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新型职业农民是怎样炼成的?两位“农民”的转型心路历程

作者:冯国亮 曾群善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3日

  与新型职业农民相比,传统农民最缺什么?“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年仅28岁的梁达明称,他担任当地一蔬菜合作社理事长已经4年,2015年便获得全国新型职业农民的称号。

  与新型职业农民相比,传统农民最缺什么?“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年仅28岁的梁达明称,他担任当地一蔬菜合作社理事长已经4年,2015年便获得全国新型职业农民的称号;“新型农业一定要走差异化道路,走互联网+农业的路子,规划先行、最主要的是解决销售渠道问题”,现在已是三水区一蔬菜种植公司总经理的王法新称。

  近日刚刚落幕的首届佛山“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评选已出炉,梁达明、王法新均成功入选。有趣的是,二人均是“从学校出来的”,选择做了农民:前者2011年大学毕业后,子承父业;后者更为传奇,从一名教授计算机自动化专业的大学老师,因为兴趣,中途改行做了农民。

  在农业生产中,新型职业农民是怎么做的?传统农民如何成功转型新型职业农业?他们的意见,最值得参考。

  样本

  A

  大学毕业返乡当农民,成为合作社“掌舵人”

  梁达明:

  用地产理念开发农田

  高明区杨梅镇丽堂新村。梁达明的办公楼墙上,密密麻麻挂了19块牌子。最上方是单位名称牌“佛山市高明区杨梅丽堂蔬菜专业合作社”;紧挨单位牌的,是由省农业厅颁发的数块奖牌,“广东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广东省菜篮子基地”等;再往下,是由农业部颁发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从学生到农民

  办公楼一楼是会客室,一张茶几、三个沙发环绕,沙发主位可容三人坐,梁达明选择坐在最中间。戴着一副眼镜、端坐于茶几前的,只有28岁的梁达明,更像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但事实上,自2013年担任理事长,梁“掌舵”合作社已有4年。

  没有过多的客套,点烟、递茶、互换名片、坐定后,梁达明直奔主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待会还有点事”。市农业局组织的首届佛山“十佳新型职业农民”结果刚刚出炉,作为31名候选人之一,梁达明成功当选。“对我意义倒不是很大”,去年,梁达明便已当选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去年,全广东省只有2人当选”。

  做农民前,梁达明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一名学生,专业经济学;而做学生前,其身份还是一名农民。丽堂新村是一个移民村,1992年梁达明祖父带队,40多名村民自茂名信宜搬至此处,此后一直以种植蔬菜为生。

  “到现在都还记得,初中、高中时,假期凌晨两三点,跟着家人去收菜。天黑漆漆的,八九个人,每人头顶一个手电筒,露水很重,很辛苦”。“当时村民都教育孩子,努力学习,不要再像我们一样做农民,我父母也是这样教育我”。

  然而,2011年毕业后,梁达明再次选择了当农民。“大城市不好呆,没有房子,一个月3000元,还不如回高明”,甚至在学校时,梁已经想定,毕业后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种果树、开鱼塘等。

  回到农村后,梁达明做了父亲的助手,后者系合作社理事长。丽堂新村的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当时主要是用来解决‘卖菜难’问题,蔬菜批发时,农民之间相互压价,导致恶性竞争”;合作社成立后,合作社负责提供技术、统一采购种子和肥料、对产品统一检测后对外批发。但是,“卖菜难”的问题依旧未得到明显解决。

  父亲病逝、村内其他大学生不愿返乡、社员知识及视野不足,各种因素作用下,2013年,当时年仅25岁的梁达明,被众社员推上合作社“掌舵人”的位置。

  “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销售”,沉思中,梁达明一支烟接着一支烟,身子歪斜、胳膊拄在腿上,好几次坐正舒展一下身子,仍没翘起二郎腿。

