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关岭:工会扶持培训,推动农民工转型
“我想当老板,做一番事业。”李恒江语气坚定地对记者说。
自信的语气、讲得头头是道的养牛规划,让人怎么都难以将他同此前有人介绍的“性格内向的庄稼汉”形象联系起来。
他的转变,源于工会的“点石成金”——通过个性化的扶持、培训,让大山深处的农民开阔了眼界,迈出了创业第一步。
在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当下,贵州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乡镇和村落出现了“一村一企业”现象,农民纷纷以土地流转、入股形式加入种植养殖合作社或企业。在这种形势下,工会组织立足当地特色经济,发挥自身优势作用,积极推动农民向产业工人、创业者转变,为推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贡献了力量。
让农民敢想敢干
说起来,家在断桥镇板弄村的李恒江也算是“见过世面”的。
他以前在浙江金华打工,干搬运。“一个月累死累活能拿到3000多元,刚够养活自己。而且就只会搬砖,想学习根本没时间,也没机会。”
干了3年多后,看着身边有的同乡合伙办厂赚了钱,李恒江也决定返乡寻找机会。
他所在的关岭县是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区,长久以来一直面临着山多、石多、贫困人口多,地少、树少、收入少的问题。为了致富,一些返乡农民工循着苗族人世代养牛的传统,走上了规模化养牛的路子。2016年,关岭被贵州列为全省肉牛产业重点支持发展县之一,同年,关岭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实施“关岭牛”3年振兴计划。
借着政策东风,再加上自己也有一定的技术,李恒江想到了养牛。
没想到,刚起步就困难重重。
“没资金,就想融资、贷款什么的,可到底要怎么弄,我根本搞不懂。庄稼人不会算那个账。”李恒江对创业毫无头绪。
在得知李恒江有创业意向后,关岭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钱军找到了他,让他参加了工会开办的创业培训班,并给他找来职中老师“一对一”学管理,还给他联系了一家养殖合作社学习了1个月。就这样,李恒江顺利从培训班毕业。
原来,关岭县总工会调研发现,职业素养缺失成为制约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农民们眼界不宽,不敢动,不敢说,不敢想,不敢问,不敢干。观念意识比较落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而且自身又有散漫的习惯。
针对这一问题,县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请企业中有经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学校指导、培训村民,既给村民们讲技术,也讲现代工人身上应有的特点。同时,让符合条件的村民走出去到企业试培训,切身感受现代企业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使村民们开阔了眼界,精神风貌为之一新。截至目前,工会按照这种模式共举办了3期培训班,培训有从事肉牛养殖意向的农民300多人次。
拓宽了视野的李恒江在创业上渐渐找到了感觉。他挨家挨户拜访村民,1个月内就成立了关岭县发展绿畜养殖农民合作社,9户村民成了他的股东。县总又帮助他解决了30多万元的贷款,如今他养了50多头肉牛。
手把手教村民办公司
自实施“关岭牛”3年振兴计划以来,关岭县培育建设500头以上规模的养牛场3个,新增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6个,新增5头以上的家庭牧场1200个,全县组建养牛专业合作社134个,合作社成员1476户,带动4443人从事养殖。
形成这样的局面,工会在金融服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关岭县建立了金融“特惠贷”贷款平台,用于“关岭牛”发展,扶持对象为有养殖愿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村民。为帮助贫困户享受到这一政策优惠,关岭县总工会与县农商行达成战略合作,将工会普惠制服务和银行专业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当好村企金融服务桥梁纽带。
“有时候我们下乡去开展工作,就和银行的人员一起去做政策宣传。一些村民不懂股份制合作,我们就现场解说。”钱军说。
在工会和银行的合作扶持下,一些养殖合作社为村民们量身定制出非常灵活的盈利模式。比如,李恒江的合作社采取的是“136”模式。即公司将价格7000元左右的育肥牛发放给农户育肥,半年后公司以1.3万元至1.4万元的价格回收,除去成本后可产生大约7000元的利润。村集体获利:7000×10%=700元;公司获利:7000×30%=2100元;农户获利7000×60%=4200元。
关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郭兴国告诉记者,下一步,县总将举办全县首届肉牛产业职工技能大赛,借此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工,把农民工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