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垫江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我国产业升级过程中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农民工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缺乏职业技能和缩小城乡收入差异的关键措施。目前,垫江县现有农民工群体约33万人,县就业局、农委、城乡建委、人力社保等部门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对广大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还存在认识偏差、规划管理跟不上、资金投入欠缺单一、供需脱节等问题和不足,为此建议。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扩大资金来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机制涉及到投入主体及其投入力度等多个方面,但调研中发现当前垫江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来源主要为中央财政拨款,基本无其他来源。培训市场的多元主体性决定了经费保障最合理的方式应该是政府发挥其主导性,多方主体共同筹资。即政府(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工会、甚至农民工个人等都应负担一部分培训经费。当前,各方主体并未形成很好的多元合作机制,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在今后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中,应努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支持、社会关注、个人参与的立体化培训投入新机制,采取长效机制以筹措培训费用。对于一些特别贫困的农民工,政府应为他们设置相应的保障基金,保障他们获得同等的参加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同时应加强对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制定合理健全的资金保障体系,确保资金得到有效合理利用。
明确主体责任,加强统一管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几个职能部门简单的组织安排就能完成的,应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发挥主导作用,对各部门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加强统一的规划与管理,需要一系列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共同参与,积极配合,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为增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该项工作可纳入相关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在明确主体责任的同时,领导小组还应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从政府各部门、用人单位、培训机构、社会组织、农民工个人等方面加强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加强资源的整合,更好地助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成效。
提升培训层次,迎合市场需求。随着垫江县进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和内容层次应进一步优化。一方面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加强与各用人单位的合作联系,加强对市场的了解,迎合各用人单位和相关产业的用工需求,组织引导培训机构开启“订单”、“定岗”、“定向”等类型的培训模式,确保培训的质量,保证培训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应关注到农民工的个性选择,根据农民工的培训期望开展相应的培训。首先,培训内容应注重培养农民工自身的学习能力,引导农民工在培训结束后养成继续学习的习惯。其次,目前市场中各种职业的分工不断明细化,这就要求培训内容也应跟随各类型职业进行调整,培训内容应尽量保持多样性。但在保持多样性的同时,不同培训机构应综合考虑自身实力及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各自开设比较擅长的培训项目。再者,目前大多数培训课程处于较低的层次,因此可适当增加一些比较高水平的培训内容,保证不同水平间的农民工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流动。这样可以同时满足农民工和培训机构双方的需求。除此之外,培训机构还应从教学设备和教师队伍两方面加强建设,政府应严格按照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配置标准对培训机构相关资质进行审批和监督。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工认知。农民工是否愿意参与培训,参训后的效果如何,其根本在于参训农民工对培训的认识。各方除了在资金、组织管理、培训内容等方面加强保障提质增效、不断完善达到效果外,还应从农民工自身入手,加强宣传与引导,提高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知。建议政府各部门和培训机构除每月15日在中心广场和年终下乡宣传之外,还应适当加大宣传频次,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平台扩展宣传渠道和方式,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宣传,增强农民工群体对培训的兴趣。同时也应引导企业改变对农民工“重使用轻培训”的短视观念,引导农民工改变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发展的“小农思想”,加强对职业技能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将职业技能资格与工资薪酬挂钩,使农民工充分认识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垫江调查队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