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杨小龙:一个农民工的国家情怀

作者:孙继军 邹明强   来源: 中工网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1日

  在重庆涪陵页岩气田焦页81号平台, CT104队队长杨小龙给记者“科普”了一番。何为CT?CT就是连续油管或柔性油管的英文缩写,它是井下作业的万能管,是打通页岩气地层与地面通道的清道夫。

  有着书卷气的劳务工杨小龙,工服的上衣口袋里装有一个小本子,那本子密密麻麻记满了只有他自己才看得懂的“天书”。这位90后的连续油管队长,荣登过涪陵页岩气田两百多支队伍劳动竞赛的龙虎榜。CT104,这个队是中石化连续油管第一支“国家队”,杨小龙,就是这个队的“元老”。

  “为国家打工,作为公民我引以为傲”

  9年前,刚满18岁杨小龙。第一次进入室外最高气温达60度以上沙漠,从事地面计量工作。环境恶劣,一同招去的20多个劳务工就只剩下了他一人。在这里是为国家打工!就是凭着这种信念,他一干就是三年,他干过的43口井,有68%的井是高产井,其中8次刷新新疆施工纪录。

  杨小龙起点不高。他说,正因为如此才有向高的欲望。他随时把自己的疑问记在随身带着的小本子上,休息时再去找答案。他说,工作在路上,没有时间发牢骚,没有时间算计得失,更无暇这山望着那山高。

  他参加的缅甸油气测试项目,曾受到缅甸能源部部长的点赞,回国后,面临着是回到新疆他曾熟悉的地面计量队,还是到涪陵页岩气田参加国家示范区更具挑战的产能建设的选择?年轻气盛的他毫不犹疑选择了后者,从“新”开始。

  没有技术,没有装备,国内没有一家干过页岩气水平井的连续油管“国家队”,这个偌大的市场被国外、民营企业垄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发资源,只能 “用市场换技术”。跟着别人学艺,不是那么简单!刚开始,大家只能是在操作时,师傅摸什么,就跟摸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摸?杨小龙总是默默地寻找答案。为了市场,外国师傅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老师傅可怪了,操作时你不能说话,别说提问,甚至你的眼睛都不能老盯在仪表上。”人们大多喜欢上白班,杨小龙偏偏要求跟夜班,他发现夜班时人少,进出操作间的人更少,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他装着若无其事,眼睛一刻也没离开过仪表上数字的变化,偷偷把变化记在手心上,密密麻麻。夜深了,杨小龙就主动顶班,让师傅眯眯眼。师傅挪出位置给了杨小龙。“师傅,那指针老是晃动!师傅数字升了,为什么?”师傅困得不行,就迷迷糊糊地把相关要领说了出来。任职队长三年,他每月有21天在施工第一线,他所参与作业的井先后创下多项施工纪录:焦页44-3HF首次连续油管开关滑套压裂等多项工区新技术的应用,焦页65—3HF井创下连续油管作业最深纪录,焦页22—2HF井创下单井钻磨最多桥塞,焦页63—2HF井创下单井钻磨效率最高。为何这样卖力?杨小龙说,为了国家;作为公民,在这个岗位上,了解了这些后,别无选择。

  “为国家寻找能源,就是我最好的身份”

  “走进石油门,拥有奉献心,苦在离家走四方,乐在油田井成林。”这首歌是杨小龙的最爱。杨小龙的第一个师傅叫邓红兵。师傅带他到沙漠计量站的铁皮房里“欣赏”盆景。这叫千指花,这是沙漠蓝……其实沙漠跟其他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两样,心中不能有荒漠。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师傅告诉他,他到沙漠戈壁快二十年了,地面计量站从无到有,如今可是塔里木地区响当当的品牌。邓红兵从劳务合同工到队长、分公司副经理,如今已是班子成员。杨小龙说,邓红兵是他的榜样。