  其时,合作社负责蔬菜的统一外销,但仅停留于批发层面。梁达明算了一笔账:以菜心为例,蔬菜批发环节,售价仅7毛钱;批发商专卖至菜农处,蔬菜售价1元至1.5元;最终,菜农卖给消费者时,价格达到3元。“越到末端,价格越高。高中时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但当时没有太操心”。

  “三把火”烧旺销售

  新官上任三把火,梁达明的“首把火”烧在了销售上。吸引年轻力量、组建销售团队、外出一笔笔谈业务,三年之后,“搞定配送”:将由批发为主的销售,延伸至终端环节,变为以企业、机关食堂为主的零售,销售额由之前每月不足10万元,猛增至目前月销售额超过100万元。“把原来的老销售员工全都解散了,新来的人,至少要懂电脑吧”。

  “业务增长得快,其实更主要原因,是受益于食品安全这个社会性的问题”。合作社成立时,已通过自检保证蔬菜质量;而梁达明大大严格了此环节:一方面自检,每天下午五点,进行抽样检测,蔬菜送至配送点后再次检测,将产品连同检测报告一起送给客户;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检测,每周送检一次,并委托外地公司再检,定期送政府主管部门检。“自检报告说服力不强,有没有作假,大家都不相信”。

  “第三把火”烧在了技术培训方面,包括种植、病虫害防治、种子处理、大棚管理等,“每个季度都请专家来讲,我自己一年也要培训十多次”。专业的技术、技术人员,是传统农业转型的最大掣肘,梁达明深有感触。“种了20多年菜了,种植技术老农民都懂,但他不会表达;请专家来,无法解决系统学习的问题,而且不是今天请明天就能来的。今天蔬菜害了虫害,专家下个星期来,菜早都死了”。“另外现在的农业技术人员,含金量太低,一个半路出身的人,学个一年半载,都能把这些技术学会了”。

  生产、销售环节问题解决后,合作社越发具有活力。目前,梁达明已带动60多户合作社成员、200多户周边农户增收。

  与时俱进的创新

  与新型职业农民相比,传统农民最缺什么?“最缺与时俱进的创新,缺乏理念”。如果说将销售环节延伸至终端,老农民尚能理解;但运用房地产理念开发农田,则是老农民绞尽脑汁,也无法想象的。

  QQ农场,梁达明称从2012年底便已开始构思,目前已投入实际运行。“传统农民想的是种植、收获、销售,从没想过用房地产理念去开发”。梁达明又算了笔账:一亩农田约600平方米,若出租做农田,一年只有约1000元的租金;但如果做成市民体验种植基地,一平方米,一月租金15元,一亩地一月收入9000元,一年大约9万元。“土地价值整整提高了90倍,这是传统农民难以想象的”。

  同样,如何运营QQ农场,对于传统农民更是一个全新话题。合作社同时系佛山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基地,根据梁达明的规划,二者可以放在一起做。

  2015年底,梁达明已经对合作社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改革。“分成项目制,包括日常运作、财务等,均由项目主管负责。合作社考核项目成效,但除非出现重大事故,日常运行方面不干涉。目前,已经有了两个项目,包括配送项目、QQ农场项目,相互之间不交叉。此后,项目按计划每年增加一个,总部基地最终要向着旅游观光方向发展”。

  “今年10月中旬,会设置农业青年创业基地。但基地不是为培训而培训,而是要提供实践基地。比如Q Q农场项目,吸纳对农业有兴趣的年轻人,作为合作伙伴一起参与运行。合作社提供技术、场地、政策等一系列优惠,被培训的合作伙伴出一部分钱,一起运行,盈亏自负”。

  对新农民的培训,通过实践方式、而非单纯的授课方式进行;培训的同时,支持基地向着旅游观光方向发展。梁达明称,已经进行过内部测试,证明可行。“更主要的是培训他们的销售理念,这才是最重要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更注重生产环节,对之后的销售环节缺乏考虑;“台湾刚好相反,产品出来后才开始发力,深加工、精准销售等”。

