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北京】农民工继续教育资源潜力开发的数字化之道

——基于对农民工读本现状的分析

作者:宋瑾   来源: 出版发行研究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5日

  一、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

  作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工直接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城镇化进程,农民工进城务工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近三亿人的城镇化。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农民工群体数量大、综合素质低已成为社会刻板印象,各级政府力图通过对农民工的各类培训来改善这种状况。由于现有培训侧重初级教育,服务于“先培训后就业”的目标,对进城后的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明显不足。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较其父兄辈呈现明显提高的趋势,在知识需求方面也体现出独有的特点:多数达到高中或初中文化程度,生活负担较轻;工资期望值更高,对工作的环境、条件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更为关注,融入城镇的需求更为强烈。按照中央的部署,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积极推动农民工享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概括起来为“十有”,即:进城有工作、上岗有培训、劳动有合同、参保有办法、报酬有保障、维权有渠道、住所有改善、子女有教育、生活有文化、发展有目标,使大多数农民工经过技能提升培训之后成长为技工,使有条件的农民工逐步实现市民化,成为新市民。①政策方向明确,但在执行上还有一定难度,按照现有的继续教育模式来看,每年最多能完成一千万人的继续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已从现在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存的局面中有所体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指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农民工普遍存在的加班意愿显然有利于增加收入,但同时也使他们不太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培训,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获取知识的需求。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除了由政府组织完成之外,农民工的自主学习也是关键的一环,当新生代农民工因各种原因无法使用常规继续教育资源时,开发新的资源使用模式就有了一定的探讨价值,而继续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项。

  新媒介的发展已然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困境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对浙江、安徽、江苏、广东、贵州、河南、四川等7省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近100%的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手机,很多人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②因为廉价和便捷,手机已经成为农民工获取信息的主流终端。一些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年轻工人在工间休息的短暂几分钟里也会埋头摆弄手机,由于缺乏对其他主流媒介的接触,他们对手机的依赖度比大多数的城市白领更甚。从媒介接触频度的角度来看,利用手机发展数字化出版进而提升农民工接触继续教育资源的概率,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但大量农民工下班之余无所事事的现实也说明平台上还缺乏对农民工有用的教育资源。

  电子图书资源理论上的无限性能克服农民工无书可读的困境,但数字出版资源的建设还须加强。作为成本最低的娱乐方式,农民工闲暇的时间多用在手机电影或小说上,色情、暴力、玄幻等主题仍然占据主流。人们选择媒介的行为是基于预期信息量而定的,当农民工在手机的有限选择中很难接触到对自己的成长教育有帮助的读本时,他们就放弃了在此平台上的自我教育。

  二、对现有农民工读本现状的调查分析

  事实上在政府主导下,各地已出版了大量的农民工读本,但据笔者走访各书店所得,这类丛书基本没有上架,在实体书店难觅踪影。这种情况说明农民工基本不进书店造成此类书籍积压而下架,同时也意味着出版资源的浪费。一方面是已出版的农民工读本的无效传播,另一方面却是农民工无书可读,这样的悖论说明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台错位。农民工因工作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很难通过常规的销售平台例如书店获取教育资源,而他们主要依赖的数字平台上又缺乏此类资源的提供。

  笔者通过网络平台对现有的农民工读本作了系统的取样和梳理,争取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出错位的现状。本次调查基于网络书商的信息进行分析,对产生于实体书店的购买和消费未能统计,不可避免有偏颇之处,但从趋势参照的角度来看仍具有一定的参照性。因为网络调货系统的便利性,理论上在一家网络书商处就基本可以找到现存的所有的相关图书资源,几家主流电商的书目早已体现出了某种程度的共享性,甚至连网络售价都通过软件比对保持一致,因此选取一家影响面较广、宣传量较多的电商就具备了一定的参照性,而这种数据优势是一般的实体书店难以企及的。

  本次样本选择过程如下:在京东商城的图书频道中搜索关键字“农民工”,在得到的3236条结果中选取定价在0~19元区间的商品后得到2105件商品。在进行了相关性的排除和选择后,重新确定了实际销售价格为10元以下的抽样标准(就现在的码洋而言属于低价位,但就农民工偏低的消费水平而言,10元仍然太贵,但尚能接受,因而这个价位标准较为符合实际),据此筛选后得到了183个有效样本,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和参照性:以安徽科技出版社为代表的25家出版社仅应景式地出版了一本相关书籍,并无出版丛书的计划;以煤炭工业出版社为代表的4家出版社分别出版了2~3本相关书籍,也没有丛书出版计划;以成都时代出版社为代表的4家出版社已出版了2~3本不等的相关书籍,但都有丛书出版计划;以四川教育出版社和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为代表的10家出版社已分别有了5~24册书籍构成的丛书;唯一的例外是江西人民出版社,在已经出版6本相关书籍的情况下却并无丛书计划。

