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正安县: 昔日搭桥助雁南飞 今朝引凤归巢兴业
正安县地处黔北,全县总人口65万,其中农业人口56.8万, 农村劳动力37.03万,人均耕地不足0.8亩, 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
30年前, 原正安县劳动服务公司,与当时的广东省番禺县签订300名女青年到该县企业当工人的合同,组织第一批南下打工大军,开创了贵州省有领导、有规模、有组织地向经济发达地区输出富余劳动力的先河。
此后,正安县委、县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强劳务输出组织领导,在提高农民工素质、 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等方面不懈努力。目前,劳务产业已经成为正安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全县农民工的总量、素质和声誉不断提高,活跃在建设新农村、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各个领域,成为增强城乡互动、增进与发达地区交流合作、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助雁南飞 劳务经济成果丰硕
30年来, 正安县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从体力型向技能型发展;就业服务不断扩大和加强,城乡统一的就业体系逐步完善;农民工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各项政策全面落实。
劳务输出态势实现新发展。 近年来,正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人数,由小群体外出务工向大规模劳务输出转变。2006年, 正安在外务工总人数16万人,至2016年底, 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23.7万余人,增长48.1%。
劳务输出经济实现新突破。正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时间持续延长,所从事行业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从而使劳务经济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务收入由2006年的15亿余元发展到2016年的33亿余元, 增长120%。 务工人员月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900元增加到2016年的2800元,增长209.7%。
劳务输出质量实现新提升。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由分散型向有序型的转变, 有组织输出人数由2006年的0.17万余人增加到2016年的0.96万余人, 增长了464%。2016年, 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5万余人次, 务工人员的素质实现了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2007年, 正安被国家劳动保障部命名为 “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 正安“尹姑娘” “珍汉子” 被授予 “全国优秀劳务品牌”。2010年, 正安被国家人社部命名为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
引凤归巢 雁归经济蓬勃发展
近年来,正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不少外出农民工带着在外所学专业技能和积攒的资金返乡创业,开启正安劳务经济锦凤还巢新篇章。 2017年, 正安入选第二批返乡创业国家级试点县。这不仅促进了劳务经济的转型升级,更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 全县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养殖业、种植业、加工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为主,呈现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数量逐年增加,特色产业发展数量和规模不断加大;返乡创业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返乡创办企业联动发展,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等特点。
“雁归经济” 链式效应突显。 2013年以来,该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累计达1.3万余人, 创办企业、 合作社、 个体经济实体等0.76万个, 实现产值近25亿元,促进民营经济、现代服务业的底层突破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雁归经济”带动就业4万余人,帮助66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雁归经济” 助推新型城镇化。 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多在交通便利、经济活动较集中的城镇周边或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创业,促进了集镇的人员聚集,基础设施配套、餐饮服务业等发展,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成功引导1087名空巢老人、 留守儿童、 留守妇女家庭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
扶持引导 返乡创业效果明显
正安县把引导和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采取多项措施,鼓励正安籍人才回乡创业。
服务引导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 正安县将返乡农民工作为创业培训的主体,自2013年以来, 组织1200余名农民工参加创业培训。 该县切实加强创业指导,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项目信息、 开业指导、 小额贷款等服务, 以及工商、 财税、 资金、 户籍管理、 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咨询, 及时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中遇到的困难, 激发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 涌现出一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先进典型。
落实政策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正安县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出台 《开展 “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大行动”实施意见》等系列创业促进就业文件,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保障。 自2013年以来, 该县给返乡创业的1078户农民工发放贷款8980万元, 兑现贷款贴息1270余万元, 对符合创业场租和一次性创业条件的345名返乡创业农民工兑现补贴,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难问题。
完善体系保障农民工返乡创业。正安县建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 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权责明确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协调机制。该县在安场镇规划创建瑞新工业园区,以绿色轻工业、新兴产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形成 “以吉他制造为主的文化产业园、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园、以大数据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以新能源汽车制造为主的智能科技园”的产业布局,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搭建平台。截至目前,园区入驻返乡农民工创办规模以上企业72家, 带动就业1808人, 解决540名贫困人口就业,1780人实现脱贫。
搭建平台 助推全县脱贫攻坚
近年来,正安连续从东南沿海引进多家吉他制造企业落户正安, 打造 “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 以吉他乐器制造为主导的文化产业,成为全县脱贫攻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正安县劳务输出30年来,20余万名长年在外务工人员中,约有4万人在沿海吉他制造企业务工并掌握乐器制造技艺。他们中有技术工人、管理人员,拥有一定资金,掌握生产销售资源,为正安引进发展吉他制造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
“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 自2013年开始建设, 迄今已建设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入驻和引进吉他生产及其配套企业26家, 目前已自主研发并注册 “格拉苏蒂” “523” “0851” “0818” 等多个吉他自主品牌。 2015年, 产业园生产销售吉他150万把, 实现产值15亿元, 创税4500万元, 解决就业2122人, 带动1688人脱贫。 2016年, 产业园的收获比2015年翻了一番, 还解决了5300多名留守妇女、 留守儿童、 空巢老人的亲情缺失问题。如今,各家吉他厂95%以上的务工人员均为返乡农民工、留守妇女。产业园发挥了 “大产业带动大就业,大就业带动大扶贫”的积极作用,实现 “一人进厂,全家脱贫”。
据统计,吉他企业除了直接吸纳精准脱贫户700余人, 还可吸纳精准脱贫户200人在园区附近从事服务业, 带动800人脱贫; 同时在精准脱贫户中发展电商65户,带动300人脱贫。
正安县明确定位:将正安建成全球最集中的吉他制造基地,同时全力实施吉他工业、 吉他文化、 吉他旅游 “三位一体”战略,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2017年,产业园预计生产吉他500万把, 实现产值50亿元、 创税3亿元; 解决就业9242人, 解决贫困人口就业1160人,带动4640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