  身份有时就是体面和尊严的象征。在缅甸,工期完工,大部队撤了,他一个人留下来看守设备。另外三个人来自不同的单位,跟他一样留守,四个人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家。“小龙,你知不知道为什么把看守设备工作交给你和我们?因为我们都是劳务工。”杨小龙也曾为“身份”困扰过,同伴们为什么纷纷离职很大程度是太看重身份了。“你是在说身份吗?为国家寻找能源的人,这身份还不够吗?”一句话让大家振作了精神。上亿元的设备在杨小龙的看管下完好无损。这一年,他这个无身份的劳务工被评为公司的十佳员工,无差别福利让他看到了希望。

  有了缅甸五个月的动手经历,杨小龙已经把井下测试设备的原理了如指掌。在涪陵页岩气田的施工中,他能够对设备“听”出毛病,看出“故障”。每到设备的保养期,他都要求队里的员工拆、拍、装。他说,装不上,不要紧,按照每一道程序拍了照,依葫芦画瓢就不难,有了这个基本功,施工中才得心应手。2014年下半年,分公司组建了自己的连续油管作业队,三个月后杨小龙从副队长到队长,CT104队先后作业达70多口井,他先后创建了班组教育“技术堡垒”、“操作阵地”,为分公司储备了大量的连续油管操作技术人才,由该队为母体孵化出的另外7支队伍作业井次占了涪陵页岩气田60%以上的工作量。2015年6月26日,CT104队承担焦页30—1HF井投产气井下桥塞施工作业。在此之前国内根本没有投产气井下桥塞施工作业的先例,如何在如此高危的环境下安全准确地座封桥塞,这可是带刺的玫瑰,敢不敢摘,有没有能力摘?这个堡垒攻下来了,意味着这个市场就占领了。既然连续油管是井下作业的万能管,它万能在哪里?在上级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杨小龙团队终于成功座封桥塞至规定靶位,首创国内带压气井投产下桥塞的施工。

  “强大国家,是每个公民的共同责任”

  连续油管分公司白涛基地隔着乌江就是麦子坪,816地下核工程就隐藏在麦子坪云雾缭绕的大山深处。随着国家对816工程解密,这个曾经最隐秘的洞体成了中国三线建设第一洞。为了国家强大,大地把心都掏给了国家,那么我们为这个国家该做些什么呢?四年前的春节,杨小龙从缅甸罗德罗测试项目回国在老家逗留了几天,他跟外公聊起涪陵,老人家咂咂嘴,“你那地方我晓得!好久都没吃上榨菜了。”外公用手比划着,“大头的,裹了一层辣椒面,酸,有味!”这是外公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去年秋,外公走了,他用快递特意给外公“捎去”了两袋大头的榨菜,放在了外公的灵堂前。从小,外公送他上完了小学,他却没有送外公一程。“其实也可以赶回去的,我是队长啊!队在,队长就在!”杨小龙说得直白。

  做石油人的妻子有时比做石油人还有几分酸苦。在别人看来最简单的一件事却成了他们的难事。从缅甸回国,杨小龙匆匆地办完了终身大事。“结婚照呢?”再粗心的人也不会把照结婚照给忘了。照结婚照可要花一天的时间啊,能不能下次回家补拍?就这样,杨小龙赶往涪陵页岩气田参加国家示范区建设。他这个队是清一色的90后,劳务合同工占了90%,要把这支队伍带成“国家队”,他的付出可想而知。妻子从老家安徽到四川绵竹跟承包西瓜地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女儿已经两岁半了。这母女俩也偶尔到涪陵的白涛探亲。“啥时也到绵竹探探亲吧!”妻子告诉他,她住在绵竹,周围的人也见不到这位外乡女的石油郎官,还以为她是被“休”了呢。抽个时间吧,露露脸,拍个结婚照。杨小龙承诺,等今年年底,涪陵页岩气100亿方建成,或12月31日补照,那背景有气龙腾飞最好,你看多有意义。

  杨小龙的妻子在绵竹孝德镇一处临时租用的农舍,教牙牙学语的女儿用紫红的花瓣在地上摆“心形”。女儿想爸爸了,要么就画一个“心形”,要么就用花瓣摆出“心形”。她说,丈夫是为国家寻找资源,这些资源是国家的动力,国家有了这动力,就有可能强大。国家强大了,作为公民,得到的只是倍增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