  基于此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了现有农民工读本出版中的几种怪现象:

  1. 波及面广,延续性差。由上文分析可知,这些书由44家出版社出版,其中25家出版社只出版了一本相关书籍,意味着57%的出版社缺乏出版积极性,不成规模,没有计划性,属于响应政府号召的偶尔为之。通过对书名的分析,有14家出版社的教材呈现系列丛书的特征,但有一家出版社的系列丛书只出了两本,有三家出版社的系列丛书只出了三本,延续性体现得不充分。从总体来看,各出版社更多地关注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养,在有系列丛书的14家出版社中有9家的丛书都是技能系列,少有涉及对农民工素质培养的话题。

  2. 真实评价少,有效性存疑。183本书中,没有读者评价的达111本,占到了61%,从数据上来看属于没有销售,出版资源的有效性堪忧。虽然考虑到很多农民工没有在网络上买书的习惯,数据有不准确的地方,但一叶知秋,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这类书籍的受欢迎程度。有的书籍虽然有一两条评价,却常常达到满意度100%的标准,不排除作者自己炒作评价的可能性。但符合农民工真实需求的书籍还是会大受欢迎的,例如《建筑业农民工入场安全知识必读》有45条评价就具备一定的可信度,体现出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度。

  3. 主题的重复性和集中性。从书籍主题的选择来看也体现出了很强的重复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主题:(1)普法维权。与农民工普法维权主题相关的书籍多达23本,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工资低、欠薪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农民工自身素质较低,组织化程度较低,他们在城市中很难正常行使民主权利,权益频受侵害。 (2)就业指南。与务工就业指导相关的书籍有19本,各地政府组织的农民外出务工前的指导成果体现在此处,这类书籍更多的是以辅导教材的形式出现。农民工大多自行外出,寻求老乡帮助寻找工作,他们进入城市后面临就业信息不畅、中介收费高的问题,这使得政府的努力流于形式。对部分读本的内容分析显示,大部分的指南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性,这也许是其被闲置的主要原因。(3)安全教育。这是另一个热点主题,鉴于很多单位要进行岗前安全培训,集体采购的可能性大,利润率相应较高,出版社的动力应源自此。另外,这类书籍主题的行业偏向非常明显,与建筑行业相关或相应工种安全相关的书籍多达49本,占总样本量的27%。这一方面说明建筑行业更重视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因而集体采购量较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农民工就业集中在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的基础工种,在职业体系中居于较为底层的部分。(4)城镇化。从分析可以得出,融入城市生活也成为新的主题,此类书籍在本次抽样中占到了7本,表明了一种新的趋势。这一方面与国家城镇化的号召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农民工定居城市的现实需求。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身份转换困难,绝大多数企业无法把他们当作稳定的产业工人来对待,他们无法实现在城镇安居乐业。他们缺乏社会保障,基本享受不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如子女义务教育。但此类问题在这些读本中并未找到明确的答案,很难做到让读者满意。

  为了比较此类读本的数字化转化率,笔者同样在京东商城的数字化读本频道,以关键词“农民工”搜索得到结果184条,与3236条的文本结果相对照,转化率约为5.7%,利用率明显不高。经内容排查后与农民工读本特征最为接近的数字化读本只有12本,如下表所示:

  而其中与之前提及的183个样本中完全一致,直接转化为数字化读本的结果只有一条,即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农民工就业指南》,有效转化率为0.5%。考虑到样本有一定的价格区间,在所有12本书籍中,拥有纸本的为5本,但与2105件的总样本相对照,转化率则低至了0.2%。

  三、继续教育读本数字化的可能性

  一厢是大量的书籍出版无人问津,一厢是电子教育资源供给的聊胜于无。由于现在大部分的数字化读本都可以在安卓系统中阅读,而绝大多数的智能手机都应用了安卓系统,对主要通过手机实现媒介接触的农民工而言,转化可用的教育资源是当务之急。农民教育读本的数字化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之前提出的一些问题。

