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南湖:数字化监管系统助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
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领域,首创全流程数字化监管系统,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大数据精密智控。南湖区通过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保障新体系,构建收、运、处标准化运作新网络,探索奖、评、查高效监管新路径,激发政、企、民常态参与新动力,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不仅破解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痛点,同时也带动农村人居环境、生活品质、乡村治理等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南湖区农户垃圾分类全部实行数字化溯源评分,农村生活垃圾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分类处理覆盖率、无害化处理率、资源化利用率全部达100%。
一、多措并举,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保障新体系
南湖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下辖9个街道、4个镇,总面积4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3万人。为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2018年起,南湖区连续3年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列入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大力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南湖区于2018年底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全覆盖,惠及全区46个村(社区),约18万常住人口。
一是健全监管机构。南湖区印发《南湖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施方案》,成立由副区长任组长的南湖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为统一标准,提高推进效率,由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统筹开展农村和集镇垃圾分类工作。2019年,南湖区成立全省首个农村垃圾分类股级事业单位--南湖区农村生活垃圾监管站,将宣传培训、业务监管、政策制定等工作常态化。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为健全分类处理设施,南湖区对分类设施建设、分类垃圾桶(袋)采购、易腐垃圾处理点建设和运行给予50%区级财政补助,对开展定时定点投放改造的小区每个给予5万元补助,对开展智能化定时定点投放的小区每个给予10万元补助。南湖区年均投入垃圾分类处理资金约300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省、市级财政补助,近3年累计争取上级奖补资金1923万元。
三是完善考核机制。为强化乡镇主体责任,南湖区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对各镇的目标责任制考核,根据年终考核结果,对乡镇给予每户每年不高于110元的资金奖励(根据区对镇工作考核情况确定奖励档次)。每年全区评选出15%的优秀村(社区)、15%的良好村(社区)和15%的进步村(社区),每个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农户则根据分类情况实行积分制奖励,1个积分等值于1分钱。
二、统筹谋划,构建收、运、处标准化运作新网络
经过试点,南湖区发现农村存在分类处理设施不完善、保洁作业不规范、推进工作缺少抓手等问题。南湖区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农村分类处理体系,并投入100多万元,开发了数字化监管系统,助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化。
一是“农村+小区”,推进镇村一体化进程。南湖区将农村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4类。立足城乡高度融合、交通便捷的特点,南湖区构建“片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分类处理模式。农村以到户桶装智能收集为主,集镇小区逐渐推行小绿桶定时定点投放、智能收集驿站等集中定点收集模式,多种模式可根据实际情况任意组合,兼顾便民投放和高效监管。
二是“制度+APP”,保障流程一套式管制。南湖区编制《南湖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制度汇编》,汇编包括1个操作意见、2张流程图、3个工作办法、4个工作职责和5项管理制度,对分类处理体系、作业标准和人员职责等进行规范。同时,数字化监管系统APP将各项制度固化,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生活垃圾分、收、集、运、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目前,南湖区已落实督查员136个、收集员147个、亭长189名、商户48个、党员2579户,各类角色通过APP分工合作、互相监督。
三是“集中+就地”,制定末端统一化方案。各类垃圾由区级统一制定处理方案,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并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站点处理。2018年,南湖区新建处理能力达30吨的农村易腐垃圾处理站,运用快速发酵成肥技术,集中处理易腐垃圾。2020年,针对集镇易腐垃圾含油、盐、水多的特点,南湖区分布式建设消灭型易腐垃圾处理站7个,日处理能力达12吨。4类垃圾的处理量实时生成电子动态报表,通过APP阳光展示。2020年,南湖区农村生活垃圾总量实现零增长,通过数字化监管系统分类处理易腐垃圾3911吨,可回收物1070吨,有害垃圾2.9吨。
三、数字赋能,探索奖、评、查高效监管新路径
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容易反弹。通过数字赋能,南湖区有效破解了参与度难提升、工作绩效难考核、保洁作业难监督、积分资金难管理、长效机制难建立五大难点问题。2021年,南湖区起草嘉兴市地方标准《农村生活垃圾数字化管理规范》,将农村生活垃圾数字化监管经验向全市推广。
一是“积分换物”,提升源头激励效果。南湖区制定《嘉兴市南湖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积分管理办法》,通过数字化监管系统APP管理积分发放、使用、提现等过程,并接入农业银行支付系统监管资金。农户可采取分类自查、售卖可回收物等方式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2018年以来,南湖区共落实农村积分兑换商店46家,并接入苏宁易购电商平台,方便老百姓使用积分。目前,5万余户农户均按片(组)实名录入数字化监管系统,累计获取24.5亿积分。
二是“机器换人”,提升分类评审效率。2020年,南湖区针对农户参与率不断提高,人工审核分类照片工作量不断增大的形势,开发人工智能(AI)识别技术,实现所有分类照片(目前约5万张/天)实时自动评分,解放了基层工作力量。在农村,投放150多辆智能收集车,集识别、拍照、称重等功能于一体,提高垃圾收集员的工作效率。在集镇小区,60多个小区撤桶进箱,通过智能设备定时定点收集生活垃圾,人工抽检转变为机器自动检,提高劝导和检查效率。
三是“手机换纸”,提升督查整改速度。南湖区建立“周督查、月暗访”机制,村(社区)督查员每2周上门宣传、检查1次,区级督查员每月对各镇实地暗访,每个镇抽查2个行政村、2个居民小区。同时,数字化监管系统APP整合分类准确率评分、房前屋后检查、公共环境举报等功能,提升基层工作效率。在数字化监管系统管理后台,区、镇、村(社区)实行分级管理,通过后台可以轻松掌握面上的风险隐患点,并迅速落实整改。
四、治理创新,激发政、企、民常态参与新动力
近年来,南湖区按照浙江数字化改革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重点以村民、第三方保洁企业、基层自治组织三方需求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工作方式,努力形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一是开发“垃非大脑”,政府监管做“减法”。南湖区开发数据驾驶舱,以“一图一码一指数”实现全区农村垃圾分类综合评价。全区所有分类处理设施实现“一图查看”;所有农户接入浙江省“浙农码”平台,实现绿、黄、红三色动态管理;分类情况实时进行指数化评价,细分为积分指数、参与指数、精准指数、管理指数等。不仅让监管实时化、考核精细化、台账无纸化,更有助于精准研判,加快工作推进。比如,新丰镇竹林村定向开展红码清零行动,分类准确率从81%上升95%,日均自拍率从49%上升至85%,成功创建2020年浙江省分类处理示范村。
二是探索装备物联,企业创新做“乘法”。秉持开放、共享理念,南湖区以数字化监管系统为核心,努力实现农村所有分类投放设备、回收设备、收运车辆、处理设备等设施设备的智慧物联。一方面规范收、运、处作业标准,倒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提高垃圾分类“数字化”从业门槛,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比如,嘉兴市小圣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原是负责4个村垃圾收运的小微企业,近年来通过自主创新研发了智能收集车、智能分类驿站等新装备,扩大了业务量和业务范围,成功转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是强化乡村治理,居民参与做“加法”。南湖区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积分排名每月公示。同时,建立“网格长联片、督查员联组、党员联户三联工作法”,搭建起金字塔式的线下入户宣传网,确保宣传工作全员精准覆盖。此外,南湖区积极创新宣传形式和内涵,按季开展“垃非论坛”,逐村开展“垃非积分兑换表彰”,建设“垃非研学馆”,开展“垃非新风尚评选”、“我为垃非代言”、“跟着垃非走出趣”等活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弘扬低碳生活理念。目前,南湖区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渐成新时尚,乡村文明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