  令梁达明欣慰的是,目前公司已经拥有二十多人的新生力量,均来自高明城区,包括之前的上班族、创业族等成员。“他们为什么来呢?因为看好公司的前景和团队魅力,这儿有最大的激情与活力”。据悉,目前团队中,28岁的梁达明已是最老成员,而最小的成员才20岁。

  样本

  B

  一名大学教师的都市现代农业梦

  王法新:

  走“互联网+农业”路子

  与更像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梁达明不同的是,留着光头,蓄着山羊胡,黝黑的皮肤,配上时髦范的唐装,从外表看,王法新并不像一位农民,反而更像一位学者。9月11日,在近千亩的农场里,已是佛山市三水区澳农蔬菜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他开车穿梭而过,车窗外,辣木树、神秘果、西瓜园等,一一闪过。到了农场入口,王法新看了看表,走了5分钟的车程。

  抢占高端农业市场

  从三尺大学讲台退下,王法新扎根在三水大塘农业园区北部,联合建起了一个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隔着北江大堤,南面是树木浓密的南丹山,如一道高耸的屏障,在阴云雨天中更显神秘,这里早已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在王法新的思路里,这个千亩的农业示范区,也要打造成如南丹山一样的集旅游农业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基地,集特色瓜果和生态餐厅及科研中心近26个规划于一体的大规划新农业。

  从大学老师转变成一位新农民,王法新形容自己是敲打键盘的“农民”,更多的时间里,他都在写方案和规划。“在我心里,还是存在一种农民情结。”他说,早年,在东北,他和母亲两个人,纯手工种下60亩耕地。“我觉得农业需要试着改变,所以我从大学里出来做农业了。”在他的话里行间,身份的转变,似乎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如今,在近千亩的农场里,他带领五六十位工人,开垦着这片农地。“北江南面,是南丹山景区;下游,是我们这片农场。只做农业,我觉得太可惜,要做就做农业链条效应,才有前途。”点上一根烟,王法新说着自己的思路,要做农业旅游区,在地理位置上看,广州佛山,一个小时车程,“这10 0 0亩的舞台,看你怎么演了。”

  在王法新看来,规划思路远比埋头苦干强。他所在的佛山市三水区澳农蔬菜种植有限公司,一开始定位抢占高端农业市场,“电商、会员单位、固定客户,年卡顾客,都是已经固定的消费群体。”

  对于这千亩的农场,王法新形容是在打造一个都市现代农业梦。“对于我来说,转型3年,5年才能学好,如今也只是刚上路。”

  鲜蔬配送私人定制

  从一名大学教师转变成“新农民”,王法新有自己的思路,他说,拿着千亩农场来说,新型农业要走的是差异化产品路子。跟传统农业对比,他觉得,新型农业要走互联网+农业的思路。告别“靠天吃饭”,打开销售渠道,才能突破瓶颈,赢得市场。

  作为农业项目顾问和投资人,他分析新型农业跟传统农业的几个不同之处。他说,首先是金融的投入,“外来资金要到位,有资金才能把农业做成项目,这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农业要告别传统作坊,必须要有资金的支持才能做大;

  “在以前,靠的是规模效应,但现在不是。”他表示,第二方面,新型农业还得靠科技支撑。“新的技术种植,特别是标准化种植。”在王法新看来,以前走规模化效应的种植,这靠的是“土方法”,如今标准化种植,才能带领农业上正道;

  而最重要的一点,新型农业要走互联网路子。“是农业+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农业,这个逻辑要弄清楚。”他说,农业利用互联网,可以做智能的温控,农场进行实时视频,做阳光农场,“这也是放心蔬菜和菜篮子的窗口。”

  对传统农业市场如何走向高端市场,王法新认为,必须要从金融、科技和互联网着手,以前农业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但现在可以进行“掌上农业智能”,转变经营思路,“电商化就是未来的趋势。”

  在王法新印象中,变化最大最深的则是,在珠三角,新型农业可以实现上午采摘,下午配送到家,“鲜蔬配送,完全实现个性化私人定制。这已经是高端市场的趋势,但传统农业实现不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