  1. 要点式的常识可以满足碎片化阅读的需求。数字化读本使阅读可以零散进行,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农民工在手机上阅读不需要到固定的场所,阅读时间也呈碎片化分布,可以在工间休息、吃饭、睡觉前的任意时间点进行。手机屏幕的限制决定了内容的短小性,要点式常识普及具备了非线性、上下文相对独立、整体完整性等特点,恰好与农民工相对有限的学习精力相吻合。

  2. 数字化读本的价格更为低廉,更符合农民工的消费水平。据下表中数据可知,数字化读本定价在2元以下(含2元)的占到50%,一般为纸本书定价的 1/10。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民工每月的话费集中在100元以下,农民工的月话费额度给数字出版物的价格制定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要依据受众的实际消费情况对数字出版物进行价格制定。综合来看,以农民工为主要受众的数字出版物定价要适当,要符合受众的信息接受水平和经济购买能力。一般来说,2元以下的定价是较容易接受的价格。鉴于政府在农民工再教育方面有相当的投资,着力选择一些优秀丛书进行经费支持使其成为免费读本应该更为有效。

  3. 出版资源潜力的再开发。现有的一些读本内容建构已经比较成熟,需要的只是形式的转换而已。以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的《农民工技能培训系列丛书》为例,就已经包括了餐厅服务员、保安员、电动缝纫工等21个工种,涵盖了从低级技能的混凝土工到高级技能的市场营销的各个层次,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技能体系,所需要的只是资源的转化和再利用。这套丛书出版于2008年,已经关注到农民工融入城镇所需的技能,具备相当的前瞻性,但遗憾的是网上销量几乎为0。这样的出版资源的闲置是很大的浪费,如能通过转换为数字资源的形式实现潜力的再度开发,不失为一种良性互动。这样的优秀丛书国家只需适当地给予一些补贴促成其实现免费资源共享,相比重新开发相关电子资源更为经济实用,也避免了重复开发的浪费,从各方面综合衡量都是好事。

  4. 数字化读本传播的广泛性。虽然在对单个读本进行转换时要费些周折,但由于继续教育读本关注的是农民工共同关注的发展主题,考虑到近三亿人的农民工群体,传播面和传播量都极具潜力。一个好的读本有可能影响很多人,尤其是常识性的知识更能影响一代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花点力气打造好几个精品数字教育读本系列更有意义。为方便一些不会上网的农民工,一些要点式的常识可以通过短信平台的方式进行推送,覆盖范围尽可能拓展至最大。只要提供的数字化内容能够满足农民工的真实需求,农民工通过此平台获得比其他途径更多的有用的数字资源将会增加他们的使用量和黏度。

  四、数字化只是另一种形式

  受众的文化层次、政府的干预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变化都会影响受众对教育资源的接受。在农民工继续教育读本的数字化转换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性,避免无意义的简单重复,要有所侧重地进行。过去各出版社在农民工教育读本的出版问题上以政策导向取代了受众导向继而影响了出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事实上受众对教育资源的接受常常取决于从中获得的实际利益,从学习行为理论来看属于直接诱因的影响。各出版社应注意到读者的此类需求,注意在教育读本中增加成功个案的例证以说明教育的效度。

  科技将终结不用智力的劳工,依赖于手机媒介的新一代农民工的世界观将改变企业的文化,使它变得更加民主并能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政府应着力扶持一批长期致力于农民工教育的出版社,对资源优化配置,资金适当倾斜于现有优质读本的数字化,对新报选题严加审核,避免同类型读本重复出版,提高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实效。信息产业最独有的潜力在于它可以将教育成本降低到某种程度,在这种程度上,我们的社会能为所有成员终生提供公开且平等的学习机会。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通信商可通过把优选的数字读本放入免费频道的做法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义务,也可通过政策的支持来降低农民工的阅读成本,提高资源的到达率。

  总之,传统出版业要走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道路,数字化将增强出版业的传播力。许多出版社加大了数字出版的力度,但在版权、界定等方面还缺乏相关规定。民营出版公司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国有大型出版社坐拥大量资源却未能及时转换,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媒体的教化功能决定了其对社会文化将会产生不明显的、渐进的但最终会产生变化的影响。要注意的是,个体在接受信息时会出现极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他们会把各自不同的人生体验融入进去。如果媒介描绘的图景与他们的生活实际一致,则媒体的教化效果翻番,反之则无效。农民工继续教育读本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除了技能教育等基本功能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他们了解社会,提供一个共同的话题,提供一点社会凝聚力。在这一点上我们回到了原点,即内容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