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安徽】农民工培训:合力推开四重门

来源: 中安在线-江淮时报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9日

  推动国家“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落实,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和农民工培训工作,对于推动我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要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做实做好,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工自身的积极性,形成合力——

  技能提升:安徽农民工培训现状

  有关统计表明,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农民工总量为1850.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320.3万人,其中,省外960.9万人,省内359.4万人;就近就地就业和从业6个月及以上529.9万人。

  十多年来,我省农民培训随着形势变化主要历经三个阶段,进行了两次转变,一次由以外出务工农民培训为主,向以农业技术和为农业发展服务的二三产业农民培训为主转变,促进了农业转型发展;另一次由培训农业生产技能,向全方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和农民工培训工作,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启动了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配套文件,从激励措施、经费保障等多方面进行细化落实。

  据省农委介绍,我省大规模培训农民从2004年开始,历经三个阶段。 2004—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阶段,2009—2013年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阶段,2014年至今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阶段。 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我省88个县实施,其中部级项目县24个,省级项目县64个,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5707人,认定3200人。

  与此同时,全省各级人社部门以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者、在岗农民工为重点,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目前,全省共有技师学院23所,技工学校62所,公共职业训练基地111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954个,农民工创业园350个,年均培训农民工规模在40万人左右。相关资料显示,近四年,全省累计有127万名农村劳动者参加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56万名在岗农民工经培训提高了岗位技能;近20万农民工参加了创业培训,创业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7万余名农村青少年系统地接受了技工院校教育,大大提升了农民工素质,促进了就业创业,培养了大批企业急需的产业工人和转型发展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截至2014年底,全省技能劳动者总量增至382.8万人,较“十一五”末增长20.4%。农民工已成为我省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

  四重门槛:农民工培训呼唤突破

  省农委调查显示,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同农民工培训一样,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培育工作进展不协调、不平衡,好坏差别比较大,根源主要是培育针对性不强,教育培训实效性不够。二是认定管理工作相对滞后、政策扶持落实不够到位。三是培育资金少,影响培育进度。比如农业部给我省增加培育资金,但省财政2014年仅安排资金3050万元,与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1个亿资金相比,差距甚远,要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到2020年培育20万新型职业农民任务,难度很大。

  省总工会副主席许晓东介绍,据省总工会调查,就我省情况来看,农民工技能培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技能水平影响收入现象比较普遍,近半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的需求比较迫切,但受诸多因素制约,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企业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好。从总体情况来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国有企业好于非公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好于中小微企业。在企业开展的培训中,多数是开展劳动安全、产品质量、操作规程、厂规厂纪和职业道德等培训,对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的不多。三是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实效性不够。大多数培训机构将理论知识作为培训的重点,而且部分培训从教材内容到教师授课均与企业和市场需求脱节,教学枯燥乏味,农民工不愿学。四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职工(农民工)技能培训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但是由于宣传不够,许多企业和农民工对政府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鼓励政策不了解。同时,督导检查不到位,不能发挥激励约束机制导向作用,对一些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将职工教育经费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的企业,未能进行有效约束和惩戒。

  省政协委员、马钢集团公司工会主席张晓峰也认为,目前制约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一是存在国家、企业、农民工阶段性利益不一致的矛盾。二是存在技能培训时效性和实用性不确定的矛盾。三是存在投入与产出不同步的矛盾。因此,有些企业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存在“为他人做嫁衣”的心态,不愿意投入精力和资金培养自己的高技能工人队伍。

  省政协委员,芜湖市人大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韩卫民更是表示,从培训的绩效情况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不满意”:培训对象不满意、培训机构不满意、企业对培训不满意、管理部门不满意。

  合力推进:为安徽发展育人才

  韩卫民说,要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做实做好,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工自身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他为此建议,完备农民工技能培训相关政策,大力支持社会组织提供形式多样,灵活管用的技能培训。制定激励企业开展好职工在职培训的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积极性。制定激励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措施,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适合自身需要的培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省职业教育。

  张晓峰也认为,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首先需要政府引导。既要把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同时要在政策支撑、法律约束上加大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扶持。其次是企业要尽责,认真组织实施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个人也要尽力。要加强宣传,引导农民工牢固树立起“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梦想”的市场化就业意识,改“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

  阜阳市政府负责同志在总结当地农民工培训的经验后建议,加快推进农民工培训,一是要进一步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制定完善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约束机制,加强绩效考核,坚持奖优罚劣,提高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要进一步激发农民工培训热情。指导企业完善和落实农民工技能培训结果与职级晋升、工资福利等相挂钩的激励机制,研究解决农民工参学工学矛盾,切实提升相关工种补贴标准,有效增强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培训机构的规模化、专业化程度。鼓励培训机构按照市场需求,扩大自身规模,提升教学质量,切实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实力大、专业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主体。四是要进一步整合政府管理资源。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分散的资金和资源集中起来,改变多头管理现象,有效凝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强大合力。

  省总工会则建议:对有关政策规定进行修改完善,放宽初级工技能等级鉴定初中学力证明的条件,打破学历、资历和身份限制,注重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按照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将社会急需的工种纳入政府工种目录范围,建立科学实用动态的工种目录,尽可能把企业需求的工种纳入补贴范围。督促指导企业完善和落实农民工技能培训结果与岗位(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相挂钩的激励机制,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和晋升路径,充分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教育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把企业履行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主体责任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统筹协调,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协同、企业与农民工积极参与的技能培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