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扶持农民工“三新” 发展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已经从当年的 “放下镰刀、 拿起瓦刀” 搞建筑, “放下锄头、拿起榔头”当工人,发展到现在组装 “宝马、奔驰”汽车,组装“苹果、 三星、 华为” 手机。 当年的新型劳务大军已经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地处黔北的正安,是我国农民工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30多年前300名娘子军下广东, 到如今创办农民工返乡工业园,印证着 “打工一人脱贫一户,创业一人脱贫一拨,精准就业,精准脱贫”。
经济新常态下, 农民工在劳动就业、工资收入、 产业分布等方面遇到新挑战。农民工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不再是取之不尽的蓄水池。农民工就业正从总量压力为主向就业招工 “两难”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变。这种 “两难”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生产一线的普工招工难反映的是农民工供给的有限性,技工招工难反映的是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技能人才的短缺性,也是技能人才 “短板”的反映。尽管中西部地区务工收入比东部地区一般低近10%, 但由于离家较近, 生活成本低,便于照顾家庭等因素,使得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这也顺应了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需要,促进了东中西部之间农民工的合理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各区域间劳动用工环境的改善和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长放缓,由以往的大幅增长向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入稳步增长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呼唤农民工进入新业态。产业结构从低端转向中高端, 农民工不是简单的由 “二产”为主转向 “三产”为主,也不是原有“三产” 的规模扩张, 而是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而不断催生出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吸引着大量农民工从制造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转向从事第三产业新兴业态。
农民工与生俱来的市场经济特质,与服务业中新业态的出现往往高度契合,虽然农民工以往很难涉足大中城市的商业经营,但农民工从事快递业和乡村网店发展很快。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快递业的崛起。农民工快递员送件数日均达到近百件,创出世界的“超级快递”。鲜活的数据说明,快递业的发展吸引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投入新业态,拓展了农民工就业空间,也可以说是农民工的辛劳支撑着快递业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农民工新增就业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 这有利于吸引贫困山区农民工就业,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新成长劳动力正在成为新增农民工的主要来源。他们的优势是吃苦肯干,踏实耐劳,不足是文化偏低。当全国农民工总体上已进入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阶段时,贫困地区的农民工可以越过早期体力型务工阶段,发挥后发优势,经过政府、企业精准的技能培训,直接进入新业态中。
经济转型中农民工出现 “三新”的发展趋势。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投身家庭服务业、快递业等新业态。近年来,家庭服务业和快递业持续上行,年均吸纳农民工百万人。 据预测, 到2020年, 家庭服务业仍然有近千万人的市场潜力。家庭服务业、快递业作为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相融合的朝阳产业, 服务需求大、 就业容量大、发展潜力大,工资收入较高,行业门槛较低,可以吸引农民工,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工大批进入就业容量大的新业态中就业。
大批优秀农民工技工正在成长为新工匠。新生代农民工二三十岁,年轻又有文化, 正在快速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集中力量对他们进行 “技能武装”和 “速成”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使其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成为 “中国制造”走向 “中国精造”, 乃至 “中国创造” 的宝贵人力资源。 在 “工匠精神” 的激励下,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企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到2020年, 将有1000万人成为高技能人才,带动农民工基本消除新成长劳动力无技能上岗现象。
“五有”农民工返乡创业催生新 “城归”。 我们习惯于将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称为 “海归”, 同样, 我们也可以将经过进城务工经商积累和历练的 “五有” (有点资金、技术、营销渠道、办厂能力、乡土情感) 返乡创业农民工称为 “城归”。 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下,不少地方出现了当年农民工坐着火车进城打工,现在 “城归”开着汽车回乡创业的景象。农民工返乡创业既是有效解决当前贫困地区人才短板的现实选择,更为精准扶贫提供了难得的人才支撑。贵州正安农民工郑传久从广州打工返回遵义正安,率先兴办吉他制造企业,带动凯丰、赛维尼亚、贝加尔等一批吉他企业,形成中国最大规模、世界知名的吉他制造基地,吸纳上万名农民工就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总有一批迎难而上的开拓者, “三新”变化反映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潜能,释放其能量,树立其自信,助推其发展,需要精准施策,给予大力扶持。
要集成优惠政策厚植 “城归”。农民工返乡创业关键要有优惠政策集成效应的吸引,对 “城归”创办各类小微企业或者从事网店、 个体经营, 要将国家精准扶贫、农副产品就地加工、 革命老区旅游开发、扶持小微企业等优惠政策进行集成,集中释放政策含金量的磁场效应。
要开辟 “城归” 创业园区。 “城归”呈现热带雨林那样的聚集生长趋势,贵州等不少地方顺势而为, 集成政策含金量,扶持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针对 “城归”办企业 “三通一平”等难题,可依托现有各类园区, 盘活闲置厂房等存量资源,整合初创期创业孵化基地,聚集创业要素, 降低创业成本。 要探索扶持 “城归”的专项贷款,将金融扶持配置创业资源落到实处。要鼓励扶持城归创业,也要对创业不成功者给予政府技能培训的帮助。
要促进央企在扶贫点和 “城归”有机结合。将央企资金、物资、管理的优势和“城归” 蹲得下、 扎下根的本土优势有机结合,可兴办投资周期长、综合效益好的生态旅游场所, 将以往给钱给物的 “输血”,真正变成因地制宜的 “造血”。
“城归”创业蕴含着深刻的经济体制变革的因素,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富有创新和活力的生力军。拥抱 “城归”,机遇在握、潜力无限,推动 “城归”返乡创业,要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让农民工返乡能够创业、 有业可创、创业可持续。
沧海横流方显农民工本色。正安农民工每年汇回的收入30多亿元, 相当于县财政收入的两倍。为农民增加收入,为城市创造财富,为改革发展增添活力。经济转型不仅仅是设备技术管理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技能素质的提升。目前农民工绝大多数从事中低端劳动,他们改变现状、融入城市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梦想的空间更大。梦想承载希望,成就未来,有梦想,有机会,才能激励农民工克服困难去奋斗,农民工的勤劳与智慧汇集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中,使亿万农民工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最大奋斗群体和受益群体。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