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四川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打造培养成都新型职业农民的“黄埔军校”

来源: 成都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6日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国家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努力提升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积极培育以农业职业经理人为重点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了实现宏伟目标的重要路径。

  那么,什么是农业职业经理人?怎样才能培养出新型职业农民?

  作为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的所在地,近年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积极承担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的任务,向全市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自2012年以来,学院已对来自温江、大邑、金堂、双流、彭州、青白江、崇州等15个区(市)县的7000多名学员进行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5000多人获得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在此基础上,今年1月,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组建成立,以满足现代农业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为核心,大力培育面向成都服务“三农”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成都市源源不断地输送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一定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的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

  人才是发展的基础。在这座培养着新型职业农民的“黄埔军校”内,一批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大的农业职业经理人正从这里走到成都广袤的农村大地,用知识和汗水播撒成都都市现代农业的希望。

  【镜头】

  秋天的阳光照进果园,脐橙已开始变得橙黄饱满。四川省金堂县金溪水果专业合作社内,社长孙泽富一边陪同省农科院技术专家指导农户田间管理,一边忙着联系今年的订单——还有一个月,这批高改后的脐橙才能成熟,但合作社的订单已经接下几十吨了。“我们通过品种改良,不仅增加脐橙了的品种,延长了上市时间,还提高了品质,因此客户也越来越多,今年估计又是丰收年!”

  孙泽富是合作社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近年来,他带领当地农民,在专家的指导下试验推广“留树保鲜”技术,让脐橙优果率达到了90%以上,每亩脐橙产量1.5吨,价格也卖到了3.5元/公斤。目前,经他推广的留树保鲜脐橙种植面积在我省已达10余万亩,由他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并试验示范成功的有30余项,在他的新思路、新理念下,传统的脐橙开出了创新之花,已成为了金堂果农增收的主要经济作物,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他也因此在2015年获得了我国农民的最高荣誉——“全国十佳农民”称号。

  “我很庆幸,因为我是一名农业职业经理人。”每当说到自己的成就,孙泽富总是很感恩培养自己的母校——上世纪90年代,他从四川省温江农业学校(即如今的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园艺专业毕业,从此与现代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而2012年,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开始承担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训工作,他又回到母校,成了首期培训班的学员,并用所学到的知识,带领乡亲们在做强产业,持续增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孙泽富,仅仅是我市培育的众多农业职业经理人中的一个。目前,成都市已有经过培训的农业职业经理人7000多名,活跃在全市19个区(市)县的田间地头,在现代农业中大显身手。崇州市隆兴镇轻桥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任建忠,规模经营粮经产业已达1456亩;双流艺隆农业公司职业经理人王斌,被选举为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理事长;来自崇州的王志全,经过培训回去后当了4个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管理了七八百亩土地,拿到了十多万元的分红收入……一批又一批经过培训的职业经理人成为了新型的“农业CEO”,有效解决了“谁来种田”和“科学种田”的问题,有效引领带动了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探索】

  创新培训方式 理论与实践双提升

  “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折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形成土地规模经营……这样的模式可以实现农业经营主体的 共建共营 ,有效破解了当前土地细碎、经营分散难题……”在崇州市一块粮食规模经营基地内,一群来自成都各区(市)县的农民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考察,学习崇州市“农业共营制”的创新模式。而这样的学习,在整个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期间已是家常便饭。

  为了培养出新时期真正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人才,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坚持“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的办学理念,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基层,把培训的地点放在田间,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实效。

  一是充实在校培训内容。采取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形式,整合教学资源,选派校内富有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及校外行业专家授课,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新技术、农村电商知识、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规模化经营等内容培训工作。二是改革校外培训方式。考虑到学员工作、学习、生活的便利,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学院采取送教、送技术上门的形式,把培训地点放在学员所在地,组织教师进行上门培训、专题辅导、发送技术资料,实地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问题。三是把握实践教学环节。培训期间学院院多方协调,组织学员到双流县葡萄庄园、崇州现代农业示范专业合作社等地,进行现场观摩和面对面交流,使理论教学的成果回到实践。四是拓展个性培训空间。根据学员文化程度不一、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一的情况,制定“缺什么、补什么”的订单式培训,提供针对性、个性化培养培训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员需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灵活多样的培训,学员获得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提升,特别是补充完善了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知识缺口和实践短板,同时也为学员搭建了相互借鉴、共同提升的学习平台。

  抓好典型培育 做好示范引领

  “我们培养的不仅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我们更希望通过他真正带富一方”, 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院长刘智慧告诉记者,学院始终注意研究分析区域经济、职业状况,对有愿望、有基础、有潜力的区域和农业人员,开展重点支持和侧重引导,发挥他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了帮助邛崃夹关镇规范管理茶园,减少农药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实现茶叶提档升级,学院首先协助学员成立天官茶叶合作社,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技术和茶鸡共生循环生产模式,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建立500亩示范基地,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的统防统治等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第一年就使茶叶每亩增收200元。在夹关镇茶鸡共生循环生产模式中,推广学院自主选育的青脚白羽鸡苗5000只,辐射带动100多户养殖户,为农户增收100多万元,实现了“以副促主、以农强农”的农业生产新目标,实现了农业新技能和新技术的效益最大化。

  像邛崃夹关镇一样,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最终带动一方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扶持来自温江的张绍发,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核心成员180人,带动农户1000余户,种植基地规模由当初的380亩发展到3000余亩,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我感觉不单单是接受了一次培训,这是请进来的科技服务、送上门的致富窗口、走出去的行业品牌!”他说。