在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开了一家12平方米的早餐店,因诚信经营,价格公道,生意特别好,早餐店变成了早中晚餐店。一年后,他又盘下隔壁一家日用杂货批发部,开了两个店,请了4个人,成了一名真正的小老板。

  2009年2月,通城县出台了发展油茶产业的优惠政策。黄国良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迅速转让门店,带着40万元的资本回到了家乡。经镇政府牵线搭桥,他承包了麦市村3组罗家窝的300亩荒山,承包期为30年。

  2010年9月,为了劳动方便,他与妻子带着未满月的小孩在山上搭建了一个草棚,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为了节省投入,他没有请机械作业,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就与妻子到山上砍杂草、整山地,上午九、十点钟回到工棚做点早餐吃,再上工地劳动。山上有做不完的活,几乎没有休息日,黄国良却很乐观。黄国良小学没毕业时十分热爱学习,并且有一定的写作水平,他把当时的情景写成了一首打油诗:“肚子咕嘟叫,家中冷锅灶;孩儿闹不休,妻子哄着笑。”后来,他拿着一支应急灯晚上也到山上干活。有人说他是当代的愚公,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将300亩荒山整理成了标准的油茶基地,2011年春季全部栽上苗子,并新挖鱼池30亩,对外招租20亩。

  油茶要5年后才能初步挂果,7年后才能看见效益。每年要投入不少化肥,时间不等人,他及时调整思路,新上一个生猪养殖项目,探索猪-沼-果的生态农业模式。2013年1月,黄国良与正大集团正式签订了养猪合作协议。2003年3月,投入资金60万元在县畜牧局、正大集团的指导下,建设了“550”模式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为节省运费,他骑着三轮摩托车到10公里外的关刀镇拖水泥,回家的路上出了车祸,依然拄着拐棍到施工现场指导。半年后终于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550”模式现代化标准养殖场。2014年3月,根据发展需要,又新建一栋。

  2014年3月,在县农业局、县农村能源办的扶持下,黄国良建成了两口各200立方米的小型沼气工程,并安排县农村能源办、麦市镇农技服务中心的两名农艺师负责结对指导。2015年选派黄国良参加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提高创业信心。

  黄国良,这位新型职业农民,七年的艰辛付出,终于换来了猪伴青山、鱼跃绿水、茶果飘香的美景。2016年上半年出栏生猪1500头,预计全年可出栏2300头,纯收入20万元。年销售成鱼3000公斤,纯收入4万余元。200亩油茶开始初步挂果,去年收获产量1万公斤,今年可收获2.5万公斤,纯收入10万元以上。两个200立方的沼气池已于2014年开始为周边73家农户免费供应生活沼气。除农场自用沼气节省燃料支出3000元外,据调查农户每户年节省开支不少于400元,农户节本增收3万元左右。沼液等有机肥还为麦市二组、三组300多亩水稻免费提供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料,为农户节本增收3万元以上。

  黄国良走科技服务创新创业之路,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被评为2016年全县劳动模范,2014、201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县农业科技应用带头人,被荣获全国农技推广示范户和全省明星示范户等殊荣。

  “接下来我计划再用2-5年时间建成一个特色水产品养殖和林下养土鸡基地,并办一个农家乐酒店。今天我的含泪播种终于换来了含笑收获。”黄国良对愚公农场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