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称他“启东徐虎”——记全国优秀农民工、启东市长江社区服务站水电维修员张新柱
张新柱正在维修管道。(刘志刚摄)
上世纪90年代,上海一个名叫徐虎的水电维修工,靠“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人生信念,数十年如一日热忱为民服务,成为享誉全国的劳动模范、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同样是上世纪90年代,在与上海隔江相望的江苏省启东市,一个名叫张新柱的管道维修工,也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闪亮人生,并用25年的坚守诠释自己的为民情怀。2016年,张新柱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辞官下海与管道结缘
位于大山深处的江西省瑞昌市桂林办事处洪山村,是张新柱的出生地。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这个只有1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极度贫穷。
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张新柱至今感慨万千:“那个时候其他什么念头也没有,一心就想改变穷山村的落后面貌。”1982年,24岁的张新柱怀揣一腔热情,认准一个目标,走上了村干部的岗位。
张新柱虽然只是个小小的村官,但考虑的却是带领村民致富的“大事”。
“依山傍水是村里得天独厚的优势,何不变废为宝?”经过一番思索,张新柱挖出家乡的石头,装上山里的泉水,拿到省城南昌请专家鉴定。没想到,山里不起眼的石头竟是个宝,可以用来生产当时强度最高的“525”水泥,乡亲们日常用的水也是品质优良的矿泉水。张新柱喜出望外,回到家乡,他就开始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准备带村民一起致富。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缺乏技术与资金支撑,张新柱开辟的新产业以失败告终。“既然在家乡创业暂时不能解决问题,那就走出大山到外面去开拓天地,同样可以为家乡作贡献。”
1992年,张新柱毅然辞掉干了10年的村干部工作,来到启东,寻找新的梦想与希望。
因为没有技术,张新柱找工作屡碰钉子。终于,启东市汇龙镇北城区街道办事处长江新村居委会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居委会主任帮他接转了党组织关系,还给他推荐了在辖区内一家城建服务公司疏通管道的工作。张新柱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为了完成从小山村“父母官”到城市管道工的转型,张新柱跟着老师傅如饥似渴地学习管道疏通技术。他从最简单的家政管道疏通做起,逐渐练就了一门无管不通、无堵不疏的手艺,成长为市政服务明星。
技高胆大获百姓点赞
“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这是张新柱帮助过的老百姓对他的一致评价。
1998年春夏之交,一场特大暴雨突袭启东城区,导致大部分老旧小区被淹,其中紫薇三村小区积水尤为严重,一些房屋内部进水,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让我去!”张新柱自告奋勇加入排涝队伍。他冒着地下情况不明、脚下可能踩空的危险,对错综复杂的管网系统逐一排查疏通。经过一昼夜连续奋战,张新柱终将积水排除。市民给他起了一个“拼命小张”的绰号。
“解民众燃眉之急,是我这项工作的最大特点。”张新柱说。
2002年,同样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启东市区幸福二村下水道严重堵塞,污水从二楼楼道口溢出。物业公司员工和110民警赶到后,均束手无策。情急之下,社区居委会拨通了张新柱的电话。张新柱连夜冒雨赶赴现场,趟着臭气熏鼻的污水,很快找到了症结。他顶着暴风骤雨爬上楼顶,在天台上架起设备冒险作业。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抢修,被堵的主管道顺利疏通。
像这样处置急难险重任务的事例,在张新柱身上不胜枚举。他经常说,能为社区居民作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吃再大的苦也算不了什么。
2008年9月,启东市开展首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张新柱从27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该市首届10名道德模范中唯一来自外省的获选者。
“作为一名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得做出党员的样子。”张新柱的这颗爱民为民之心,让他赢得了启东人民的爱戴和认可,被广大百姓亲切地赞誉为“启东徐虎”。
反哺社会传精神火炬
25年过去了,昔日人们口口相传的“拼命小张”,如今已变成了百姓口中的“老张师傅”。
“是启东人民用江海般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我,我要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多地回报这里的父老乡亲。”张新柱始终胸怀感恩之心,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反哺社会、满腔爱心奉献群众,成为农民工队伍的一把精神火炬。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张新柱为尽绵薄之力,分别到启东市的长江新村、职工新村、彩臣二村三个捐助点捐款。玉树地震后,他又积极响应市政府开展的“一日捐”活动,主动到市红十字会捐款。
2012年,启东市政府开通12345便民服务热线后,张新柱主动参与其中。每次接到指令,他总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一丝不苟地处置情况。有人戏说,每次打电话,他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
张新柱的凡人善举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启东市,有一个由张新柱打响的品牌,那就是他始终坚持参与长江新村、职工新村爱心服务志愿者活动,并且每月1日雷打不动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无偿服务。他把彩臣二村60号楼201室老人、明珠新村88号楼南车库残疾人等列入长期定点服务对象,主动为这些孤寡老人、困难户疏通下水道、修马桶、钉窗户,并减免困难户的疏通费用。
这些年来,张新柱始终铭记当初走出家乡的心愿与使命。从1998年开始,他主动将家乡的年轻人带在身边,给他们传授管道疏通技术。现在,他的徒弟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不乏事业有成者。如今,在瑞昌,水电管道工已成为当地劳务输出的主要工种,政府正在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特色劳务品牌。
“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做个好人!”这是年近六旬的张新柱践行了一辈子的诺言。25年的坚守,换来一片欣欣向荣。张新柱的精神和事业,正在他的家乡瑞昌和“第二故乡”启东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